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学之道(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以自由驰骋。为了理解其涵义的全部外延,你不妨在字典或专业书籍中查找这些关键性术语的同义语。这种简单的习惯会促使你精心地理解问题中的术语,从而以较精炼的文字作出更为准确的定义。因为只有当你知道了所给术语或短语的数种含义之后,才能从中选择和你研究工作相符的最确切的一个。但是对于词语的关注还不止于此。在所有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对理论综述进行考察时,你将仔细关注每个关键词的概括层次,你将经常发现将高层次的阐述分解成更具体的含义会很有用。这样做往往会使一个陈述化解为两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指向不同的维度。你还要试着提高概括性的层次:除去一些具体的修饰语,从更抽象的层次考察经过重新组织的陈述或推断,看看你是否能够拓展它或详尽地阐述它。所以,无论是由浅入深还是由深入浅,在寻找更清晰明确的含义时,你应当试着去探索思想的每个方面及其含义。
(3)在思考你所产生的许多一般性观念时,它们会被分成各种类型。而一种新颖的分类常常是引致富有成果的进展的开始。一言以蔽之,构造类型,探索每种类型的条件及结果的技巧,是你熟能生巧的一道程序。你应该寻找各种分类间的共同特性和区别因素,而不是满足于现有的尤其是常识之见的分类。好的类型要求分类具有简明性和系统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养成交叉分类的习惯。
交叉分类的技巧当然不能局限于定量资料。事实上,交叉分类正如同批判和廓清旧的类型,是构想并掌握新类型以及批判和修正旧类型的最好方法。某种定性的图表、表格和草图不仅是一种展示已完成研究的方法,而且常常是真正的生产工具。它们澄清各种类型的"各种维度",从而也可以帮助你构想和建立新的类型。事实上,在过去的15年里,如果不借助于一点交叉分类,我相信我写的手稿不会多于12页(当然,尽管我并不经常展示这些草图)。它们多半会有缺陷,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仍能学到一些东西。它们使你的思考更清晰,写作更简洁,使你能够发现你正思考的术语和正处理的事实的范围,以及其中的全部联系。
对于从事研究的社会学家来说,交叉分类就如同用图解法来分析一个句子之于一个勤奋的语言学家。很多时候,交叉分类就是社会学想象力的语法,像所有语法一样,对它必须加以控制,并且不让它脱离原本的目的。
(4)通过对另一极的思考,即思考你所关心的事物的反面,你往往能获得最好的洞察。如果你思考绝望,那么同时也想想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你研究守财奴,那么同时还要研究研究大肆挥霍者。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只研究一个事物;当你试着比较各种事物时,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关资料:并且可以根据比较的内容勾勒出它们的特点。你会发现穿梭于对这些维度以及这些具体类型的关注之间,会使人深受启发。这一技巧合乎逻辑。因为没有样本,你就只能猜测统计频率:你所能作的就是给出一些现象的观察范围和主要类型,而如此做的较简单方法,就是构筑"两极类型",即不同维度的对立方面。这当然不是说你不用再努力获得并维持一种比例感,而是说不用去寻觅得到给定类型频率的线索。实际上,一个人应当连续不断地将这种寻求与对指标的探索相结合,以此发现和收集统计资料。
这就是要运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你可以问自己你最近所读到的一位政治学家将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或者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一个历史学家又是怎样处理的?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你的头脑变成一个移动的棱镜,它可以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吸收光线。在这一点上,对话描写常常是非常有用的。
你会时常发现自己正在思考某些事,而在力图理解一个新的智力领域时,你最好列出主要的争论。所谓"浸泡在文献中",含义之一就是你能确定各种可资利用观点的对手和朋友,但过度沉浸于文献中是不太好的,你可能在里面"溺死",就像阿德勒一样。也许关键在于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阅读而什么时候不要阅读。
(5)为简单起见,在交叉分类中,使用是与否的形式,将促使你去思考极端的对立面。总的来说,这并无不妥,因为定性分析肯定不能向你提供统计频率或幅度。它的技巧和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各种类型。从各个方面说,你所需的无过于此了。当然,有时候你确实还需要更明确地了解相关的比例。
想象力的释放,有时可以通过故意颠倒你的比例感而获得成功。
(5)如果某物看起来非常微小,那就设想它相当巨大,并且问自己:这样想将会有什么不同呢?反之亦然,对于宏大的现象也可以如法炮制。一个3千万人口的原始村庄集合会是什么样子?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将事物的要素、条件和结果置于我可以控制其规模的假想世界里玩味一番以前,我根本不会想到去实际地计算或测量它们。统计学家在说"在对宇宙进行抽样调查之前,先了解宇宙"这一惊人短语时,所表示的应该是这种做法,但他们却似乎从未如此表示。
(6)无论你关心什么样的问题,你都会发现以比较的方式理解资料是很有帮助的。对一个或数个文明和历史阶段的可比案例的搜寻,将给你提供一些线索。如果不始终联系其他不同类型的结构和时代中类似的制度,你无法想象能够描述20世纪美国的一个制度。事实就是如此,即便你不进行准确清晰的比较。有时,你会几乎自动地确定你从历史角度反思的方向。这么做的一个原因就是被考察的研究对象往往数量有限,要想获得一个比较的理解,你必须把它置于历史的框架。换句话说,相反类型的获得往往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考察。这么做,有时会获得有助于趋势分析的要点,或会导致对阶段的类型划分。然后,由于你想了解更全面、更易处理的现象范围一一我指的是这个范围包括某一系列已知维度的变化,你会运用这些历史资料。掌握一些世界史知识对社会学家来说是很必要的。没有这些知
识,无论他懂得其他什么,他不过是个跛子。
(7)最后还有一点,不是与想象力的释放,而是与编辑一本书的技巧更为相关。然而这两点也经常是合而为一的。为展示材料而安排资料的方式,总是影响到你研究的内容。我的这个思想是从一位伟大的编辑――L•戴维斯那里学来的,恐怕当他看到我对这一思想做了怎样的发挥后,再也不想承认这个想法是来源于他了吧。这就是主旨和论题间的区别。
论题是一种主题,如"公司管理者的生平"、"军官权力的膨胀"、"母系社会的没落"。通常你必须以一章或其一部分来阐述一个论题,但你组织论题的顺序往往将你带入主题领域。
主旨是一种思想。它通常是与某种显著的趋势、某种主导概念或某个关键区分有关,比如合理性与理性的区别。在设想一本书的结构时,当你开始领悟两三个、或像实际过程那样的六七个主旨之后,你就会知道你已到达了研究的顶峰。你会熟谙这些主旨,因为它们总是被卷入各种论题当中,或许你会感到它们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然而,有时这就是主旨的全部,它们必定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你的手稿的某些段落中,而这些手稿必然晦涩难懂,写得很糟糕。
于是你必须将它们进行分类,并且尽可能清晰简短地对其进行一般性说明。接下来你必须十分系统地将全部论题进行交叉分类。这就意味着你要叩问:这些主旨是怎样对它产生影响的?以及:其中每一个主旨如果有意义,那是什么意义?
有时,在对一个主旨作初次介绍或接近结尾的总结性陈述时,可能本身就需要有一章或一节进行论述。总而言之,我认为多数作家,以及多数的系统思想家,都会同意所有的主旨有时必须同时出现在某一处,并且互相关联。尽管不是无一例外,但在一本书刚开始时常常就是这样的。通常在一本结构不错的书中,它必须出现在接近末尾处。当然,在所有的方法中,你至少应该试着将这些主旨和它的一个论题相联系。可惜知易行难,因为它通常并不像表现出的那样死板。不过,它有时会很死板――至少当这些主旨被正确地分类和阐明时。但是,困难就在于此。
(3)在思考你所产生的许多一般性观念时,它们会被分成各种类型。而一种新颖的分类常常是引致富有成果的进展的开始。一言以蔽之,构造类型,探索每种类型的条件及结果的技巧,是你熟能生巧的一道程序。你应该寻找各种分类间的共同特性和区别因素,而不是满足于现有的尤其是常识之见的分类。好的类型要求分类具有简明性和系统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养成交叉分类的习惯。
交叉分类的技巧当然不能局限于定量资料。事实上,交叉分类正如同批判和廓清旧的类型,是构想并掌握新类型以及批判和修正旧类型的最好方法。某种定性的图表、表格和草图不仅是一种展示已完成研究的方法,而且常常是真正的生产工具。它们澄清各种类型的"各种维度",从而也可以帮助你构想和建立新的类型。事实上,在过去的15年里,如果不借助于一点交叉分类,我相信我写的手稿不会多于12页(当然,尽管我并不经常展示这些草图)。它们多半会有缺陷,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仍能学到一些东西。它们使你的思考更清晰,写作更简洁,使你能够发现你正思考的术语和正处理的事实的范围,以及其中的全部联系。
对于从事研究的社会学家来说,交叉分类就如同用图解法来分析一个句子之于一个勤奋的语言学家。很多时候,交叉分类就是社会学想象力的语法,像所有语法一样,对它必须加以控制,并且不让它脱离原本的目的。
(4)通过对另一极的思考,即思考你所关心的事物的反面,你往往能获得最好的洞察。如果你思考绝望,那么同时也想想令人高兴的事情;如果你研究守财奴,那么同时还要研究研究大肆挥霍者。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只研究一个事物;当你试着比较各种事物时,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有关资料:并且可以根据比较的内容勾勒出它们的特点。你会发现穿梭于对这些维度以及这些具体类型的关注之间,会使人深受启发。这一技巧合乎逻辑。因为没有样本,你就只能猜测统计频率:你所能作的就是给出一些现象的观察范围和主要类型,而如此做的较简单方法,就是构筑"两极类型",即不同维度的对立方面。这当然不是说你不用再努力获得并维持一种比例感,而是说不用去寻觅得到给定类型频率的线索。实际上,一个人应当连续不断地将这种寻求与对指标的探索相结合,以此发现和收集统计资料。
这就是要运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你可以问自己你最近所读到的一位政治学家将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或者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一个历史学家又是怎样处理的?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你的头脑变成一个移动的棱镜,它可以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吸收光线。在这一点上,对话描写常常是非常有用的。
你会时常发现自己正在思考某些事,而在力图理解一个新的智力领域时,你最好列出主要的争论。所谓"浸泡在文献中",含义之一就是你能确定各种可资利用观点的对手和朋友,但过度沉浸于文献中是不太好的,你可能在里面"溺死",就像阿德勒一样。也许关键在于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阅读而什么时候不要阅读。
(5)为简单起见,在交叉分类中,使用是与否的形式,将促使你去思考极端的对立面。总的来说,这并无不妥,因为定性分析肯定不能向你提供统计频率或幅度。它的技巧和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各种类型。从各个方面说,你所需的无过于此了。当然,有时候你确实还需要更明确地了解相关的比例。
想象力的释放,有时可以通过故意颠倒你的比例感而获得成功。
(5)如果某物看起来非常微小,那就设想它相当巨大,并且问自己:这样想将会有什么不同呢?反之亦然,对于宏大的现象也可以如法炮制。一个3千万人口的原始村庄集合会是什么样子?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将事物的要素、条件和结果置于我可以控制其规模的假想世界里玩味一番以前,我根本不会想到去实际地计算或测量它们。统计学家在说"在对宇宙进行抽样调查之前,先了解宇宙"这一惊人短语时,所表示的应该是这种做法,但他们却似乎从未如此表示。
(6)无论你关心什么样的问题,你都会发现以比较的方式理解资料是很有帮助的。对一个或数个文明和历史阶段的可比案例的搜寻,将给你提供一些线索。如果不始终联系其他不同类型的结构和时代中类似的制度,你无法想象能够描述20世纪美国的一个制度。事实就是如此,即便你不进行准确清晰的比较。有时,你会几乎自动地确定你从历史角度反思的方向。这么做的一个原因就是被考察的研究对象往往数量有限,要想获得一个比较的理解,你必须把它置于历史的框架。换句话说,相反类型的获得往往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考察。这么做,有时会获得有助于趋势分析的要点,或会导致对阶段的类型划分。然后,由于你想了解更全面、更易处理的现象范围一一我指的是这个范围包括某一系列已知维度的变化,你会运用这些历史资料。掌握一些世界史知识对社会学家来说是很必要的。没有这些知
识,无论他懂得其他什么,他不过是个跛子。
(7)最后还有一点,不是与想象力的释放,而是与编辑一本书的技巧更为相关。然而这两点也经常是合而为一的。为展示材料而安排资料的方式,总是影响到你研究的内容。我的这个思想是从一位伟大的编辑――L•戴维斯那里学来的,恐怕当他看到我对这一思想做了怎样的发挥后,再也不想承认这个想法是来源于他了吧。这就是主旨和论题间的区别。
论题是一种主题,如"公司管理者的生平"、"军官权力的膨胀"、"母系社会的没落"。通常你必须以一章或其一部分来阐述一个论题,但你组织论题的顺序往往将你带入主题领域。
主旨是一种思想。它通常是与某种显著的趋势、某种主导概念或某个关键区分有关,比如合理性与理性的区别。在设想一本书的结构时,当你开始领悟两三个、或像实际过程那样的六七个主旨之后,你就会知道你已到达了研究的顶峰。你会熟谙这些主旨,因为它们总是被卷入各种论题当中,或许你会感到它们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然而,有时这就是主旨的全部,它们必定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你的手稿的某些段落中,而这些手稿必然晦涩难懂,写得很糟糕。
于是你必须将它们进行分类,并且尽可能清晰简短地对其进行一般性说明。接下来你必须十分系统地将全部论题进行交叉分类。这就意味着你要叩问:这些主旨是怎样对它产生影响的?以及:其中每一个主旨如果有意义,那是什么意义?
有时,在对一个主旨作初次介绍或接近结尾的总结性陈述时,可能本身就需要有一章或一节进行论述。总而言之,我认为多数作家,以及多数的系统思想家,都会同意所有的主旨有时必须同时出现在某一处,并且互相关联。尽管不是无一例外,但在一本书刚开始时常常就是这样的。通常在一本结构不错的书中,它必须出现在接近末尾处。当然,在所有的方法中,你至少应该试着将这些主旨和它的一个论题相联系。可惜知易行难,因为它通常并不像表现出的那样死板。不过,它有时会很死板――至少当这些主旨被正确地分类和阐明时。但是,困难就在于此。
上一篇: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