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其货币税的征收额也相当庞大。如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绍兴府所属各县仅货币形式的各种杂税就高达100万贯。[17](卷5赋税、课利)为了完纳赋税,广大农民不得不将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不少人“虽尽力耕种,所收之利,或不足以了纳赋税,须别作营生”。[26]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畸型繁荣。
另一方面,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从草市、镇的数量和分布密度来看,浙西的苏州、镇江、湖州、秀州、杭州和浙东的绍兴、明州、台州等地,其草市、镇数量占了全路总数的90%以上;而浙西的严州和浙东的处州等地,数量较少。特别是地处山区的严州,在整个宋代几乎没有涌现较具规模的市镇。从草市、镇的发展形态来看,浙西地区(除严州外)的市镇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市场发展水平上,都走在浙东各地前面。如在市镇人口方面,南宋时浙西各地相继涌现了一批居民在千户以上的大型市镇,如临安府的临平,湖州的乌墩镇和新市镇,秀州的澉浦镇、青龙镇、上海镇,平江府的昆山镇,常州的湖濮镇等;而浙东沿海只有明州的鲒埼镇等少数市镇达到如此规模;地处浙东内陆的婺州等地,则始终没有巨镇出现。在市镇的工商业发展水平上,北宋熙宁十年,年商税额在千贯以上的市镇,浙西除严州外共有22处;浙东只有7处。草市、镇税额在所在州府总税额中所占的比重,秀州为30%,杭州为29.4%,润州为16%,苏州为15.8%,常州为15.4%,湖州为12.4%,均在10%以上;浙东除越州和温州分别为18.2%和14.8%外,其它各州均不到10%。特别是婺、衢、处三州,平均只有2.7%。[11](16之7至9)南宋中后期,临安府的浙江、北郭、龙山、江涨桥和嘉兴的澉浦、魏塘、乌青等市镇,年商税额都在3万贯以上,湖州的四安、常州的湖濮、嘉兴府的青龙、平江府的黄姚和顾迳等市镇,也都在万贯以上;而浙东即便是那些大型市镇,年商税额一般也只有数千贯。如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的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诸市镇的年商税额分别为1945、6285、1544、1743、3090、2673和1139贯,[17](卷5课利)无一超过万贯。事实上,不仅浙西与浙东之间、东部沿海和西南部内陆之间,在市镇和农村市场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在各州府内部,也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如南宋中后期,庆元府鄞县共有市镇42处,占了全府市镇总数的近1/3,而象山县仅有5处,只及鄞县的1/8弱。这种地域格局的不平衡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两浙农村市场在总体上尚未达到成熟的形态。
【参考文献】
[1] 嘉泰吴兴志(卷18事物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 宝庆会稽续志(卷3市)[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3] 范成大.吴郡志(卷50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4] 陆游.渭南文集(卷20常州奔牛闸记)[M].四库全书本.
[5] 刘敞.公是集(卷51先考益州府君行状)[M].四库全书本.
[6]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2)[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7] 永乐大典(残本,卷7507常平仓)[M].
[8]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64.
[10]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库全书本.
[11] 宋会要辑稿(食货)[M].中华书局影印本.
[12] 咸淳临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13] 陆游.剑南诗稿[M].四库全书本.
[14] 袁甫.蒙斋集(卷20憩折山市)[M].四库全书本.
[15] 方逢辰.蛟峰集(卷5芳润堂记)[M].四库全书本.
[16] 光绪桐乡县志(卷1疆域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7] 嘉泰会稽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18] 方回.桐江集(卷13过临平)[M].四库全书本.
[19] 常棠.绍定澉水志(卷1地理门)[M].台湾大化书局影印本.
[20]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3奏禁私置团场以培植本根消弥盗贼)[M].四库全书本.
[21] 薛季宣.浪语集(卷18湖州与镇江守黄侍郎书)[M].四库全书本.
[22] 咸淳毗陵志(卷24赋税)[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3] 宝庆四明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4] 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5] 王炎.双溪集(卷11上赵丞相书)[M].四库全书本.
[26]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6奏救荒事宜状)[M].四库全书本.
[27] 魏了翁.古今考(卷18附方回续考)[M].四库全书本.
另一方面,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从草市、镇的数量和分布密度来看,浙西的苏州、镇江、湖州、秀州、杭州和浙东的绍兴、明州、台州等地,其草市、镇数量占了全路总数的90%以上;而浙西的严州和浙东的处州等地,数量较少。特别是地处山区的严州,在整个宋代几乎没有涌现较具规模的市镇。从草市、镇的发展形态来看,浙西地区(除严州外)的市镇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市场发展水平上,都走在浙东各地前面。如在市镇人口方面,南宋时浙西各地相继涌现了一批居民在千户以上的大型市镇,如临安府的临平,湖州的乌墩镇和新市镇,秀州的澉浦镇、青龙镇、上海镇,平江府的昆山镇,常州的湖濮镇等;而浙东沿海只有明州的鲒埼镇等少数市镇达到如此规模;地处浙东内陆的婺州等地,则始终没有巨镇出现。在市镇的工商业发展水平上,北宋熙宁十年,年商税额在千贯以上的市镇,浙西除严州外共有22处;浙东只有7处。草市、镇税额在所在州府总税额中所占的比重,秀州为30%,杭州为29.4%,润州为16%,苏州为15.8%,常州为15.4%,湖州为12.4%,均在10%以上;浙东除越州和温州分别为18.2%和14.8%外,其它各州均不到10%。特别是婺、衢、处三州,平均只有2.7%。[11](16之7至9)南宋中后期,临安府的浙江、北郭、龙山、江涨桥和嘉兴的澉浦、魏塘、乌青等市镇,年商税额都在3万贯以上,湖州的四安、常州的湖濮、嘉兴府的青龙、平江府的黄姚和顾迳等市镇,也都在万贯以上;而浙东即便是那些大型市镇,年商税额一般也只有数千贯。如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的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诸市镇的年商税额分别为1945、6285、1544、1743、3090、2673和1139贯,[17](卷5课利)无一超过万贯。事实上,不仅浙西与浙东之间、东部沿海和西南部内陆之间,在市镇和农村市场的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在各州府内部,也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如南宋中后期,庆元府鄞县共有市镇42处,占了全府市镇总数的近1/3,而象山县仅有5处,只及鄞县的1/8弱。这种地域格局的不平衡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两浙农村市场在总体上尚未达到成熟的形态。
【参考文献】
[1] 嘉泰吴兴志(卷18事物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 宝庆会稽续志(卷3市)[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3] 范成大.吴郡志(卷50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4] 陆游.渭南文集(卷20常州奔牛闸记)[M].四库全书本.
[5] 刘敞.公是集(卷51先考益州府君行状)[M].四库全书本.
[6]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42)[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7] 永乐大典(残本,卷7507常平仓)[M].
[8]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64.
[10]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库全书本.
[11] 宋会要辑稿(食货)[M].中华书局影印本.
[12] 咸淳临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13] 陆游.剑南诗稿[M].四库全书本.
[14] 袁甫.蒙斋集(卷20憩折山市)[M].四库全书本.
[15] 方逢辰.蛟峰集(卷5芳润堂记)[M].四库全书本.
[16] 光绪桐乡县志(卷1疆域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7] 嘉泰会稽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18] 方回.桐江集(卷13过临平)[M].四库全书本.
[19] 常棠.绍定澉水志(卷1地理门)[M].台湾大化书局影印本.
[20]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3奏禁私置团场以培植本根消弥盗贼)[M].四库全书本.
[21] 薛季宣.浪语集(卷18湖州与镇江守黄侍郎书)[M].四库全书本.
[22] 咸淳毗陵志(卷24赋税)[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3] 宝庆四明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4] 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25] 王炎.双溪集(卷11上赵丞相书)[M].四库全书本.
[26]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6奏救荒事宜状)[M].四库全书本.
[27] 魏了翁.古今考(卷18附方回续考)[M].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