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农村血缘与姻缘博弈现象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一 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途径”[7]。如果“社区记忆”较强,传统的体制对农村社会实行直接控制,消除了家族组织的权威体系,宗法解体,使传统伦理道德失去了依托和支柱,“社区记忆”完全消失;79年后随着国家权力退出基层,“社区记忆”有所恢复,但90年代所带来的人们价值理性的不断弱化,工具理性的不断加强。价值理性由于过分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是一种特殊主义的理性,只适用于血缘地缘这种初级组织。而工具理性它包括了对目标、利益以及达到利益的手段的全盘考虑,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正式的组织以至整个国家、全世界[15]。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说,血缘认同向姻缘认同的转化是值得肯定的。
(二)随着人们价值理性的不断弱化,工具理性的不断加强,我们可以预测,当血缘姻缘关系不足以满足个人发展对稀缺资源和合作的需求时,人们就会冲破血缘姻缘的樊篱,转而在亲属关系之外建构新的社会关联,启用新的社会支持。以家族企业为例,先是以血缘成员为核心,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然后是姻缘成员的加入,现在朋友、乡亲、熟人正在家族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随着亲属成员的不断减少,“外人”、生人的不断增多,家族企业必将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统的信任结构的影响,人们在建构这些关联时,并非以契约、协议为中介,而是通过认同宗、认干亲、拜把子等形式把原来的业缘关系转化为类似血缘的关系即拟似血缘关系,从而使之融入“差序格局”范围内[20]。这就出现了一种正式关系非正式化的趋向。同时由于“差序格局”的范围不断扩大,就像“摊大饼”一样,饼越摊越大,也越摊越薄,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率减少,感情的密度不断降低,这又导致了一种非正式关系正式化的趋向。两种趋向互动使“正式关系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同时也使非正式关系具有更多的理性”[16]。
(三)正如艾森斯塔德所言,虽然现代社会削弱了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决文化断层的危机和建立新的集体认同。[17]由于血缘的先赋性以及农村聚族而居的状况,血缘始终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之中 ,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起着重要的情感维系作用。只不过这种维系作用正在从“事件性”领域不断退出,主要集中在农民的婚丧嫁娶等“仪式性”的活动和日常生活领域。血脉不断,亲情就不断,“血毕竟浓于水”。
参考文献:
[1]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岳庆平:《家族文化与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3]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折晓叶:《村庄的再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6期
[7]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集刊》2000年第4期
[8]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9]徐晓军:《转型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J],《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1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9页
[11]张文宏:《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2]邓伟志、许新:《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轨迹》[J],《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
[13]霍宏伟:《我国北方一个农庄的婚姻圈研究——对山东省济阳县江店乡贾寨村的个案研究》[J],《社会》2002年第12期
[14]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15]潘必胜:《家族化企业能走多远?》[J],《社会学家茶座》2002年第1期
[16]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7]Eisenstadt: Tradition, Change and Modernity.[M] New York1973年版 第209-2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影响程度和影响途径”[7]。如果“社区记忆”较强,传统的体制对农村社会实行直接控制,消除了家族组织的权威体系,宗法解体,使传统伦理道德失去了依托和支柱,“社区记忆”完全消失;79年后随着国家权力退出基层,“社区记忆”有所恢复,但90年代所带来的人们价值理性的不断弱化,工具理性的不断加强。价值理性由于过分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是一种特殊主义的理性,只适用于血缘地缘这种初级组织。而工具理性它包括了对目标、利益以及达到利益的手段的全盘考虑,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正式的组织以至整个国家、全世界[15]。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说,血缘认同向姻缘认同的转化是值得肯定的。
(二)随着人们价值理性的不断弱化,工具理性的不断加强,我们可以预测,当血缘姻缘关系不足以满足个人发展对稀缺资源和合作的需求时,人们就会冲破血缘姻缘的樊篱,转而在亲属关系之外建构新的社会关联,启用新的社会支持。以家族企业为例,先是以血缘成员为核心,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然后是姻缘成员的加入,现在朋友、乡亲、熟人正在家族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随着亲属成员的不断减少,“外人”、生人的不断增多,家族企业必将完成向现代企业的转轨。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传统的信任结构的影响,人们在建构这些关联时,并非以契约、协议为中介,而是通过认同宗、认干亲、拜把子等形式把原来的业缘关系转化为类似血缘的关系即拟似血缘关系,从而使之融入“差序格局”范围内[20]。这就出现了一种正式关系非正式化的趋向。同时由于“差序格局”的范围不断扩大,就像“摊大饼”一样,饼越摊越大,也越摊越薄,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率减少,感情的密度不断降低,这又导致了一种非正式关系正式化的趋向。两种趋向互动使“正式关系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同时也使非正式关系具有更多的理性”[16]。
(三)正如艾森斯塔德所言,虽然现代社会削弱了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决文化断层的危机和建立新的集体认同。[17]由于血缘的先赋性以及农村聚族而居的状况,血缘始终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之中 ,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仍起着重要的情感维系作用。只不过这种维系作用正在从“事件性”领域不断退出,主要集中在农民的婚丧嫁娶等“仪式性”的活动和日常生活领域。血脉不断,亲情就不断,“血毕竟浓于水”。
参考文献:
[1]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岳庆平:《家族文化与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3]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折晓叶:《村庄的再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王思斌:《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6期
[7]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集刊》2000年第4期
[8]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9]徐晓军:《转型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J],《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1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9页
[11]张文宏:《天津农村居民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2]邓伟志、许新:《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轨迹》[J],《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
[13]霍宏伟:《我国北方一个农庄的婚姻圈研究——对山东省济阳县江店乡贾寨村的个案研究》[J],《社会》2002年第12期
[14]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15]潘必胜:《家族化企业能走多远?》[J],《社会学家茶座》2002年第1期
[16]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7]Eisenstadt: Tradition, Change and Modernity.[M] New York1973年版 第209-210页
下一篇:论黄教在卫拉特中的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