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内容摘要:在(j )。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6月号)。

  [3]米尔顿·戈登(gordon,milton)。同化的性质(1964)(a )。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c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曼纽尔·卡斯特(casrells,manuel)。认同的力量(1997)(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

  [5]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 )。民族出版社,1988:173.

  [6]周星。多重认同:从海外华人谈起(a )。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 )。民族研究,1995(6)。

  [8]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2002.

  [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anderson,benedict)。想象的共同体(1983)(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barth,fredrik.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boston :little,brown andcompany ,1969.

  [11]乔健。族群关系和文化咨询(a )。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c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2]巴勃罗·比拉(vila,pablo )。在跨国环境中建构社会认同:墨—美边境案例(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1)。

  [13]keyes,charles f.。the dialectics of ethnic change.in ethnic change.university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14]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2001(3)。

  [15]陈志明。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2002(1)。

  [16]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m )。民族出版社,1989:18.

  [17]lee ching kwan (李静君)。production politics and labor identities:migrantworkers in south china.china review ,1995;pun ngai(潘毅)。becoming dagongmei(working girls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in reform china.thechina journal ,1999;袁亚愚。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18]王毅杰。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与社会认同(d )。南京: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2003.

  [19]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0]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1]李静。中国移民与同化(j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总1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