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也有鲜明的特征。正是这一点上一直存在许多片面的认识,如西方的评论就仅仅从解构和颠覆的角度来理解狂欢化,因此对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内在特征有必要作深入的探讨。巴赫金在谈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时,明确指出,“狂欢式的世界感知中,没有丝毫的虚无主义,自然也没有丝毫的不着边际的轻浮,和庸俗的名士浪漫型的个人主义。”[14] 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内在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是个人的,而是全民的。
巴赫金多次指出狂欢节是全民性的,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15] 在狂欢节上,既没有演员,也没有观众,人们不是在一边看热闹,而是参与其中,生活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其中,因此,就其观念而言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巴赫金说:“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就其观念和本质而言,这就是狂欢节,其本质是所有参加者都能活生生地感觉到的。”[16] 这段话说明了狂欢节世界感受的全民性。也正因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是个人而是全民的,所以它必然具有无比的力量。巴赫金在谈到中世纪民间的诙谐所具有的战胜对官方的恐惧的力量时,特别指出“中世纪的诙谐不是主观的个体的感受,不是对生命的连续性的生理感受,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全民的感受”。正因为是全民的感受,“因此,民间节庆诙谐包含着不仅是战胜对彼岸的恐惧,对神圣事物、对死亡的恐惧的因素,而且还有战胜对任何权力、人世间的皇帝、人世间的社会上层、对压迫人和限制人的一切恐惧因素。”[17]
第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解构也是建构,是感性也是理性。
在西方一些研究者看来,狂欢节的意义仅在于颠覆和解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固然要颠覆等级制,要解构一切凝固和僵化的秩序、规范和思想,但它也要创造,也要建构,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式里如同没有绝对肯定一样,也没有绝对的否定。”[18]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创造精神和建构力量。民间狂欢节尽管是短暂的,但它力图建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建构交替和更新的创造精神,张扬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因此,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不是消极的世界观,而是富有创造精神和理想精神的积极的世界观。
在有些人看来,狂欢节尽是插科打诨,尽是嬉笑和打闹,尽是情感的宣泄和放纵,充满不着实际的轻浮和浪漫,缺乏一种深刻的理性精神。其实不然,尽管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一种具体感性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但这决不意味着它是肤浅的、是没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内含的。事实上狂欢节正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让人们活生生地体验到充满理性的狂欢精神,感受到更替和更新的精神,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和双重性。正如巴赫金所说,“正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让我们‘给哲学穿上艺妓的五光十色的衣服’。”[19] 因此,在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的,它反映的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伟大的世界感受,是具有丰富哲学内含和深刻理性精神的。也正为如此,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才具有作用于高级思想精神领域的力量,作用于伟大作家创作的力量。巴赫金曾经谈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既克服伦理上的唯我论,又克服认识上的唯我论。一个人如果落得孤寂一身,即使在自己精神生活最深邃最隐秘之处,也是难于应付裕如的,也是离不开别人的意识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仅仅在自身就找到自己完全的体现。”[20]
二.把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转移到思想精神领域
1.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思想精神领域的冲击。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源于狂欢节的民众的世界观,但巴赫金认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所体现的平等对话精神、更替更新精神对高级的和上层的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大的冲击力量,主张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转移到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他说:“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是某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如在浪漫主义中)。”[21] 在巴赫金看来,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常常是统一的和独白的意识占统治地位,往往是封闭在个人的精神领域之中,各种意识和思想之间缺乏交锋和对话,久而久之就会走上思想的停滞和僵化,失去思想的活力。因此,他主张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将人与人平等对话的关系转移到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让思想的对话取代思想的独白,让思想在交锋和对话中得到不断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说狂欢化可以分为社会生活层面的狂欢(狂欢节)、文化层面的狂欢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狂欢,那么巴赫金在这里所说的就是意识形态层面的狂欢,他主张将狂欢从生活层面转移意识形态层面,让狂欢精神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巴赫金以民间诙谐文化对中世纪官方文化的冲击,直到最后形成文艺复兴的自我意识为例,生动地阐述了民间狂欢化对高级思想精神领域的巨大冲击力。中世纪官方文化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笼罩着整个世界和人的意识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受到教会的维护和支持。尽管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中世纪官方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仍然十分严密。巴赫金说:“中世纪官方文化以其全部形式、形象及其抽象的思想体系,暗示着一种直接相反的信念,即现存世界秩序和现存真理是不可动摇和不可改变的信念,总之整个现存世界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22] 他认为这种暗示和信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还很强大,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同中世纪官方文化作斗争时,固然可以依靠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为了揭示和接受希腊罗马这份古典文化遗产,首先应该使自己的意识从中世纪长达千年的思想控制中摆脱出来,应该去占领官方文化对面的阵地。在这场斗争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应当依靠什么呢?巴赫金认为不能只靠通过个体思维的探索或者对古代文献书斋式的研究,而要依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支持,他说:“真正的支持只能来自民间文化。”[23] 狂欢节及其蕴含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对各个时代思想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过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潜藏的、间接的、较难以把握的,只有在文艺复兴时代它才格外强烈,甚至直接而清晰地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可以说,这是对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24] 他谈到,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文化思想活动家们都直接参加民间狂欢节文化活动,他把民间狂欢节及其蕴含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对中世纪官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作了以下概括:“狂欢节(再强调一次,在这个字眼的最广泛意义上)将意识从官方世界观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使得有可能按照新的方式去看世界;没有恐惧,没有虔诚,彻底批判地,同时也没有虚无主义,而积极的,因为它揭示了世界丰富的物质开端、形成和交替,新事物的不可战胜及其永远的胜利,人民的不朽。要向哥特时代发起猛攻并形成新世界观的基础,这是强大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狂欢化,完全摆脱哥特式的严肃性,以便开辟出一条通向新的、自由的和清醒的严肃性之道路。”[25] 那么,狂欢节及其蕴含的狂欢式世界感受给文艺复兴带来的新的世界观的基础是什么呢?这就是战胜对神和对
第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是个人的,而是全民的。
巴赫金多次指出狂欢节是全民性的,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15] 在狂欢节上,既没有演员,也没有观众,人们不是在一边看热闹,而是参与其中,生活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其中,因此,就其观念而言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巴赫金说:“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与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就其观念和本质而言,这就是狂欢节,其本质是所有参加者都能活生生地感觉到的。”[16] 这段话说明了狂欢节世界感受的全民性。也正因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是个人而是全民的,所以它必然具有无比的力量。巴赫金在谈到中世纪民间的诙谐所具有的战胜对官方的恐惧的力量时,特别指出“中世纪的诙谐不是主观的个体的感受,不是对生命的连续性的生理感受,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全民的感受”。正因为是全民的感受,“因此,民间节庆诙谐包含着不仅是战胜对彼岸的恐惧,对神圣事物、对死亡的恐惧的因素,而且还有战胜对任何权力、人世间的皇帝、人世间的社会上层、对压迫人和限制人的一切恐惧因素。”[17]
第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解构也是建构,是感性也是理性。
在西方一些研究者看来,狂欢节的意义仅在于颠覆和解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固然要颠覆等级制,要解构一切凝固和僵化的秩序、规范和思想,但它也要创造,也要建构,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式里如同没有绝对肯定一样,也没有绝对的否定。”[18]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创造精神和建构力量。民间狂欢节尽管是短暂的,但它力图建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建构交替和更新的创造精神,张扬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因此,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不是消极的世界观,而是富有创造精神和理想精神的积极的世界观。
在有些人看来,狂欢节尽是插科打诨,尽是嬉笑和打闹,尽是情感的宣泄和放纵,充满不着实际的轻浮和浪漫,缺乏一种深刻的理性精神。其实不然,尽管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一种具体感性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但这决不意味着它是肤浅的、是没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内含的。事实上狂欢节正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让人们活生生地体验到充满理性的狂欢精神,感受到更替和更新的精神,感受到事物的相对性和双重性。正如巴赫金所说,“正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让我们‘给哲学穿上艺妓的五光十色的衣服’。”[19] 因此,在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的,它反映的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伟大的世界感受,是具有丰富哲学内含和深刻理性精神的。也正为如此,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才具有作用于高级思想精神领域的力量,作用于伟大作家创作的力量。巴赫金曾经谈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帮助陀思妥耶夫斯基既克服伦理上的唯我论,又克服认识上的唯我论。一个人如果落得孤寂一身,即使在自己精神生活最深邃最隐秘之处,也是难于应付裕如的,也是离不开别人的意识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仅仅在自身就找到自己完全的体现。”[20]
二.把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转移到思想精神领域
1.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思想精神领域的冲击。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源于狂欢节的民众的世界观,但巴赫金认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所体现的平等对话精神、更替更新精神对高级的和上层的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大的冲击力量,主张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转移到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他说:“狂欢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们可以建立一种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使人们能把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作用转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级领域,向来主要是某个统一的和唯一的独白意识所拥有的领域,是某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自身内向发展的精神所拥有的领域(如在浪漫主义中)。”[21] 在巴赫金看来,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常常是统一的和独白的意识占统治地位,往往是封闭在个人的精神领域之中,各种意识和思想之间缺乏交锋和对话,久而久之就会走上思想的停滞和僵化,失去思想的活力。因此,他主张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将人与人平等对话的关系转移到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让思想的对话取代思想的独白,让思想在交锋和对话中得到不断发展,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说狂欢化可以分为社会生活层面的狂欢(狂欢节)、文化层面的狂欢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狂欢,那么巴赫金在这里所说的就是意识形态层面的狂欢,他主张将狂欢从生活层面转移意识形态层面,让狂欢精神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巴赫金以民间诙谐文化对中世纪官方文化的冲击,直到最后形成文艺复兴的自我意识为例,生动地阐述了民间狂欢化对高级思想精神领域的巨大冲击力。中世纪官方文化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笼罩着整个世界和人的意识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受到教会的维护和支持。尽管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中世纪官方文化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仍然十分严密。巴赫金说:“中世纪官方文化以其全部形式、形象及其抽象的思想体系,暗示着一种直接相反的信念,即现存世界秩序和现存真理是不可动摇和不可改变的信念,总之整个现存世界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22] 他认为这种暗示和信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还很强大,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们在同中世纪官方文化作斗争时,固然可以依靠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为了揭示和接受希腊罗马这份古典文化遗产,首先应该使自己的意识从中世纪长达千年的思想控制中摆脱出来,应该去占领官方文化对面的阵地。在这场斗争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应当依靠什么呢?巴赫金认为不能只靠通过个体思维的探索或者对古代文献书斋式的研究,而要依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诙谐文化的支持,他说:“真正的支持只能来自民间文化。”[23] 狂欢节及其蕴含着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对各个时代思想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过这种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潜藏的、间接的、较难以把握的,只有在文艺复兴时代它才格外强烈,甚至直接而清晰地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可以说,这是对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24] 他谈到,文艺复兴时期进步的文化思想活动家们都直接参加民间狂欢节文化活动,他把民间狂欢节及其蕴含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对中世纪官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作了以下概括:“狂欢节(再强调一次,在这个字眼的最广泛意义上)将意识从官方世界观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使得有可能按照新的方式去看世界;没有恐惧,没有虔诚,彻底批判地,同时也没有虚无主义,而积极的,因为它揭示了世界丰富的物质开端、形成和交替,新事物的不可战胜及其永远的胜利,人民的不朽。要向哥特时代发起猛攻并形成新世界观的基础,这是强大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狂欢化,完全摆脱哥特式的严肃性,以便开辟出一条通向新的、自由的和清醒的严肃性之道路。”[25] 那么,狂欢节及其蕴含的狂欢式世界感受给文艺复兴带来的新的世界观的基础是什么呢?这就是战胜对神和对
上一篇:千禧年主义与中国
下一篇:革命的反思——贡斯当论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