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构的双向效应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孔子所倡导的义利观被后世儒家继承和演变,孟子继承了孔子先义后利的主张,但较之孔子,其重义轻利的思想倾向更为明显,直到汉代,正统思想家对于义利问题逐渐由重义轻利演变为取义去利,甚至将利作为万恶之源。在义利之辨中,虽然混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但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重义轻利、明理灭欲等观念借助官方的认可和社会舆论的宣传,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众人讳言利、耻言利,不能正视利益,基本否定个人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社会发展。传统义利观用于个体,引导人们片面追求君子人格,不屑言利,只图通过仕途实现君子之志,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单一。用于治国,成为唯心主义的道德决定论,统治者忽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兴利理财,富国强兵等大事,贱商意识十分浓厚,人为铸造知识与经济的鸿沟,商品经济在中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而导致中国社会的贫困。就一定程度而言,“功利”是经济、商业发展繁荣的动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对个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真正繁荣。当代中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轨、‘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蜕变过程。“赢利”原则成为个人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要使人们只关注“义”的道德价值,放弃对“利”的追求,既不可能亦与社会发展趋向相悖。实际上,据个体利益和社会公义的关系,可以将个体利益分为三类:应当的个体利益、正当的个体利益、失当或不当的个体利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和个体,坚决摒弃不当之利,理直气壮地追求应当和正当的经济利益。只有发展自身,才能保证国家财力增长,为自身扩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保障职工个人收入,促进社会的大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求利,也要循义,始终把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使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在求义和逐利中寻求最佳的契合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另一课题。

  三、隆礼重序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王权旁落,诸侯征伐,伦常紊乱,民不聊生。针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礼制”之法。所谓“礼”,有明显的广狭之分。最广义的礼是浸透了伦理道德精神的仪规典章、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而狭义之礼则侧重强调礼仪、礼则、礼貌、节文。“礼仪之邦”的称誉充分说明古代中国礼制的完备性和广泛的渗透性,其中恭敬和谦让是狭义之礼的基本精神。作为企业,无不希望“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礼”做起。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从仪表仪态上、从内心深处尊重、谦让他人,与人为善,是企业成功的第一步。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窗口,必须礼貌待人,增强礼貌观念,加强服务意识,这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广义之“礼”倍受推崇,礼的作用无所不在,人的活动,无不受礼的指导、约束。“礼”因传统习俗、社会导向、大众惯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他律性,因之,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强制性。古代儒家学者利用了这种强制性,以之克服伦理道德现实化的困难,对于社会风气的改良、个体品格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重礼,本是为了建立、协调社会秩序,因为秩序是社会运转的条件。就此而言,重礼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是,礼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总名”、“人之规范”,其宗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其根本精神、原则是“分”、“别”、“序”,即辨别、规定等级区分,命名等级关系有序化,“礼”逐渐成为一种绝对的、不可有任何违逆的伦理规范,发展到宋明已经成为一种严密而完整的宗法仡理之实施手段。但由于“礼”的政治性违背人性之自然,“礼”的等级性束缚人的手脚,人们习“礼”、践“礼”,完全失去了“礼”的内在精神,只是在尊长的督促下、在习俗的惯性下盲目遵从。人逐渐沦为“礼制”的木偶,丧失了民主和价值,窒息了生命活力。随着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它的负面影响也愈益明显,因此“礼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激烈的批判,但几千年来国人的盲从心理不可能一天完全消失,民主精神不会一天彻底诞生,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的文化维度说中指出,表征社会文化差距的关键因素是权力差距,即上下级间的权力距离,权力距离大,下级倾向于对上级的依赖和服从,反之,权力距离小,则更强调民主。中国的“礼制”文化权力距离较大,这是企业必须重视的事实。民主与集权是管理行为中经常发生的一对矛盾。在现代企业中,民主决策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凝聚力。日本松下企业设立员工提案制度,一名员工平均每年提出议案26件,这是松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成功的一大秘诀,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劳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对于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深有启迪。现实生活中,确实只有一部分员工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对于很多人,仅仅求之于个体的道德觉悟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制订一定的规范体系,实现有序化,但不可矫枉过正。现在企业引入公司制、股份制,一些企业美其名日为集中管理,实际上由“一把手”说了算,随意处罚职工,职代会流于形式,缺乏民主化决策体制,忽视或否认员工的智慧,使职工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益得不到实施,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同时,由于领导者个人能力的限制,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只能走向破产。实际上,职工需要理解和尊重,如果只将职工当作简单服从、完成生产任务的被动人,企业就不会有活力和凝聚力,失去职工之心的企业就会减弱抵抗风险和共渡难关的实力。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将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精神实质相结合,所谓个人决策的精神实质,即领导者要敢于拍板、善于决断,不丧失企业的发展机会。所谓集体决策的精神实质,即充分尊重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存在价值,群策群力。同时,员工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治的工作经验,自觉加强对自己职业行为的控制,保障企业顺利、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礼”,保留其行为文明、礼貌待人的精华,同时,坚决摒弃其尊卑差等、独断盲从的糟粕,在企业内部形成民主决策、上通下达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新世纪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企业,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成员,其运作中的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相辅相成,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凝聚、粘合着企业的员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开拓力。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博弈的重量级棋子,但企业文化的建构,不能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继承和延伸,是现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现实发展所肩负的重担,人类必须以每个时代的社会进步为尺度重新审视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奴隶社会、完备于封建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对于个人主义的抑制、对于物质欲望的遏制、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像双刃剑,划开了中国的文明之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人追求文明的脚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国粹主义不可取,全盘西化更是痴人说梦,须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所言: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依赖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必须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勇于和善于剔除传统中的糟粕,准确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使传统的伦理道德遗产成为今天企业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