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喀斯特洞穴 文化特征 旅游开发
论文摘要: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 游价值很 高的资 源,也是喀斯特地 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 ,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 ,缺乏文化 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在开放不久后很快便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 ,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多年来贵州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东亚片 区的中心,虽然堪称 “逢山必有洞”,但 由于洞穴旅游开发水平较低 ,旅游开发主要以自然观光为主,开发前期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等,使得大部分喀斯特旅游洞穴生命周期短,衰落快 ,始终无法让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究其原因,洞穴开发缺乏文化内涵是主要原因。所以,挖掘喀斯特洞穴的文化内涵 ,构建喀斯特地区洞穴文化体系,把握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是喀斯特地区洞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 喀斯特洞穴文化及其特征
1.洞穴文化
洞穴文化 “指的是人类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对溶洞的利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表层的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层的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贵州的洞穴文化是发育在特殊地域由很多因素组成的一类独特的文化,包涵了史前山洞文化、民族洞葬文化、洞穴艺术文化洞穴宗教文化、洞穴建筑文化、洞穴军工文化、洞穴探险文化等方面。
2.洞穴文化的特征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淀积,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上凝聚形成的。在文化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的痕迹(胡兆亮,2001)。洞穴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的产生与喀斯特的分布有很大关系,与洞穴的分布更是直接相关,没有洞穴作为载体及生存的环境,洞穴文化就无从说起。贵州自然环境中73%的喀斯特分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及亚热带的湿热气候为洞穴文化的发育提供了环境基础;贵州喀斯特分布区众多洞穴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与非喀斯特区的寥若星晨相比,更是体现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二元性。喀斯特洞穴文化具有很强的二元性,一方面,灿烂的史前文化使其文化显得一枝独秀,使贵州文化的研究跳出了夜郎起始的两千多年前而推至了二十多万年前;而另一方面贵州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一隅,相对于中心地区,无论就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来说,都是边缘,而洞穴文化则又是贵州文化的边缘 ,故谓之双重边缘。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将贵州与其它省份隔离开来,使得贵州文化乃至洞穴文化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及保留,洞穴文化一经产生其文化主体精神就不强,文化特质不明朗,难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在另一方面,史前洞穴文化的辉煌及其向外的传播与辐射使贵州居民又表现出了对外来文化高度警惕,表面开放,实质封闭,在文化上就表现出目光短浅,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