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后,后现代主义又宣布“人也死了”,“人类充其量只是自然一时冲动的结果,决不是宇宙的中心”[6], “在藉以多元地构成现实的差异中丧失了自己,正值死神高视阔步、肆意猖獗时,自我将自己的缺席人格化了,它在各类浅薄的作品中传播自己,拒绝并回避阐释”[7],尤其是被称为“权力思想家”福科的具有反中心、反权威、 反传统等特征的权力话语理论,与德里达明显有殊途同归的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功效。
关于权力,一般人只会联想到国家机器、暴力法规等等,而福科认为权力就是一种起控制或强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它有几个规定性:其一,权力是多重的力量关系。各种权力关系存在于其他各类关系之中,它没有主体性,而是分散的、弥漫的;它也不是从一个集中的源头自上而下流动,而是相反地运作。其二,福科提出要推翻把权力看作一种纯粹压抑性结构的传统观念;权力不能为人们占有,它是在运作的。对于话语,福科指出:话语是由符号组成的,但它们不可能归结为语言和言语,话语的作用超过了言语和语言。正是在话语的实践运作中,福科看到权力关系,话语在内部进行的调查,赋予内部事物的秩序与意义,本质上便是赋予它有产生意义的权力,获得进入特定秩序的权力。这就是说,影响和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就是权力,而反过来看,真正具有特殊效应的权力,也是通过话语执行的。在这里,福科理解的权力与话语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生产的关系。话语的权力本性之所以根深蒂固,在于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物,它进入社会秩序就是进入话语的权力系统。
福科的权力话语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因而女性主义把权力定义为分散的、弥漫的,而不是集中于某个机构或某个群体。同时在妇女运动内部实行一个“模式转换”,即从只关注事物到更关注话语。因此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8]
与德里达不同的是,福科提供消解理性主体——“人”本身。福科说:“人只不过是新近的一个发明创造,一个还不到两世纪的形象,是我们的知识中一个新的折皱,一旦这种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他就又会重新消失。”[9] 女性主义者赞成后现代理论加强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之“人”的话语的批判,她们认为,人本主义关于“人”的话语隐含着男性至上论,它假定存在着一种等同于整个人类特质的男性特质,如理性、生产等。男性是人类的代表,女性不过是“他者”,是“第二性”(波伏瓦语)。男性优越女性低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应于:理性/感性、自信/消极、坚持/软弱、公共/私人等。这种男性中心论就把女性局限于家庭活动而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
然而,建立主体性是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及其女性政治运动的出发点,正值女性试图提高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和获得长期拒绝给予她们的政治权利的时候,“主体性”概念竟然被否定了,因此,她们拒绝接受福科等人对“人”的概念的理论解构。同时,福科“话语即是一切”的思想导致某些女性主义者只注重思想话语的批判,从而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政治实践,“使女性主义丧失了战斗力”。[10]
哈其思却认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女性主义与后现代话语可以相互补充。二者对理性、知识、主体、社会统治机制的解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异质性,对那些已经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与排斥在理性、真理、客观性之外的女性来说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哈其思认识到,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理论之间存在着亲和性与紧张性。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主义的某些看法在先天上就是后现代的。福科等人的后现代认识论则可以使人们注意到:在不同肤色、种族、阶级之间,不同性偏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女性之间都具有差异性,从而使我们保存并发扬各种女性的特殊性,从而避免化约到普遍化的概念模式。按照一些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这些普遍化模式往往过度荣宠了白人的、第一世界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经验。[10:210~211]
有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处于政治性的防御阶段时,福科的观点有助于她们向女性主义的“传统观念”挑战。福科式地分析也有助于女性主义在反女性主义时代保持谦顺的态度。[11]
概括讲,女性主义可以修正后现代理论,正像后现代主义有助于产生出不同的女性主义看法[10:213],二者的结合将克服后现代理论中的虚无主义,为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雅克·德里达.芒刺:尼采的文体.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
[2] [美]玛丽·朴维.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33~334
[3] 乔约森·卡勒.解构主义.见:胡经之等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7
[4] 雅克·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 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广西:漓江出版社,1991.141
[5]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46
[6] 杜威·弗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 见: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6
[7]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 见: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7
[8] 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5)
[9] 米歇尔·福科.真理与权力.见: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94
[10] Steven Best Pouglas Kellner.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The Guilford Press.1991.208
[11] Brodribb,S.Nothing Mat(t)ers: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Spinifex Press,1992.46
关于权力,一般人只会联想到国家机器、暴力法规等等,而福科认为权力就是一种起控制或强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它有几个规定性:其一,权力是多重的力量关系。各种权力关系存在于其他各类关系之中,它没有主体性,而是分散的、弥漫的;它也不是从一个集中的源头自上而下流动,而是相反地运作。其二,福科提出要推翻把权力看作一种纯粹压抑性结构的传统观念;权力不能为人们占有,它是在运作的。对于话语,福科指出:话语是由符号组成的,但它们不可能归结为语言和言语,话语的作用超过了言语和语言。正是在话语的实践运作中,福科看到权力关系,话语在内部进行的调查,赋予内部事物的秩序与意义,本质上便是赋予它有产生意义的权力,获得进入特定秩序的权力。这就是说,影响和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因素就是权力,而反过来看,真正具有特殊效应的权力,也是通过话语执行的。在这里,福科理解的权力与话语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赖、互相生产的关系。话语的权力本性之所以根深蒂固,在于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物,它进入社会秩序就是进入话语的权力系统。
福科的权力话语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因而女性主义把权力定义为分散的、弥漫的,而不是集中于某个机构或某个群体。同时在妇女运动内部实行一个“模式转换”,即从只关注事物到更关注话语。因此女性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8]
与德里达不同的是,福科提供消解理性主体——“人”本身。福科说:“人只不过是新近的一个发明创造,一个还不到两世纪的形象,是我们的知识中一个新的折皱,一旦这种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他就又会重新消失。”[9] 女性主义者赞成后现代理论加强对西方传统人本主义之“人”的话语的批判,她们认为,人本主义关于“人”的话语隐含着男性至上论,它假定存在着一种等同于整个人类特质的男性特质,如理性、生产等。男性是人类的代表,女性不过是“他者”,是“第二性”(波伏瓦语)。男性优越女性低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对应于:理性/感性、自信/消极、坚持/软弱、公共/私人等。这种男性中心论就把女性局限于家庭活动而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
然而,建立主体性是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及其女性政治运动的出发点,正值女性试图提高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和获得长期拒绝给予她们的政治权利的时候,“主体性”概念竟然被否定了,因此,她们拒绝接受福科等人对“人”的概念的理论解构。同时,福科“话语即是一切”的思想导致某些女性主义者只注重思想话语的批判,从而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政治实践,“使女性主义丧失了战斗力”。[10]
哈其思却认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女性主义与后现代话语可以相互补充。二者对理性、知识、主体、社会统治机制的解构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后现代理论强调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异质性,对那些已经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与排斥在理性、真理、客观性之外的女性来说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哈其思认识到,在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理论之间存在着亲和性与紧张性。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主义的某些看法在先天上就是后现代的。福科等人的后现代认识论则可以使人们注意到:在不同肤色、种族、阶级之间,不同性偏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女性之间都具有差异性,从而使我们保存并发扬各种女性的特殊性,从而避免化约到普遍化的概念模式。按照一些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这些普遍化模式往往过度荣宠了白人的、第一世界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经验。[10:210~211]
有些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处于政治性的防御阶段时,福科的观点有助于她们向女性主义的“传统观念”挑战。福科式地分析也有助于女性主义在反女性主义时代保持谦顺的态度。[11]
概括讲,女性主义可以修正后现代理论,正像后现代主义有助于产生出不同的女性主义看法[10:213],二者的结合将克服后现代理论中的虚无主义,为消解男性中心思维模式开辟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雅克·德里达.芒刺:尼采的文体.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
[2] [美]玛丽·朴维.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33~334
[3] 乔约森·卡勒.解构主义.见:胡经之等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87
[4] 雅克·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 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广西:漓江出版社,1991.141
[5]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46
[6] 杜威·弗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 见: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6
[7]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 见: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27
[8] 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5)
[9] 米歇尔·福科.真理与权力.见: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7.94
[10] Steven Best Pouglas Kellner.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The Guilford Press.1991.208
[11] Brodribb,S.Nothing Mat(t)ers: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Spinifex Press,1992.46
上一篇:独特的“食货”之路
下一篇:农具的分化与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