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一、前言 
    「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在這「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也重塑了身分認同與歷史。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 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 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後現代西方女性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基本上,當代女性主義提出之口號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類文化之基本目標」。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
    六○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就英國的克莉斯˙維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嚴格說來,其名稱「女性主義」其本身之意函與她們本身所堅持之信念與行為之「關聯性」並非如此重要,真要論期關聯性,恐怕是「父權制」。
    2-1 對「父權制」之解釋
    這裡所認為之「父權制」並非只限定予以男性家長為中心之傳統家庭或親屬關係之制度、而是指「以男性家長中心之制度為典範而建構之人類傳統體系、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是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使男性在文化史上取得絕對統治地位後所建之文化。他看似一種「男人為中心,女人為邊陲」的文化,但實際上,他已把女性排除在社會文化體系之外。而為何會有父權制這種產物,說穿了,便是「兩性關係」。從「性」的差異轉變為「性別的差異」,而後再轉至「性別的不平等」。
    2-2 兩性之關係
    在自然界與自然狀態中之「性的差異」,主要是以身體與肉體結構的差異為基礎。在人類社會與文化初建之時期,男性利用其肉體對女性肉體之優越性(避免月經、懷孕、育嬰),而且也在整個文明發展過程中,男性繼續擴大其肉體對女性肉體之支配地位。除了對女性肉體客體化及佔有外,也對非肉體客體化及佔有(一方面以對女性肉體之客體化及佔有為基礎,另一方面以更複雜之文化象徵形式及觀念形式將上述課體化及佔有繼續擴大)。就因為如此,假如要顛覆、解構以男人為中心之社會文化,必須先顛覆男性肉體對女性肉體的支配;為了深入揭露及批判這種統治模式,又必須集中批判以男人為中心的整個統治模式之權利制度及知識系統。
    實際上,人類文化就是兩性文化及其發展,是在最原始及最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之兩性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李維史陀研究人類文化史時指出:「食物交換」及「性的交換」在人類文化發展佔有極端之重要性;因為「性」的關係,才使人類文化從原始至社會之過渡,使文化不斷更新及複雜化,簡單地說,人類社會以越來越複雜與象徵化的文化形式掩蓋了原始的兩性關係(文化越發展,人類越遠離與自然之關係)。而這種發展,成功地使人類「驕傲自豪地」脫離動物那種毫無規範禁忌的性行為,終於完成兩性關係之文明化。可悲的是,這種遠離自然之過程,表面上因建立社會文化規範而調整兩性關係,實際上卻使男性絕對統治並排除女性。就西蒙德波娃所言:「女人並非天生的,而是變出來的」。言下之意,女人已非原來之女人,就父權主義之後,「女人」的概念都是由男性中心主義之文化所界定出來,變成男性的附屬物,簡單的說,這是一種男性為維護其統治地位所創造出之文化迷思。
    2-3西方之女性思想及運動
    法國為全球民主之先趨,但在男女兩性之觀念卻仍停留在傳統之父權時代:在法國大革命中一樣同男人做出重要貢獻之女性,在革命成功後,卻仍處在生活中之被奴役地位。雖然在1789年及1793年決定出兩種版本之人權宣言,但所謂之「男女平等」只是字面上的承認罷了,事實上並非如此。所以才會有女性主義者沃爾斯頓克拉夫發表之「對於婦女權力的辯護」,以及女革命家瑪麗‧固茲為首之革命婦女團體發表的爭取婦女和女性公民權利之宣言,但是,瑪麗卻因爭取婦女之解放運動,而被法國大革命勝利後所產生之資產階級政權於1793年鎮壓並處死,成為新型資本主義男性中心主義下的犧牲品。此時之英、美各國之婦女仍未有應有之權利。就算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的解放黑奴運動,也只是承認「男性黑奴」之解放。從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婦女仍處在不平等之地位。當時婦女們提出之訴求有二:一是平等享有政治上之投票權、一是社會文化生活中之男女平等。
    絲碧娃克 (Delhi University 從事印度殖民使研究的賤民研究組織成員 ) 結合了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技術及後殖民研究,來關注「受到雙重壓迫的土著女性」。對她而言,本土性是否在異己性(otherness)和無聲性(voicelessness)的行程過程中也被串謀了?絲碧娃克論政,在大英帝國主義之下,土著,特別是土著女性,被迫成為〝啞者〞。 後女性主義與殖民研究業已聯合起來質疑西方女性主義學術的總體化( 或殖民) 傾向,批判的焦點在於殖民主體所遭受的帝國主義與父權意識型態的雙重殖民。
    因為馬克思及恩格斯在他們的革命理論中(馬克思人文主義從勞動價值理論與西方的自我概念角度,來看待人類主體),始終支持並維護婦女之社會平等權利,隨著馬克思思想之發展,婦女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轉向與社會主義運動相聯繫之婦女解放運動。基本上,從此時期至二次大戰之前,婦女運動大致可分為「馬克思主義領導之婦女解放運動」及「自由國家中之女性主義運動」。遺憾的是,成效並不彰顯。
    從馬克思至史達林至期間的婦女解放運動,由於緊密地與政治鬥爭相聯繫,同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及反法西斯運動結合之結果,行程有嚴密組織之政治勢力,但也具有強烈之馬克斯色彩。
    至於歐美國家各類型之婦女運動,因為婦女的參政及投票權問題已在第一次大戰前獲得基本問題之解決,故那時之主要任務便是「使男女平等在社會文化各方面獲得更徹底的實現」,所以說,從理論上尋求新的論證形式以取代原有以男性主義為主體之論證形式,便成為首要條件;而自二次大戰結束後開始,隨著各家主義(結構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後結構主義)的發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