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若干思考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摘 要] 唯物史观是深化对人类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之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发达的成熟的形态,目前很难预测,需要在以后实践中探索。看来,至少需要花掉整个21世纪的漫长时间或更长的时间。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精神准备。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针对的问题不同,强调的重点和提法也不同。诸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历史的火车头”等等。但那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时期,为了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否认“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而提出来的。恩格斯强调历史的动力是由“一个总的合力”、“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是为了纠正那种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因素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而提出来的。列宁强调历史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是针对那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外因论而提出的。对此,我们应根据人类历史发展所提供的新经验、新认识,给以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历史的最终的支配力量。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以人们的活动和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与矛盾,是社会生活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意义上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但对历史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这是唯物史观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我们以此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其根本教训之一就在于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被阶级斗争取代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原因是它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又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要用特别大的气力去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也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自然规律。然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却恰恰相反。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愈胜利,阶级斗争愈尖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走过了同样的道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曾长期在“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唯生产力论”中不正常地运行。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恢复到社会生产力上,调整被扭曲了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其实质,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能够最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
第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问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这里存在着一个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列宁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提出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现在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发展,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呢?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还能表现出相当大的生产力容量,主要原因是:
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周期性危机震荡和战争破坏之后,在同社会主义这个对立面的斗争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做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逐渐找到一套缓解其自身矛盾的办法。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其二,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战结束至今不到60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已超过了以往世代的总和。马克思在100多年前说过“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当时马克思只看到科技对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却未能充分认识科技革命能够变革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面貌,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特别是促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其三,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这也是它们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重要手段。仅以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国际金融巨鳄在一夜之间就从东南亚地区卷走了这些国家在一二十年间积累的财富。
以上情况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且还在继续进行改革调整。以英国工党布莱尔及其理论家吉登斯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后发生的重要社会政治现象。它涉及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系列新问题,显示了欧美国家新一代领导在寻求适应时代变化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新探索。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发生了并且还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我们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用新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关乎人类发展方向的最深层次的问题。要把观察问题的范围放到世界的大局当中,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针对的问题不同,强调的重点和提法也不同。诸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过“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历史的火车头”等等。但那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时期,为了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否认“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而提出来的。恩格斯强调历史的动力是由“一个总的合力”、“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是为了纠正那种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因素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而提出来的。列宁强调历史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是针对那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外因论而提出的。对此,我们应根据人类历史发展所提供的新经验、新认识,给以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历史的最终的支配力量。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以人们的活动和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与矛盾,是社会生活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意义上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但对历史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这是唯物史观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我们以此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其根本教训之一就在于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被阶级斗争取代了。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替代资本主义,最终原因是它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够比资本主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又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要用特别大的气力去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道路,也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自然规律。然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却恰恰相反。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愈胜利,阶级斗争愈尖锐。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走过了同样的道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曾长期在“阶级斗争为纲”、批判“唯生产力论”中不正常地运行。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恢复到社会生产力上,调整被扭曲了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其实质,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探索出一条能够最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
第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问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这里存在着一个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列宁在上个世纪初曾经提出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但是,现在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很大发展,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不成立了呢?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还能表现出相当大的生产力容量,主要原因是:
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周期性危机震荡和战争破坏之后,在同社会主义这个对立面的斗争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做了不少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逐渐找到一套缓解其自身矛盾的办法。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其二,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二战结束至今不到60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已超过了以往世代的总和。马克思在100多年前说过“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但当时马克思只看到科技对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却未能充分认识科技革命能够变革整个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面貌,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特别是促进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其三,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这也是它们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上“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重要手段。仅以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国际金融巨鳄在一夜之间就从东南亚地区卷走了这些国家在一二十年间积累的财富。
以上情况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而且还在继续进行改革调整。以英国工党布莱尔及其理论家吉登斯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后发生的重要社会政治现象。它涉及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及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系列新问题,显示了欧美国家新一代领导在寻求适应时代变化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新探索。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发生了并且还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我们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研究,用新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关乎人类发展方向的最深层次的问题。要把观察问题的范围放到世界的大局当中,要有历史的眼光、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