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 联系质疑——论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3.时代背景的联系。其实每一部(或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无论是现实派还是浪漫派)。作家不可能.也无法写出超时代、超现实的纯文学来,只不过是不同作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形式不同而已。有些从正面反映.有些从侧面反映,有些表现得比较显露,有些则比较委婉,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影响。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谴内心的愁闷,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题。又如曹操的《短歌行》,如不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乱,不联系他赤壁受挫.壮志未酬、难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心情,是很难读懂他那慷慨悲凉的诗句的。同样,不了解东晋时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上的浑浊.就很难理解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乐趣。

  四、质疑法

  它是对文章的内容、字词提出疑问,得到求证的方法,是一种跳出注释、跳出教参进行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辨析的过程。它是联系的更深层面,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南宋学者陈善在谈到读书方法时,就强调读书必须懂得出入法,要“见得亲切”、“用得透脱”。“见得亲切”,就是要用心读,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要懂得古人的用心处.不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去辨析、判断.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主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韵味和其中的妙处,才能激发出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质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不应妄加否定,而应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就很开阔。另一方面是对文中的字、词、句提出质疑。这是求得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重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的基础。词句质疑,是对异义词和重点句进行辨析,联系上下文,反复领会,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字词或句子的牵强解释。如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