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化与公共关怀──以当代中国为例的讨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在向现代领域的到市场指引的现代经济、从井底观天的自足文化到开放的全球文化,社会的结构转换已经不由人的主观意志逆转了。当此历史关头,人们如何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寻找到合理的界限,从而强化人们的公共关注,既保有私人生活的正当性、又保有公共参与的积极性,便成为提供给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以持续动力的关键问题。而这个时候公私分界的核心问题就是防止公共领域的过密化与私人领域的过密化两个极端情况的出现。公共领域的过密化会导致权力公共性的丧失;私人领域的过密化同样会导致公共关注的丧失。在论题所及的问题上讲,我们尤其要看到在现代情景中私密化社会的危险性。其实古典的私密化社会已经显露出瓦解社会的能量。比如晚期罗马的声色犬马导致罗马帝国衰亡。[36] 当代中国的穷奢极欲显示的私密化生活,内蕴的瓦解社会与离散组织的能量,确实值得我们警觉。
注释:
[1] 参见汉娜·阿伦特《人类境况》第二章"公域与私域"。竺乾威汉译本《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以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曹卫东汉译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版。另可参见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公共与私人的表述,包含了公共性(Publicity)、私密性(Privacy)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的含义。并没有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2] 汉娜·阿伦特:《人类境况》第二章"公域与私域"第七节"公共领域:公共性",汉译本第38页。本节关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划分的讨论,主要参考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论述。
[3]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初版序言。
[4] 参见洛克:《政府论》下篇,第3节、第99节。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 参见纳坦·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译者序,三联书店2001年版。
[6] 约翰·穆勒:《论自由》,第一章"引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 阿伦特:《人类境况》,汉译本第46页。阿伦特特别引述了洛克对于私人领域存在对于公共领域存在的价值问题的讨论,这进一步表明了公私划分的自由主义"母题"性质。
[8] 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个人隐秘权"词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
[9] 阿伦特:《人类境况》,汉译本第55页。
[10]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序言,第16--17页。
[11] 对于新闻传媒、尤其是新兴的电子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这种变异的作用,哈贝马斯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参见《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
[12]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二章"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13] 参见注7。
[14] 参见注12。
[15] 参见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该书虽然是一本对于当代中国思想逐渐走向现代化、公共化的历程的记录,但是实际上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理念的私人化情形也是一个详细的记录,人们完全可以不费力气看出政治领袖制约思想观念的实情。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6] 比如人们通过公共社团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机会、空间就处于一种被遏制的状态,公民社团在文献上的自由组织与在实际上的严格限制形成鲜明对比。参见《社会团体、民间非企业单位登记指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 参见张五常:《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体制其实一共只有三种》,这篇文章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分析,曾经引起大陆中国人的普遍愤慨。其实品味张的意思并具有针对性地改进,对于中国的意义也许更大。载于杰著:《张五常批判》。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参见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第四章"腐败问题",对此可以有一个较为同情的认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8] 这从当代中国思想性的刊物要么靠拢集团思维要么关停并转,以及思想性报刊新张的困难和风月报刊审批的相对容易上可以看出。参见李希光:《新闻学核心》上编第一章"新闻为何越来越失去公正"中对于中国新闻报刊的一些描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又参见刘建明:《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从舆论和谐到舆论震荡"部分对于"舆论一律"的讨论。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9] 参见陆建华书第二章"贫困问题",以及第八章"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第三章"今日时尚及领导者"。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0] 参见《'吹、嫖、赌'触犯党纪、政纪已经处理》一文中"公审对吹、嫖、赌只字未提"部分。《北京青年报》2002年7月27日。
[21] 参见《五毒书记张二江与他的官场逻辑》,载《南方周末》2002年3月22日。以及《翻翻麦崇揩的旧帐》,载《南方日报》2002年11月1日。张二江原是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麦崇揩原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以及前引陆建华书"腐败问题"部分。而近20年中国的腐败与反腐败情况,可以参见陈波:《中国反腐败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 参见近几年网络上所登录的社会新闻,就可以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比如新浪网()的社会新闻就是一个观察的良好窗口。
[23] 参见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第五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动力机制和参与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 参见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罗尔斯特别强调的"公共理性的观念属于秩序良好之宪政民主社会的一种构想"在此具有独特的分析指引价值。换言之,凡是非宪政民主社会是难于出现公共理性的。是文刊载于《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
[25] 参见任剑涛:《社会的萎缩与重建--转型中国国家与社会互动状况的分析》。2002年北京·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中国政治研究会共同举办"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26] 参见李洪林:《中国思想运动史1949--1989》,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该书记录了私密化社会公共空间丧失的思想状态。
[27] 参见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第十三章"缺乏公共精神"。学林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28] 参见同上书摘引的鲁迅、李景汉、潘光旦、辜鸿铭等人对明恩
注释:
[1] 参见汉娜·阿伦特《人类境况》第二章"公域与私域"。竺乾威汉译本《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以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曹卫东汉译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三联书店2000年版。另可参见汪晖等编:《文化与公共性》,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公共与私人的表述,包含了公共性(Publicity)、私密性(Privacy)和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的含义。并没有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2] 汉娜·阿伦特:《人类境况》第二章"公域与私域"第七节"公共领域:公共性",汉译本第38页。本节关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划分的讨论,主要参考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的论述。
[3]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初版序言。
[4] 参见洛克:《政府论》下篇,第3节、第99节。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 参见纳坦·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译者序,三联书店2001年版。
[6] 约翰·穆勒:《论自由》,第一章"引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 阿伦特:《人类境况》,汉译本第46页。阿伦特特别引述了洛克对于私人领域存在对于公共领域存在的价值问题的讨论,这进一步表明了公私划分的自由主义"母题"性质。
[8] 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个人隐秘权"词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
[9] 阿伦特:《人类境况》,汉译本第55页。
[10]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序言,第16--17页。
[11] 对于新闻传媒、尤其是新兴的电子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这种变异的作用,哈贝马斯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参见《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版序言。
[12] 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二章"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13] 参见注7。
[14] 参见注12。
[15] 参见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该书虽然是一本对于当代中国思想逐渐走向现代化、公共化的历程的记录,但是实际上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理念的私人化情形也是一个详细的记录,人们完全可以不费力气看出政治领袖制约思想观念的实情。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6] 比如人们通过公共社团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机会、空间就处于一种被遏制的状态,公民社团在文献上的自由组织与在实际上的严格限制形成鲜明对比。参见《社会团体、民间非企业单位登记指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 参见张五常:《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体制其实一共只有三种》,这篇文章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体制的分析,曾经引起大陆中国人的普遍愤慨。其实品味张的意思并具有针对性地改进,对于中国的意义也许更大。载于杰著:《张五常批判》。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参见陆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第四章"腐败问题",对此可以有一个较为同情的认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8] 这从当代中国思想性的刊物要么靠拢集团思维要么关停并转,以及思想性报刊新张的困难和风月报刊审批的相对容易上可以看出。参见李希光:《新闻学核心》上编第一章"新闻为何越来越失去公正"中对于中国新闻报刊的一些描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又参见刘建明:《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从舆论和谐到舆论震荡"部分对于"舆论一律"的讨论。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9] 参见陆建华书第二章"贫困问题",以及第八章"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第三章"今日时尚及领导者"。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20] 参见《'吹、嫖、赌'触犯党纪、政纪已经处理》一文中"公审对吹、嫖、赌只字未提"部分。《北京青年报》2002年7月27日。
[21] 参见《五毒书记张二江与他的官场逻辑》,载《南方周末》2002年3月22日。以及《翻翻麦崇揩的旧帐》,载《南方日报》2002年11月1日。张二江原是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麦崇揩原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以及前引陆建华书"腐败问题"部分。而近20年中国的腐败与反腐败情况,可以参见陈波:《中国反腐败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 参见近几年网络上所登录的社会新闻,就可以对此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比如新浪网()的社会新闻就是一个观察的良好窗口。
[23] 参见陶东明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第五章"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动力机制和参与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 参见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罗尔斯特别强调的"公共理性的观念属于秩序良好之宪政民主社会的一种构想"在此具有独特的分析指引价值。换言之,凡是非宪政民主社会是难于出现公共理性的。是文刊载于《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
[25] 参见任剑涛:《社会的萎缩与重建--转型中国国家与社会互动状况的分析》。2002年北京·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美国中国政治研究会共同举办"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26] 参见李洪林:《中国思想运动史1949--1989》,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该书记录了私密化社会公共空间丧失的思想状态。
[27] 参见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第十三章"缺乏公共精神"。学林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28] 参见同上书摘引的鲁迅、李景汉、潘光旦、辜鸿铭等人对明恩
下一篇: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