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群体涌现的背后--对小资、BoBo族、IF族群体的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进的精神。当我们把国际自由人放到小资、波波的序列之中来考察,就会发现这一概念群体或许是这类文化定义群体之中最有野心、最能满足进入21世纪以来都市冒进阶层对幸福生活的想象的。IF 族强调全球性的视野、完善的个人身心调控技术、专业领域之内超凡的领导能力,同时也强调强大的生存能力,强调健康而人性化的工作状态,谋生对于IF一族绝对不是问题,工作的择取要和对生活品质的"高、精、尖"的不倦追索结合起来,这是那些在看艺术片之余还得焦心地考虑如何去挣钱的小资们所无法企及的。
通过以上对小资、BoBo族、IF一族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的考察,我们在这些新兴群体涌现的背后,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种生活格调的浮现。它们起主要作用的界定和区分标准不是财富,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格调》就把生活品位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有一点最开始就要弄明白:区分这些等级的决非只有财富一项标准。’不可能只根据金钱,’一位工人说得尤为正确,’因为谁也不会确切知道你这方面的情况’。与金钱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风范、品位和意识。"3当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相对优越的职业对于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也很重要,但对于他们而言,职业和金钱都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因素(这更多是因为这些因素他们已经具备,而无须为此多费心力),只是他们在承认金钱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又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哪怕是装出来的。小资的经济收入大约就是月薪在3000~20000元之间,而BoBo族和IF一族经济实力则更为雄厚一些。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事的职业有主要有自由撰稿人、SOHO族、广告文案、DJ、摄影师、外企人员等;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给出的中间阶层的定义,可以判定小资、BoBo族、IF一族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属于中间阶层。4
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里写道,"十六世纪的礼貌书籍代表了新宫廷贵族的要求,这一阶层是有不同社会出身的人慢慢集聚而成的。随着这一阶层的兴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阶层的行为准则"。"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引起了一种特定的、有着自身规律的心理发展"。5因此可以说,一个阶层的行为准则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是相适应的。正是因为小资、BoBo族、IF一族处于社会结构中间阶层的地位,才决定了他们可以不断创造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新兴群体被贴上了文化的标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这文化标签之下,他们的生活品位和情趣为更多人效仿的对象而倍受关注,进而被放大凸显。他们似乎就成了生活品位和格调的代表者。因此,也可以说,以职业或财富为划分标准的社会阶层与以生活品位为划分标准的社会等级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的对应关系。当然在中国语境下,象在私营业主、乡镇企业家等身上可能存在着歧异,但至少是在小资、BoBo族、IF一族等群体身上我们看到了它们的对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小资、BoBo族、IF一族等群体的高雅生活品位成为了生活品位不甚高雅甚至是低俗的人们竟相效仿的对象,这也就促成了另一种品位的时尚化和高雅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流入这些群体。这也能从小资、BoBo族、IF一族群体的不断壮大中得到明证。
通过对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一些共同特征的考察,我们也能看到中间阶层的烙印。(一)政治性的消解。这些文化定义群体从命名上就不仅仅只是文字符号,它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它们的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在对传统的再造与衍生甚至是"反叛",其中也伴随着的就是政治内涵的消解。小资在中国向来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划分标准的词汇,因此也被打上了明显的阶级的烙印,它意味着意志软弱、政治立场不坚定但却酷爱风花雪月,它意味着落后腐化甚至是耻辱。而在如今的小资却成了一种时尚,一种优厚生活条件和高雅生活品位的象征,进而为许多人竟相追逐。如今的"小资",已不是作为阶级的对立面而成为唾弃和抨击的对象,它的原初的政治内涵已被消解。同样的还有"波波"中的"布尔乔亚"(bourgeois),从词源上看,bourg指的是城市或者市镇。相应,bourgeois的意思实际上是另外一个著名的概念:市民。就是说,它指的不是一个社会中的某个阶级或者阶层,而是一群首先是因为聚集在某个地理-空间范围内而享有独特政治-法律地位的人。他们聚居的一些村镇后来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这时,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才开始和布尔乔亚慢慢分离。马克思曾经写到,布尔乔亚阶级把所有神圣的事物变得亵渎,BoBo们则是把所有亵渎的事物变得神圣。《天堂里的波波族》的作者布鲁克斯说:"我们把一些原本可能是误会或唯物的东西和行为加以提升。我们把最典型的布尔乔亚阶级活动----购物,变成最典型的波西米亚活动----艺术、哲学和社会活动。所触碰到的任何东西和行为都会化成形而上学的东西。"而IF一族则以成为超越国界的自由一族为目标,梦想成为一个"世界公民",国家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被弱化了。日本学者描绘日本中产阶层的政治思想倾向就是:他们是现行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具有不希望变革的保守心理,虽然对现状有些不满,但安于现状是主要生活倾向。而在这一类群体身上,他们可能在各自的事业上富有进取心,但工作之余更多的是文化的谈资,少了对政治的关注。
(二)文化定义的流变。从小资到BoBo族再到IF一族,我们还很难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演进关系,但可以断定的是它们始终都处在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它们只是作为过渡阶段的一座座桥梁。当大部分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被归入小资的群体的恰恰是较好的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增加点生活情调的人群,以致有人敢于光荣的宣称,"我就是小资"。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小资群体后,小资们发现这一身份象征已不能作为一种稀缺文化资本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时候,于是小资这一概念就不屑被提起,BoBo族和IF一族的受青睐也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资到BoBo族再到IF一族,这样的概念的盛衰反映的是人们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但BoBo族也好,IF一族也好,它们都不是终点,它们都将会成为被冷落的概念。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里通过对宫廷中的习惯、风尚和行为方式的考察,发现它们曾"不断的渗入中等阶层的上层,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由于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些东西便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他们作为上流社会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标志的特性,慢慢地贬值了。这些情况迫使上流社会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行为。宫廷风俗习惯的形成,向下普及,略微有所变形并失去其作为等级区别标志的作用等等,这正是上流社会行为方式持续变化的动力。"6同样,小资、BoBo族和IF一族的行为方式是与其作为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是相一致的。正是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身居中游的不确定性,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的定义处于不断流变的状态。
此外,小资、BoBo族和IF一族等文化定义群体在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的同时,其实也有一种寻求社会认同的期望,所以小资们喜欢成群接队。
注释:
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第34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2 参《小资的幸福生活》,袁勇编著,第3-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3《格调》,保罗·福塞尔著,第41-4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所谓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第2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文明的进程》(第一卷),埃利亚斯著,第182-183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6《文明的进程》(第一卷),埃利亚斯著,第183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通过以上对小资、BoBo族、IF一族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的考察,我们在这些新兴群体涌现的背后,可以隐隐约约看到一种生活格调的浮现。它们起主要作用的界定和区分标准不是财富,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格调》就把生活品位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标准,"有一点最开始就要弄明白:区分这些等级的决非只有财富一项标准。’不可能只根据金钱,’一位工人说得尤为正确,’因为谁也不会确切知道你这方面的情况’。与金钱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风范、品位和意识。"3当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相对优越的职业对于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也很重要,但对于他们而言,职业和金钱都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因素(这更多是因为这些因素他们已经具备,而无须为此多费心力),只是他们在承认金钱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又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哪怕是装出来的。小资的经济收入大约就是月薪在3000~20000元之间,而BoBo族和IF一族经济实力则更为雄厚一些。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从事的职业有主要有自由撰稿人、SOHO族、广告文案、DJ、摄影师、外企人员等;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给出的中间阶层的定义,可以判定小资、BoBo族、IF一族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属于中间阶层。4
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里写道,"十六世纪的礼貌书籍代表了新宫廷贵族的要求,这一阶层是有不同社会出身的人慢慢集聚而成的。随着这一阶层的兴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阶层的行为准则"。"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引起了一种特定的、有着自身规律的心理发展"。5因此可以说,一个阶层的行为准则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是相适应的。正是因为小资、BoBo族、IF一族处于社会结构中间阶层的地位,才决定了他们可以不断创造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和情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新兴群体被贴上了文化的标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这文化标签之下,他们的生活品位和情趣为更多人效仿的对象而倍受关注,进而被放大凸显。他们似乎就成了生活品位和格调的代表者。因此,也可以说,以职业或财富为划分标准的社会阶层与以生活品位为划分标准的社会等级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的对应关系。当然在中国语境下,象在私营业主、乡镇企业家等身上可能存在着歧异,但至少是在小资、BoBo族、IF一族等群体身上我们看到了它们的对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小资、BoBo族、IF一族等群体的高雅生活品位成为了生活品位不甚高雅甚至是低俗的人们竟相效仿的对象,这也就促成了另一种品位的时尚化和高雅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流入这些群体。这也能从小资、BoBo族、IF一族群体的不断壮大中得到明证。
通过对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一些共同特征的考察,我们也能看到中间阶层的烙印。(一)政治性的消解。这些文化定义群体从命名上就不仅仅只是文字符号,它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它们的文化内涵突出表现在对传统的再造与衍生甚至是"反叛",其中也伴随着的就是政治内涵的消解。小资在中国向来是一个具有意识形态划分标准的词汇,因此也被打上了明显的阶级的烙印,它意味着意志软弱、政治立场不坚定但却酷爱风花雪月,它意味着落后腐化甚至是耻辱。而在如今的小资却成了一种时尚,一种优厚生活条件和高雅生活品位的象征,进而为许多人竟相追逐。如今的"小资",已不是作为阶级的对立面而成为唾弃和抨击的对象,它的原初的政治内涵已被消解。同样的还有"波波"中的"布尔乔亚"(bourgeois),从词源上看,bourg指的是城市或者市镇。相应,bourgeois的意思实际上是另外一个著名的概念:市民。就是说,它指的不是一个社会中的某个阶级或者阶层,而是一群首先是因为聚集在某个地理-空间范围内而享有独特政治-法律地位的人。他们聚居的一些村镇后来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这时,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才开始和布尔乔亚慢慢分离。马克思曾经写到,布尔乔亚阶级把所有神圣的事物变得亵渎,BoBo们则是把所有亵渎的事物变得神圣。《天堂里的波波族》的作者布鲁克斯说:"我们把一些原本可能是误会或唯物的东西和行为加以提升。我们把最典型的布尔乔亚阶级活动----购物,变成最典型的波西米亚活动----艺术、哲学和社会活动。所触碰到的任何东西和行为都会化成形而上学的东西。"而IF一族则以成为超越国界的自由一族为目标,梦想成为一个"世界公民",国家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被弱化了。日本学者描绘日本中产阶层的政治思想倾向就是:他们是现行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具有不希望变革的保守心理,虽然对现状有些不满,但安于现状是主要生活倾向。而在这一类群体身上,他们可能在各自的事业上富有进取心,但工作之余更多的是文化的谈资,少了对政治的关注。
(二)文化定义的流变。从小资到BoBo族再到IF一族,我们还很难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演进关系,但可以断定的是它们始终都处在流动变化的状态之中,它们只是作为过渡阶段的一座座桥梁。当大部分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被归入小资的群体的恰恰是较好的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以增加点生活情调的人群,以致有人敢于光荣的宣称,"我就是小资"。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小资群体后,小资们发现这一身份象征已不能作为一种稀缺文化资本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时候,于是小资这一概念就不屑被提起,BoBo族和IF一族的受青睐也似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从小资到BoBo族再到IF一族,这样的概念的盛衰反映的是人们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但BoBo族也好,IF一族也好,它们都不是终点,它们都将会成为被冷落的概念。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里通过对宫廷中的习惯、风尚和行为方式的考察,发现它们曾"不断的渗入中等阶层的上层,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由于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些东西便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他们作为上流社会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标志的特性,慢慢地贬值了。这些情况迫使上流社会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行为。宫廷风俗习惯的形成,向下普及,略微有所变形并失去其作为等级区别标志的作用等等,这正是上流社会行为方式持续变化的动力。"6同样,小资、BoBo族和IF一族的行为方式是与其作为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是相一致的。正是中间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身居中游的不确定性,这一类文化定义群体的定义处于不断流变的状态。
此外,小资、BoBo族和IF一族等文化定义群体在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的同时,其实也有一种寻求社会认同的期望,所以小资们喜欢成群接队。
注释:
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著,第34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2 参《小资的幸福生活》,袁勇编著,第3-4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3《格调》,保罗·福塞尔著,第41-42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所谓中间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第2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文明的进程》(第一卷),埃利亚斯著,第182-183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6《文明的进程》(第一卷),埃利亚斯著,第183页,三联书店1998年版。
上一篇: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