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化经营的企业之道——关于20世纪90年代文化市场的反思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文化经营;企业;市场;文化产品

  论文摘要:如何按市场规律经营文化,如何把握其文化经营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对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市场试作剖析。

    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广州市的东方宾馆出现了全国第一支业余轻音乐乐队和第一个音乐茶馆。尽管当时批评责难声此伏彼起。但它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带动了音像、图书、影视等生产型文化领域的文化经营活动。于是我国的文化市场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了包括旅游、娱乐、出版、影视、音像、技术咨询、舞蹈戏剧等在内的宏大规模。

    可以说,文化市场是与经济市场同步发展的。我国的经济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的引导下已经逐步走上正规,企业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为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厂家的信誉。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企业家们以冷静的头脑,深邃的目光密切注视市场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的消费趋势,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同时期的文化市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存在许多令人担优的现象,如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庸俗媚俗,远离生活,盲目投入,一轰而上,不讲责任,只为赚钱—为此,有必要提出“文化经营企业化”的口号,就是说,文化产品的生产也要像经济产品的生产一样,经营有道,取财有道。

  一

  企业的生产经营讲求投人与产出的比例。平常说的“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就是在稳定产出的情况下降低投人。这实际是以最低限度的投入获取最高收益的做法。过去我们是一种粗放型经营,只讲投人,不管产出。如今提倡的集约型经营则是以最经济的投人获取最大效益。文化经营也要处理好投人和产出的关系,在投资规模上既要量力而行,还要面对国情,更要重视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市场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即不问效益,盲目投入,而且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尤以文艺庆典活动和影视制作为甚。综观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各种各样的文艺晚会,场面是越来越宏大,越来越奢华;灯光、道具、服装,令人睦目,令人咋舌。可晚会结束以后留给观众的只是一片叹息。1995年电影市场的火爆使很多电影电视制片人产生一种错误意识:只有高投人大制作才能拍出高回报的大片。于是,各路制片人开始对大制作趋之若鹜。那一段时间,有几部投资逾千万的国产影片如《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更加深了这种片面认识。许多人一年前还在拍耗资一百万甚至更少的影片,即使《红粉》这样明星云集的影片也没有超过二百万元。仅仅过了一年,拍片投资三五百万已不值得大书特书。巨额投资大有互相攀比,水涨船高之势。1995年秋天开拍的《秦颂》以大洋公司投资四千万而令人咋舌,到年底由北京珠达电脑动画公司投资拍摄的《大闹天宫》则把国产影片的投资记录刷新为一亿元!而同时期正在筹拍中的《荆柯刺秦》《隋场帝》《赛金花》投资也都在五千万到一亿不等。这是一种没有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热昏行为。因为国产影片限于中国观众的消费水平,其投资超过一定规模之后,势必无法在国内市场上收回成本,而一旦败北于国际市场,便血本无归了。

    其实,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大投人与高产出并不成正比,那几部高投人的文化产品获得成功靠的是高质量而不是它的高投人。所以制片人在影视制作的投入上一要面对国情,二要向质量要效益,在此基础上以有限的投人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有先例的。大连电视台拍摄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转、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三部电视剧加在一起的总投人还不到二百万,但他们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且还获得了1991年电视剧“飞天奖”的殊荣。

  二

  企业经营还十分重视市场需求和人们的消费趋势。那种不管市场的供求变化,看着什么走俏就生产什么的行为,最终是害了自己。因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大众思维,你这样想,别人也这样想,结果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供大于求,走俏的也要变成滞销的。20世纪90年代,影碟机的大降价就是最好的佐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