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走与回归: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文化批判(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其次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具有幻象性、操纵性、齐一性和非大众主体性等特征的文化现象表达,并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规模复制。阿多诺从商品拜物教出发,认为现代社会里,艺术作品被偶像化为文化商品;艺术享受则倒退成为消费和消遣,这在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现代社会功能的转变人手,认为由于批判功能被取消,大众文化追求的不再是知识和社会责任,而是剩余价值。同时,公众间的公共交往也被同质化的个人接受行为所取代,社会又回到往昔的一盘散沙状态。

  第三是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为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混合物,这种杂烩是从上面被玩世不恭地强加给大众的”,所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后来用“文化工业”概念取代了“大众文化”概念,以显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操纵性等特征。他们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由于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僭越,艺术失去了它一贯的个人技巧化的“光晕”,而文化的商品化又使艺术一点点地丧失了独立自主性,陷入到“他律”的野蛮束缚中。当艺术品的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所置换以后,对艺术的享受也就随之被对交换价值的“崇拜”所代替。这样,艺术生产便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目的。为了实现资本再生产,现代社会的文化大量宣传和制造某些“虚假需要”,使他们看不到自己在社会改革中的客观利益,而在休闲和消费的快乐之中认同这种生活方式。卢卡奇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使人成为资本无限统治的工具,从而导致人的全面异化。而大众文化正是这种统治的有利工具,从而使人类陷入深刻的文化和信仰危机,最终发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痛苦呻吟。

  三、日常生活人道化——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揭露、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时,表现出一定的革命性的话,那么,当他们进一步分析产生异化的根源时,难免矫枉过正。他们脱离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抽象地谈论异化,并错误地把产生异化的原因归纳为科学技术进步、物质资料匮乏、人类生存状态等,这就如同医生看病时,描述对了病症,却找错了病根儿,当然也就无法开出对症的药来。这不仅消解了他们异化理论的革命性,而且在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脱罪责的作用。因此,尽管他们提出了许多异化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消费、社会关系、日常生活诸领域,但总给人以隔靴搔痒、未能切中要害之感,无法为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消除异化之途径,这也是我们不能够苛求的。

  人类被异化如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我们却无须像阿多诺那样悲观,我们会慢慢发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就是这种人性出走的回归。在经历了“人的空场”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带有合人性的质感的生活——审美生活。因此此前热闹一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带着颠覆者的优越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人们开始让日常生活“为我们而存在”。审美生活从贵族的神坛中走下来,正以平民的表情拓宽到整个人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