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解读美剧在当今中国的流行(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三、美剧流行背后的原因解析
葛兰西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出发认为,文化接受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优势意识形态”,而这种“优势意识形态”在美剧中不留痕迹地被复制着。的确,在一个消费社会里,美剧的流行,有它自身的现实合理性。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也不管我们是否相信,事实上,“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就是让•鲍德里亚称为“白色弥撒”的消费社会。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观看美剧成为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和对欧美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中国观众的一种生活消费方式,就像国人选择打麻将一样随意自然。
诚然,紧凑的情节和异域风情吸引了一批中国年轻观众,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P2P技术也让他们收看美剧成为了可能。与传统的电视观众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新的媒介资源。而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较好的外语功底和紧张的都市生活也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品位。因此,剧情紧凑,画面精美的美剧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从表面上看,这是观众的一种的自愿的行为,他们享受紧张刺激的剧情和欣赏剧中美国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以《绝望的主妇》为例,在这部电视剧里,以一位已经去世的主妇的叙述作为旁白,来讲述美国一个普通的小镇上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四位性格迥异的主妇:可爱的苏珊,追求完美的布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原则性很强的里奈特,美丽自私的加布丽尔。四个女人的故事各有特色,在她们精彩的生活背后,都有着各自“绝望”的一面。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在她们身上找寻着自己的影子。问题是,猎奇心理的背后是什么呢?正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所分析的那样,在追捧美剧的过程中,美剧实际上控制了人们的信息来源。人们在分享美剧剧情的同时,必然会建立起共同的社会意识框架。美剧的制作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将自己的意识,思维和文化观念“强加”到观众的脑海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霸权”媒介,而这种“强加”,不是依靠武力和强迫,反而是观众自愿的赞同和认可。
《绝望的主妇》里体现出了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对自由与权力的追求,而这些正是美式的核心价值观。自私自利的加布丽尔并没有让观众感到反感,她的真实反让人觉得她非常可爱。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剧集中体现的一个价值取向,也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独立,自信而又不屈不饶的个人英雄,是美国文化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在《24小时反恐》(24 Hours)和《英雄》(Heroes)等剧中都能找到这样的人物角色。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观众理解并认可了美剧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而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也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甚至改变着观众。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为了媒介的奴隶。观众认为他们是在主动选择,实质上他们被媒介选择和控制了。表面上观众在消费剧情,实质上则是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四、结语
追捧美剧的观众更多是当今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作为未来中国的精英,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未来中国的发展。近年来,观看美剧似乎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潮流,但我们不应简单的追逐时尚,而应该对此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和批判性的反思。全球化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也给大家带来了文化上的挑战。在面临外来文化的侵入时,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对美剧大热这一现象惶恐不安;把观看美剧作为了解外界的手段也未尝不可。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正从引进的作品里吸取着民族文化之外的精髓;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接受多元化的挑战,让跨文化交流从单向变为双向应该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14页.
[2]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2页.
[3]斯图亚特•霍尔.电话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A]. 文化研究读本[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45-358页.
[4]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9页.
[5]邵培仁.媒介即意识形态[J].浙江大学学报,2001,(1):57页.
上一篇:探析艺术作品对真理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