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报刊是什么?它是人们了解新闻事件的新闻纸,也是人们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工具之一,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报刊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报刊语言对人们的影响可想而知。
报刊语言是有别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他有自己固有的特点,且这些特点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他会随着社会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细微变化。因而新闻工作者们得在其特点的前提下使用言语来报到事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报刊语言的日趋时代化带来了许多弊病,造成了语言的混乱,我们得加以重视,社会各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治疗这个病症,使得我们语言步入正轨。
论文关键词:报刊语言 特点 历史演变 弊病
一、什么是报刊
顾名思义,报刊就是报纸和期刊。就今天看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崛起,为了和上网的报纸相区别,我们一般认为的报纸应该是以纸质为媒介,受众为大众,报告社会和行业最新消息、刊载评论的公开发行物。
二、报刊语言以及它的用词特点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相互接触时候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媒介。他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而报刊,作为新闻媒体,它快速集中地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及时传播最新鲜、最有趣的资讯,向人们展现历史的演变轨迹以及未来蓝图的种种信息。报刊语言是顾名思义、显而易见的概念,这里我就不再赘述,我们可以看出,报刊语言是与时代同步的。因为它产生于社会生活当中,且社会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报刊语言的用词特点如下:
(一)讲究规范性
报刊以广大民众为服务对象,那就不可避免带上官方语言的性质。为了忠实反映社会,反映任何事件,报刊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明确朴实,避免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比如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等是相对固定的。
(二)注意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报刊语言带有时代色彩,这是报刊的属性决定的。报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当社会上出现一种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的时候,人们总要赋予一个新的称谓,报刊就把这些新的称谓记录下来,进行广泛传播。如果这些称谓经常是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它就会经常出现在报刊中。比如,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有个笑话:在一个小县的一个落后村庄,村长接到一个通知,说县里的“三个代表”检查团要到这个村里检查,村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坏了,因为从来都没有县里的领导到这个村里去过,村长赶紧召集了一班人搞接待。大家也知道,山区的小村庄是没什么可吃的,当然是吃白米饭,结果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饭不够吃,问村长怎么回事,村长好象受了大的委屈似的说“不是说来三个代表吗,我就做了三个人的饭量啊,来十几个人当然不够吃。”这个笑话可以看出,这个村长是没有看过报纸和电视的,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才不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以为是三个人。近年来报刊里出现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反映了时代特点的。比如文化娱乐方面的:人气、蹦极、新新人类、写真集、贺岁片、街舞等;经济生活方面的:超市、快餐、专卖店、网上购物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养车、下岗、福利、彩票等。
《读者》杂志上有这么一个句子:对于今天的“哈日”一族,南京大屠杀则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概念。这当中的“哈日一族”指的是喜欢日本流行文化的一类人,喜欢他们的电影、音乐、生活方式等等,“哈”有喜欢、模仿的意思。象这些比较时尚的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报刊当中,这充分说明了报刊语言的时代性。、
(三)报刊语言注重简明性
措辞的简明性也是报刊语言的一大特点。新闻要求准确、快捷地传递给读者,表述事实要干净利落,不要繁言冗语。一般来讲,报道一个新闻事件,要求几百个字、百来个字,甚至几十个字就把事件讲清楚,词语能减则减。报刊语言不同于文艺创作,可以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夸张的语句甚至虚构的情节以突出典型的人和事,也不同于理论著作,可以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叙述要报道的事实。报刊为了简明,常常大量使用简称或者缩略语,象、一台一中、港澳地区、计生局、人代会等缩略语大量出现在报刊中。
三、报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新词的特点
报刊语言是社会生活最鲜活的反映,不同时代的报刊有着不同的特征,而报刊词汇往往能体现出时代变化的特征。
首先是报刊用词特点的变化过程。我们分成四个时期,分别是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跨世纪新时期等四个时期。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几组报刊词汇:三反五反、国营、生产队、大跃进;红卫兵、造反派;改革、责任制、下海、万元户;电脑、考研、手机、美容、WTO、炒房团、神六。
大家不难看出这几组词汇反映的历史时期,这些词语都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