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现代性的冲突 

  早在1863年,以《恶之花》而震惊西方文坛的波德莱尔,对现代性作了一个经典界定:\"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 

  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主义曾热闹过一阵子。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后现代主义视为现代主义的终结。这种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有必要更加关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联系。利奥塔曾说过一句令人费解的话: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早期阶段。[33]德国美学家比格尔也提出过一个颇有见地的看法,他坚持认为,现代主义不同于先锋派,因为前者主张艺术的自律性,而后者则反对自律性。因此,先锋派其实就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34]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颠覆,到先锋派作为现代主义潮流中的不和谐之声,或把后现代主义视为现代主义的初期阶段,这些似乎都在提示我们一种看待审美现代性的新角度。我以为,从现代性内在冲突的逻辑来是,后现代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主义的延伸和发展,而不是现代主义精神的终结和衰落。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化,或是差异和宽容,还是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型叙事,转向多元化和不可通约性,关注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这些基本精神其实在现代主义阶段,尤其是在先锋派中,已是初见端倪。由此来看,审美的现代性实际上仍在后现代主义中生长,并达到了成熟。让我借用鲍曼的一段精彩陈述来结束本文:

  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现代性遭拒绝的耻辱。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释自身而已,注释自己的状况和过去的劳作,它并不完全喜欢所看到的东西,感受到一种改变的迫切需要。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从远处而不是内部来注释自身,编制自己得失的清单,对自身进行心理分析,寻找以前从未表述过的意图,并发现这些意图是彼此取消和不相一致的。后现代性就是与其不可能性达成妥协的现代性;是一种自我监控的现代性,它有意抛弃那些曾不自觉地做过的事情。[34]

注释:
[1]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画家》,《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85页。 
[2]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引自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5页。 
[4]Zygmunt Bauman,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Cambridge: Polity, 1991), p.10. 
[5]同[4], p.4。 
[6]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21页。 
[7]引自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1988), p.18. 
[8]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9]同[8], 第10页。 
[10]同[8], 第26页。 
[11]马尔库塞:《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12]关于现代主义的形成时间,一种较常见的看法是出现在1860年代(如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另一种看法认为现代主义主要是1880年代到1930年代这一时段中出现的文化运动(参见布拉德布里等《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1988), pp.16-17. 
[14]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0). 
[15]Lawrence E. Cahoone,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 (Albany: SUNY Press,1988),ff.201. 
[16]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42. 
[17]同[4], p.4。 
[18]同[4], pp.7-9。 
[19]同[4], p.10。 
[20]Albrecht Wellmer, The Persistenc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MIT, 1991), pp.86-87. 
[21]在这一点上,魏尔默的观点和鲍曼的看法非常接近,两人都主张现代性没有断裂,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的体现。与此主张相近的还有英国学者吉登斯,他宁愿使用\"后期现代性\"而不是\"后现代主义\"。 
[22]同[20],p.viii。 
[23]韦伯:《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第21页;Zygmunt Bauman,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p.15。 
[24]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25]H.H.Gerth & C. Wright Mills, (eds.), From Max Webber: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342. 
[26]详见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7]同[20], p.87。 
[28]同[7]。 
[29]同[4], p.9。 
[30]依次见Harold Rosenberg, \"The Tradition of the New\", in Horizon (1959), p.81; Lionel Trilling,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Viking, 1965), p.xiii; Renato Poggioli,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11; Lawrence E. Cahoone,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 (Albany: SUNU Press, 1988), ff.203; Christopher Lasch, Culture of Narcissism (New York: Warner, 1979), pp.49-55. 
[31]Theodor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0), p.321. 
[32]该演讲见Wylie Sypher, Loss of the Self in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New York: Vintage, 1964), pp.170-176. 
[33]利奥塔:《何谓后现代主义?》,同[22],第50页。 
[34]Peter Bürger, Theory of Avant-Gar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pp.47-5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