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吐蕃的传播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一、孔子思想传入吐蕃
 
作为中国王朝的统治思想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始传入吐蕃,是贞观年间伴随文成公主入藏的。
公元7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正是李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弃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
所谓“执子婿之礼”、“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它体现了什么思想呢?一句话,这一切都由儒家思想来支配。根据唐《开元礼》记载,皇帝纳后,大致进行如下顺序,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皇后表谢、朝皇太后、皇后受群臣贺、皇帝会群臣、外命妇朝会、群臣上礼、皇后庙见、车驾出宫等。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纳文成公主为妻,基本上是按唐代儒家一套礼仪程序进行曲的。松赞干布先后二次遣使入唐朝求婚;太宗同意求婚后,“松赞干布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为示婚礼大典,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为主婚人,并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时,松赞干布则“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公主归国,弄赞“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这段史文,说明了这样三个礼仪程序:第一,皇帝、皇后受群臣贺,即所谓“谓所亲曰”者。第二,告庙者,即所谓“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是弄赞对其先祖的祈祷与祝愿。第三,车驾出宫居住,即“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因此,可以这么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其婚礼仪式,完全是按照了唐代儒家传统礼仪制度行事的。这种礼仪制度的实施,其本身就说明了孔子思想居当时吐蕃的传入。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这为孔子思想在吐蕃的进一步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松赞干布于公元七世纪统一了附近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统一后的社会私有制发展和的藏族贵族集团统治的加强,需要除佛教这种思想武器,也需要吸收和引进唐朝的儒家思想。而儒家的大一统观念和纲常伦理等正适合这种需要。所以这一时期,孔子思想在吐蕃通过文成公主的入藏,逐渐传入。吐蕃贵族统治者为了提倡儒学除了向中原派遣留学生,还在唐朝国学习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等。唐朝国学所设课程主要是《尚书》、《左氏春秋》、《诗经》、《周易》、《礼记》、《论语》、《孝经》等,其中《诗》、《书》为必修课。吐蕃不断派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就学习当时的孔子儒家思想。同时其使者来唐时也抓住这一学习的机会。将在中原地区学习到的儒家文化带到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后,吐蕃“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里的所谓“中国识文之人”,无疑是指中原汉族的封建士大夫即知识分子。这些“识文之人”大多是“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的儒学人士。松赞干布邀请他们到吐蕃来替他拟写汉文的公文,这在和唐朝的交往中是必需的。这样,汉族的文化尤其是儒学,在吐蕃发生了影响。
《旧唐书·吐蕃传》还记载说,“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这种由“释毡裘”改为“袭纨绮的服饰,也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原王朝的君臣百姓,对服饰的要求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有着天子之服、皇太子服等,不得“犯上作乱”。它完全由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即孔子思想来支配。
自唐太宗至唐中宗这一历史时期,唐蕃虽有交恶,但和平相处乃是主流,双方聘使包括吊丧、贺即位、礼仪、告生辰等使节频繁交往,这些繁文缛节其本身就反映了儒家思想已经开始生根开花,且开始呈发展的趋势。长安二年,赞普率众万余人寇悉州,都督陈大慈与其大战凡四次,皆破之,斩首千余级。于是吐蕃遗使论弥萨等人求和,则天宴之于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则天皇帝许之。于是论弥萨等相视笑忭拜谢曰:“臣自归设圣朝,前后礼数优渥,又得新观奇乐,一生所未见。自顾微琐,何以仰答天恩,区区褊心,唯愿大家万岁。”论弥萨所说的“礼数”,即是儒家的礼仪程序和说教,说明儒家思想已日益深入吐蕃人心中。


 
二、孔子思想在吐蕃的发展
 
唐中宗统治时期,吐蕃国人立赤德祖赞为赞普,之后,赞普之祖母遣其大臣悉熏热来献方物,为其孙请婚,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赞咄等来迎金城公主,吐蕃国内的统一,与唐蕃经常保持友好的交往,这为孔子思想在吐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孔子思想在吐蕃的发展,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儒家经典大量传入吐蕃。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嫁于赤德祖赞为妻,携带了不少儒家经典到吐蕃。开元十八年(731)后,吐蕃使者到长安,公开要求赐予孔子的儒家书册。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时吐蕃使奏云:‘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部’。制令秘书省写与之。”显然唐玄宗统治时期,是十分支持对吐蕃进行儒家为主的文化交流活动。
其次,吐蕃入唐使者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据《唐会要》卷九七《吐蕃》条记载,盛中唐时期吐蕃遗使入唐者计有;开元二年五月,吐蕃宰相坌达延献书于宰相;其月吐蕃使其宰相尚钦藏及御史名悉腊来唐献盟书;自五年至十年,凡八次来朝,并贡方物。十三年,遣使来贺。十七年,复遣使来朝。后来又遣重臣名悉腊随唐使来朝。二十一年,又遣其大臣属虚、论莽藏来朝,及献方物。自二十九年七月,金城公主薨,遣使告哀。至德二年三月,复遣使请和,且助国讨逆。三年二月,又遣使来朝,复请盟。大历元年至十年,七来朝贡。自德宗以后至文宗即位,吐蕃入朝不绝。
在这些吐蕃使中,其名目有告哀使、贺正使、通婚使、请和使、泛使等。根据唐朝礼仪制度,他们入唐后在进行上述往来活动中,必须接受汉族的礼仪程序。如据《开元礼纂类》二六《宾礼》(又见《通典》卷一三一《礼典》)记有《蕃主来朝以柬帛迎劳》、《遣使戒蕃主见日》、《蕃主奉见》、《受蕃国使表及币》、《皇帝宴蕃国主》、《皇帝宴蕃国使》等。其中如《受蕃国使表及币》的程式云:
前一日,尚舍奉御令整设御幄于所御之殿北壁,南向。守宫设使者次,太错觉令展宫悬,举麾位于上下,并如常仪。其日,典仪设使者位于南,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庭实位于客前。设典仪位于县之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诸卫勒所部列黄麾半仗屯门及入陈于殿庭。太乐令帅工人入就位如上仪。符宝郎奉宝俱诣阁奉迎。使者服其国服,奉书出次,通事舍人引立于阖外西厢,东面;从者执币及庭实立於后,俱东面北上。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通天冠,乘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皇帝将出,仗动,太乐令令撞黄锺之锺如常仪,符宝郎置宝于御座,侍卫如常仪,乐止。中书侍郎一人令史二人持案先俟于西阶下,东面北上。舍人引使者及庭实入就悬南位。使者初入门,《舒和之乐》作,立定乐止。大蕃大使为设乐,次蕃大使及大蕃中使以下皆不设乐悬及黄麾仗。中书侍郎帅持案者进诣使者前,东面。侍郎受书置于案,回诣西阶。侍郎取书升奏,持案者退。初侍郎奏书,有司各帅其属受币马于庭。
曲仪曰:“再拜”。赞者承传,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前承制,降诣使者前,问蕃国主;使者再拜,对讫,又再拜。舍人回奏,又承敕问其臣下,使者再拜对。又劳使者以下,对拜及舍人回奏并如常仪。舍人承制敕劳还馆,使者以下皆再拜。舍人引使者以下出,乐作止如常仪。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  伏,兴,还侍位。皇帝兴,太乐令令撞  宾之钟如上仪,侍臣从至阖,乐止。
从以上《受蕃国使表及币》的礼仪程序中,可以看出,蕃国使者当然包括吐蕃使者,他们在唐朝到皇帝和大臣接见时,严格按照儒家经典所规定的一套程序行事,吐蕃使者也接受了繁琐的儒家礼仪。这些使者在完成与唐的使命任务返回吐蕃时,或多或少在吐蕃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它有利于孔子及儒学思想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


另一方面,唐朝在盛、中唐时期,也挑迁精通儒学的人到吐蕃去,除了进行诸如告哀、通婚、贺正、泛使之类的任务外,也有到吐蕃阐扬儒家经典的使命。据《旧唐书·吐蕃传》、《唐会要》卷九七《吐蕃》记载,唐玄宗开元元年至唐文宗即位这一百十余年中,唐入蕃使者计有忠王友皇甫惟明、御史大夫崔琳,工部尚书李皓和崔光远、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李之劳、左庶子兼御史中丞杨济、和蕃使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薛景仙、太常少卿韦伦、判官常鲁、鸿胪卿崔汉衡,前太子右谕德崔擀等。这些入蕃使者,大多是进士等科出身,熟识孔子儒家经典,这对孔子思想在吐蕃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
再次,这一时期孔子思想在吐蕃的发展,还具体表现在吐蕃使者所上皇帝的国使表章的内容里。如开元十七年(730),玄宗遣忠王友皇甫惟明及内侍张元方往问吐蕃。当惟明、元方等至吐蕃,既见赞普及金城公主,具宣上意。赞普等欣然请和,尽出贞观以来前后敕书,以示惟明等,令重臣名悉腊随惟明等入朝,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万负,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从赞普所上国表内容考察,一是唐蕃国君是以甥舅相称,是以儒家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将双方的关系划成一定的等级,的反映。二是所谓“深识尊卑,岂敢失礼”以及“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书”和“谨奉金胡瓶一,……谨充微国之礼”云云,都是孔子及儒家以忠孝为道德之本、提倡太义名分,不可犯上作乱等主张的反映。事实上,吐蕃政权注重并利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进行教育,不仅只为培养掌握儒家治术的官吏,同时也是以儒家思想来移风易俗,使吐蕃能出现较多的忠臣愚民,以利于稳定当时的吐蕃社会。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孔子思想经初唐、盛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约二百余年在吐蕃的广为传播,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这三个时期,吐蕃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是佛教。特别是在社会上层,佛教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
 
三、孔子思想在吐蕃的衰落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吐蕃的由盛到衰,经历了一百余年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很难划清明显的阶段。姑且以“安史之乱”以后,尤其是文宗即位起为界划分。
安史之乱后,唐政区内藩镇林立,唐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大大缩小。唐后期政治动乱、社会矛盾尖锐成了吐蕃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吐蕃政权内部四分五裂局面也是造成儒家思想由盛到衰、走下陡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种种落分散、无君长统一的情况,使中原地区的儒家思想难以继续传播和发展,它在吐蕃只能日益走向衰落。
吐蕃本身佛教的发展,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阻止了东来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也是最终促使儒家思想陷入衰落境地的原因。加上唐后期不少帝王崇尚佛教,压抑儒学,终使孔子思想和学说无法在青康藏的吐蕃社会得以进一步的传播的发展,相反出现排斥的局面,这种情况几乎延续到近代。
 




① 参见顾吉辰《孔子思想在吐蕃》,载《西藏研究》1993年4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