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变化和发展的文化溯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摘要:从咿呀学语到口吐珠玑,人一生的成长离不开语言的使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语言的产生意味着灿烂多姿的人类文化的诞生。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与社会。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分析语言变化和发展的文化渊源,从而进一步解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语言提供素材。


  关键词:语言变化 发展和使用 文化原因


  如何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受到相应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是整个文化系统的符号、反映、积淀和滤色镜。语言的变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文化上的原因。
  语言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英语中“talent”最初只是古罗马时期的货币单位,它之所以有了现在的“才能、才干”的含义,只是由于基督教新约圣经中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上帝出远门前发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个talent,其中两个仆人在主人离开期间把这笔钱用来投资,赚了不少钱,第三个仆人因为没有得到指示,所以只是好好看守这笔钱。上帝回来后,对把钱拿去投资的两个仆人大加称赞,处罚了死守着自己的talent,而不加运用的第三个仆人。从此以后,talent在英语中就被用来指代“才能”。
   一、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许多新的词汇层出不穷,逐渐取代了旧的语言,成为社会的主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中国人的穿着还主要是以长袍马褂,社会上的文化人主要以文言进行交谈。那时国人经常问:“您贵庚?”“令尊今年高寿了?”等。时代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进步,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大串联”、“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些字眼,如今的年轻人一定感到陌生,同样,今天的“派对”, “因特网”“微博”“微信”,对于年过半百的人来说也是十分新鲜的词汇。
  二、语言的另一构词依据来自于文化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特征。某种文化的思维特征和思维习惯,必然将对其语言的构成产生直接影响。汉民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归结为“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在思维认知方面强调注重整体。这就解释了中国人以大观小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日期由年至日,说地点由国而省—市—区—路—号。在这方面,西方人正好反之,他们都是由小到大。从句法上来看,由于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影响,汉语的句法表现方式相对单一。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中逻辑学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西方人始终十分重视分析和思辨。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必然在句法上有所反映,即:像英语这样的印欧语言,在句法的分析与理解上有明显的句法标记(如分词、时态和语态等) 。在实际的谈话过程中,汉语在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时,考虑的是所问的问题与自己的实际想法是否吻合。吻合就回答“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吻合就回答“不”。而西方人在回答同类问题时,考虑的则是所作的回答与具体事实是否吻合。吻合即“是”,反之则为“否”。例如针对“Aren’t you going out? (你不出去吧?) ”这样一个问题, 要出去的人回答“Yes, I am. (不, 我出去。) ”,而不出去的人回答“No, I am not. (是,我不出去) ”。
  三、总的来说, 某一段时期内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现象对相关语言也会产生影响。中国古代,牲畜在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牛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有着相当多的称谓:有不同性别的名称:公牛称为牡 、母牛称为牝 ;有不同年龄的名称: 二岁牛称为犕、三岁牛称为犙、牛子称为犊。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它语言中,如阿拉伯语中关于骆驼的词汇就有上百种,爱斯基摩人指称各种不同的雪的词也有几十种,这些词汇无不是在文化现象的影响下产生的。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的同时,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自然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总之,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一方面是人类表达世界知识的事实、思想或事件的工具, 另一方面它还肩负着反映人们的观念、信仰和世界观的任务。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不仅体现了文化本身, 而且象征了文化现实。语言的变化可以从文化中找到原因,正是由于文化的变化,才成就了世界语言的丰富多彩。我们分析和研究语言,也要从文化角度入手,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