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支点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内容摘要
实现文化公平,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条件。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公平问题主要是转型时期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和制度安排上的不尽合理造成的,要实现文化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功能,发挥政府以及民间力量等方面的作用。
 
关 键 词:文化公平  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之意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而社会成员之间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既包括经济生活的需求,也应当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文化公平与和谐社会
(一)文化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传统、包容歧异、主流鲜明、个性张扬的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的重视。韦伯把新教伦理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帕森斯和斯梅尔塞(1956)的功能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认为,文化对社会具有系统维持功能;诺思认为文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功能。文化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惯例、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它是资源配置的“第三只手”,在无形中引导人们从事着社会交往活动。
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在文化的功能上,社会学认为,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它使我们的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团结的重要基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中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成员能否公平公正的占有社会文化资源是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资源的分配如果公平公正,就会增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反之,如果在文化上出现不公的分配现象,也必然就会产生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包括文化在内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而且,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为群众提供广泛的文化服务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无可否认的是,文化分配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产生的文化矛盾,也具有社会矛盾的性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最终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现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化公平问题
著名教育家罗尔斯通过对公平问题的探究,提出了公平的三条原则:(1)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广泛的、与其他人相同的自由;(2)一个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如地位、职业、利益等应该向所有人开放;(3)如果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参考罗尔斯,本文认为文化公平主要是指为了使每个人特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必须提供相同的享有文化资源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机会和权利不应该受到地域文化、阶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影响。
目前,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经济生活上出现贫富悬殊,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存在较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一部分人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有的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些问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
二、文化公平问题的根源:资源配置与制度安排
现阶段的文化公平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一样,是与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社会运行机制的非协调运转密切联系的。这种转型背景反映在文化公平问题上,主要是文化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成分,具体表现在:
(一)地区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社会现实,特别是经济现实的反映。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加之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文化环境差异很大。一般来说,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进步更快,这些地区经费充足、力量雄厚,文化设施完备而且比较先进,为当地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而西部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滞后,资金不足,致使文化娱乐设施落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难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正常需要,同时在规模和数量上也难以与前者相比较。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作为衡量文化资源占有量一个重要标志的高等学府,2002年在中国的分布分别为: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1所、辽宁66所、江苏73所、上海45所、山东65所、广东62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30所、云南28所、甘肃18所、西藏3所、青海8所、宁夏8所、新疆21所。①
因此,区域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目前最突出的国情之一。文化资源配置的失衡,致使西部文化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文化公平,也构成了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刻制约。
(二)文化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也已是学界的一种共识。这种社会结构反映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上,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文化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和文化素质上的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文化资源相当匮乏。
体现到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数量和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据2004年文化部在甘肃、宁夏、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的调研显示,近几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春节文化市场总是熙熙攘攘,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总体消费走势较好。而在一些基层乡镇,春节文化活动显得单调,文化场馆设施简陋,也未举行像样的文化活动。此外,一些乡村尽管建有文化站、阅览室、读报栏,但图书以武侠小说居多,期刊杂志以言情媚俗为主,科技类、致富信息类读物非常少见。村民抱怨:农闲时节想读书“充电”,走科学致富之路,寻寻觅觅中,却找不到“电源”所在。于是,打牌、赌博成为了多数农民消遣娱乐的方式。一些富起来的农民在过节时开始释放一年的疲劳,打牌竟成为寒冷乡村的一项最普及的文化娱乐活动。②
(三)文化资源配置的阶层差异
社会分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不同层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民谋生的手段,广大劳动人民内部由于社会分工而造成的阶层差别依然存在。随着阶层文化贫富差距加大,不同阶层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受到影响。
首先,社会分层萌发不同的阶层文化。如处在较为富裕群体里,就会有较高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