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新闻炒作;受众;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新闻炒作是违背新闻规律和专业精神的违规操作,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与声誉。新闻炒作引发受众逆反心理,受众逆反心理又反作用于新闻炒作,大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并使受众对整个新闻媒体充满疑虑和怀疑。本文阐述新闻炒作引发逆反心理的三个主要方面,对新闻炒作的表现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避免新闻炒作提出了建议。
所谓“新闻炒作”就是新闻传媒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某些事所作的渲染式报道,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将受众进行单纯的市场利益衡量是当今新闻炒作的重要驱动力。在新闻炒作中,炒作者在把“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时进行有意识的再加工,通过灵活的营销策略,提炼出对受众具有绝对诱惑性和控制性的观点,使受众在媒介聚合的观点压力下被动地接受;同时,炒作者作为媒介意义传播的贵族身份进行倾向传播,通过高密集度的轰炸手段,实现轰动效应。
媒体进行炒作的驱动力是为了吸引受众,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受众对新闻炒作是否真的甘之如饴呢?我们注意到,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继而抵触。受众在面对新闻炒作时,其逆反心理起到了主动的抵制作用。逆反心理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曾特别提醒读者不要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而大多数读者却恰恰采取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便翻看第八章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受众逆反心理表现在:受众对媒体所报道的内容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媒所持的判断正好相反;传媒在报道内容中所蕴含或表现的情绪,不仅未被受众接受,反而激起受众反感;传媒希望受众采取某一行动,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种种逆反心理是相互联系的。
大众传播中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新闻炒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引发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逆反情绪;同时,逆反心理又广泛而深刻地反作用于新闻炒作,大大降低了受众对新闻炒作中信息的接受值。
一、新闻炒作传播信息失真、片面和极端,引发受众逆反心理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然而,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经济效益,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挖空心思炮制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不惜造假,以刺激报刊发行量和电视收视率。于是虚假新闻、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大众媒体上,有的看似新闻要素具备,实则事实没有发生;有的夸大其辞,以偏盖全;有的违反常识,以讹传讹;还有的一好百好,报喜不报优等。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传播者是新闻媒体中的信息采集者、制作者、把关者和发布者,受众对其具有一种与此身份相联系的期待。传播内容失实、虚夸、片面或极端,也许一时能蒙蔽受众,而一旦真相浮现,受众顿时会便会有被欺骗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反感,进而对传播者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并对后续的其他传媒内容不信任,形成逆反心理。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受众经历多次失真、片面的新闻报道之后,自然无法建立对新闻的信任感。
近年来,新闻炒作大有越演越烈之势,而且变本加厉,偏激一——不实——虚假——造假,手段叠出,花样繁多,大有将新闻炒作进行到底的趋势。仅2007年就出现“纸做的包子”、“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史上最恶毒的后妈虐童”等多个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尤其是“纸做的包子”的报道,引起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更为震撼的是,这居然是一起记者人为地导演编排的假新闻。但是,新闻工作者似乎没有从中吸取到多少教训。2008年新年伊始,《华商晨报》一条“国家颁布馒头标准:必须是圆形个头不能太小”的新闻激起了千层浪。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这条新闻,一时间,一场由“馒头国家标准”引发的热议,不仅迅速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众多网络媒体中网友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有细心者找到这份国家标准进行对照,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记者所说的“馒头必须为圆形、椭圆形”或任何类似的表述。随即,国家粮食局出面辟谣,否认新标准规定馒头形状,并称新标准规定馒头形状纯属无稽之谈。毫无疑问,这又是一篇新闻工作者肆意追求轰动效应捏造的不实新闻。记者的无知和不负责导致公众对国家标准产生了误解,成为一个馒头引发的笑案。
媒体应该提供给公众一份真实的资讯,但近年来,媒体前脚刚刊登报道,相关部门后脚急匆匆地站出来澄清“报道不实”的例子不胜枚举。对这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传播,受众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传播者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对传播内容也持不信任态度。
二、无价值新闻反复炒作、轮番轰炸,引发受众逆反心理
传播信号刺激“失度”,也可诱发逆反心理。心理学和生理学认为,对受众进行信号刺激到一定程度,超过兴奋所达到的一定极限时,就会使刺激者处于自我抑制状态。如果传播信号的强度超过受众心理的承受能力,就会表现为对信号的抵制,产生对信息的逆反和抗拒。新闻炒作对一些无价值事件进行过度的、不恰当的策划,夸大事实,人为地增加信息量,初期可能为媒体带来一定的短期效益,但由于它在内容上过于琐碎无聊,反复渲染只会使受众腻烦。靠这样的手段增加信号的刺激强度,信号强度越大,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值就越小。因此,受众不但没有接受传播者传送的信息,反以为传播者在欺骗他,其对信息的逆反程度也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