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狂欢的庙会(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态的话语达到民间的自我诉求。我们看到,在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共同作用下,乡民关于民族国家形象的想像基本上统一到官方的话语体系之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话语的区分变得模糊起来,在乡村庙会的具体场域中,乡村知识分子将一个地域性的神祗包装成为一个民族主义的符号,满足的却是地方性的欲望诉求。 从这一个案可以看到,中国当下文化图景的复杂景象也已经渗透到了乡土社会的文化创造过程。
其次,庙会精神的彻底功利化。在我调查过的江西省富东村,自从1985年以来,每年的农历十月份都要举行“白石仙”庙会。改革开放以后,富东民间重建传统的民间信仰,使村落中的神庙成为富东在村委会、家族祠堂等之外的又一个中心。应该意识到,在国家的政治权力之外,寻找到了另外一条宣泄主观情感的途径。在村民看来,在神的面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不平等都会为神的力量的灵验与神秘所消解。政府的官员们对于神仙不敬,触怒了神明,同样会遭到神的惩罚。然而,在庙会期间,村民关心的,是自己的酬神戏能否给自己带来平安吉祥。大多关切的是神明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能否保佑自己以及家人的平安和福寿,民间对神明的出身并不太注意,注意的是神明是否灵验,灵验与否是决定神庙香火是否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柞树坊家族成员向外来人介绍关于“白石仙”的情况时,总是极力渲染其家族神明多么灵验,几乎有求必应。每年十月份举行迎神赛会时还愿的主要有生子、升学、发财、祛病消灾等,其中主要以前两者为最,这与富东的经济形态基本上是传统的农耕经济有关,村民关注的仍然是传统的光宗耀祖和传宗接代。两者的还愿明显的具有竞赛与炫耀的意识,家族的意义体现的非常重要,在演戏中,人们关注的是哪一姓、哪一族、哪一房的信士许愿了多少本戏,在电视等传播媒体几乎普及富东乡间的今天,人们对于演唱的内容等兴趣并不很大。因此,村民的许愿和还愿的仪式所维系的是“白石仙”的灵验性格,庙会的仪式表演也就成了一场巫术化的金钱游戏。从这一角度理解,许愿是人与神之间的个体性交易,人只须向神许诺一定的财物,便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每年的迎神赛会则是集体性的还愿行为,人们举行仪式的同时,神明的力量得到了认同和肯定,在人与神明的交易过程中,神明的灵验当成了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商品,人与神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缺乏神圣意义,逐渐成为一种交换行为,而这种交换行为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在每年白石仙的演戏期间,最多的莫过于生子的还愿(据说只要到白石庙后面的山坡上拣一小块白石,用红纸包好,放在口袋里,向白石仙祈祷,保佑生一个男孩,一定为白石仙唱一本戏,回家后,把白石放在家中的神坛上祭拜。),这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在民间,香火延续观念仍是根深蒂固;再就是考学的还愿。以上两者在白石仙的“还愿”中所占的比例特别大,而且还愿时所花费的资金也比较铺张,根据1996年“白石仙”庙会期间的信士捐写乐助的记录,共有一百一十九户人家捐写了两万零八百九十二点五圆整人民币的乐助款,其中有三十一户人家捐写了五百圆(唱两本戏),十一户人家捐写二百五十圆(唱一本戏)。[7]
权力政治对民间记忆的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以及庙会的功利化趋向,使庙会自身所具有的狂欢精神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权力政治的地方性表述,还有就是民间纯粹金钱欲望的仪式化追求。乡土社会中的草根意识的非理性情感因素都被充分地理性化了,纳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话语之中,或者满足于乡民日益迫切的致富欲望。我们说,庙会狂欢精神的消失,不能仅仅局限于庙会的展演过程,因为,庙会的展演过程表面上给人一种混乱、无序,或许还可以自由交流,有时还可能对政治有所批评,但是,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庙会内在的狂欢精神不见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各种交流方式传递着乡民的资本想像,可以看到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而这是一种表面的狂欢,它被权力政治、资本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因为其不再以一种民间固有的颠覆、嘲弄姿态看待主流意识形态。
[1] 参见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1)。
[2] 参见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13页。
[3] 保罗·康纳顿(Pual Connerton):《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 同上。
[5] 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6] 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7] 我们可以从“白石仙”庙会期间举行开光仪式时的福状体例以及信士还愿戏的文输中看到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一九八八年开光仪式的福状
经云
若人散乱心,入于搭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同佛道成
焉则敬塑
吾祖圣像,功德无量
今为
江西省宁都县太平乡十三都白石灵仙,原有圣像,被文化大革命烧毁,幸有党政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因此又进行经常宗教活动。经仕荣祖位下裔孙重光嗣崇正直礼尚贤等学派重新敬塑白石灵仙塑像
恭奉
白 石 灵 仙 座 前
仕荣祖位下裔孙值士:
保佑仕荣祖位下裔孙合家清吉老幼安康,广种福田子孙繁衍瓜瓞绵绵
住持姓名:×××
敬塑
白石灵仙夫妇佛像两尊
保佑合众信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常转
信士姓名:(所有的捐献乐助者)
公元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敬塑
信士还愿戏的文输
伏以
盖闻为善者,天道佑之,神明助之,福禄随之,神灵有感,有求必应。
祝愿
灵仙保佑,合家清洁,平安保泰,双福呈祥。为老者,增福延寿,子孙满堂。为农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外出者,脚踏四方,处处吉利。为求财者,财源广进,利达三江。为求学者,文明进步,鹏程万里。为求婚者,佳遇良缘,早生贵子。
今信卒领合家,并于今月良旦吉时 敬奉
送白石灵仙座前愿戏×本,值金额人民币×仟×佰×拾圆整
沐恩信人×乡×村×镇
仝妻×××
奏闻顿首百拜
公元×岁次八月×日敬奉
其次,庙会精神的彻底功利化。在我调查过的江西省富东村,自从1985年以来,每年的农历十月份都要举行“白石仙”庙会。改革开放以后,富东民间重建传统的民间信仰,使村落中的神庙成为富东在村委会、家族祠堂等之外的又一个中心。应该意识到,在国家的政治权力之外,寻找到了另外一条宣泄主观情感的途径。在村民看来,在神的面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不平等都会为神的力量的灵验与神秘所消解。政府的官员们对于神仙不敬,触怒了神明,同样会遭到神的惩罚。然而,在庙会期间,村民关心的,是自己的酬神戏能否给自己带来平安吉祥。大多关切的是神明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能否保佑自己以及家人的平安和福寿,民间对神明的出身并不太注意,注意的是神明是否灵验,灵验与否是决定神庙香火是否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柞树坊家族成员向外来人介绍关于“白石仙”的情况时,总是极力渲染其家族神明多么灵验,几乎有求必应。每年十月份举行迎神赛会时还愿的主要有生子、升学、发财、祛病消灾等,其中主要以前两者为最,这与富东的经济形态基本上是传统的农耕经济有关,村民关注的仍然是传统的光宗耀祖和传宗接代。两者的还愿明显的具有竞赛与炫耀的意识,家族的意义体现的非常重要,在演戏中,人们关注的是哪一姓、哪一族、哪一房的信士许愿了多少本戏,在电视等传播媒体几乎普及富东乡间的今天,人们对于演唱的内容等兴趣并不很大。因此,村民的许愿和还愿的仪式所维系的是“白石仙”的灵验性格,庙会的仪式表演也就成了一场巫术化的金钱游戏。从这一角度理解,许愿是人与神之间的个体性交易,人只须向神许诺一定的财物,便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每年的迎神赛会则是集体性的还愿行为,人们举行仪式的同时,神明的力量得到了认同和肯定,在人与神明的交易过程中,神明的灵验当成了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商品,人与神明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缺乏神圣意义,逐渐成为一种交换行为,而这种交换行为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在每年白石仙的演戏期间,最多的莫过于生子的还愿(据说只要到白石庙后面的山坡上拣一小块白石,用红纸包好,放在口袋里,向白石仙祈祷,保佑生一个男孩,一定为白石仙唱一本戏,回家后,把白石放在家中的神坛上祭拜。),这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在民间,香火延续观念仍是根深蒂固;再就是考学的还愿。以上两者在白石仙的“还愿”中所占的比例特别大,而且还愿时所花费的资金也比较铺张,根据1996年“白石仙”庙会期间的信士捐写乐助的记录,共有一百一十九户人家捐写了两万零八百九十二点五圆整人民币的乐助款,其中有三十一户人家捐写了五百圆(唱两本戏),十一户人家捐写二百五十圆(唱一本戏)。[7]
权力政治对民间记忆的或明显或潜在的影响,以及庙会的功利化趋向,使庙会自身所具有的狂欢精神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权力政治的地方性表述,还有就是民间纯粹金钱欲望的仪式化追求。乡土社会中的草根意识的非理性情感因素都被充分地理性化了,纳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话语之中,或者满足于乡民日益迫切的致富欲望。我们说,庙会狂欢精神的消失,不能仅仅局限于庙会的展演过程,因为,庙会的展演过程表面上给人一种混乱、无序,或许还可以自由交流,有时还可能对政治有所批评,但是,在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中,庙会内在的狂欢精神不见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各种交流方式传递着乡民的资本想像,可以看到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而这是一种表面的狂欢,它被权力政治、资本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因为其不再以一种民间固有的颠覆、嘲弄姿态看待主流意识形态。
[1] 参见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1)。
[2] 参见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13页。
[3] 保罗·康纳顿(Pual Connerton):《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 同上。
[5] 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6] 参见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7] 我们可以从“白石仙”庙会期间举行开光仪式时的福状体例以及信士还愿戏的文输中看到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一九八八年开光仪式的福状
经云
若人散乱心,入于搭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同佛道成
焉则敬塑
吾祖圣像,功德无量
今为
江西省宁都县太平乡十三都白石灵仙,原有圣像,被文化大革命烧毁,幸有党政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因此又进行经常宗教活动。经仕荣祖位下裔孙重光嗣崇正直礼尚贤等学派重新敬塑白石灵仙塑像
恭奉
白 石 灵 仙 座 前
仕荣祖位下裔孙值士:
保佑仕荣祖位下裔孙合家清吉老幼安康,广种福田子孙繁衍瓜瓞绵绵
住持姓名:×××
敬塑
白石灵仙夫妇佛像两尊
保佑合众信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日增辉***常转
信士姓名:(所有的捐献乐助者)
公元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敬塑
信士还愿戏的文输
伏以
盖闻为善者,天道佑之,神明助之,福禄随之,神灵有感,有求必应。
祝愿
灵仙保佑,合家清洁,平安保泰,双福呈祥。为老者,增福延寿,子孙满堂。为农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外出者,脚踏四方,处处吉利。为求财者,财源广进,利达三江。为求学者,文明进步,鹏程万里。为求婚者,佳遇良缘,早生贵子。
今信卒领合家,并于今月良旦吉时 敬奉
送白石灵仙座前愿戏×本,值金额人民币×仟×佰×拾圆整
沐恩信人×乡×村×镇
仝妻×××
奏闻顿首百拜
公元×岁次八月×日敬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