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文化养成教育,培育社会和公众健康的社会实践理性
“文化养成教育”,就是通过营造具有积极文化内涵熏陶的生活、学习、社会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审美、做人、道德实践、交往、合作、竞争、守法等环节中,贯穿寓教于乐的指导思想,以循序提高主体的道德修养为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蕴含正确的价值和行动导向,训练和引导公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认知、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习惯,不断提升主体的社会实践理性,塑造主体的健康人格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群体,以有效地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
(一)塑造义利兼顾的人生和社会理性
在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耐劳、崇德尚和、爱国奉献、探索求知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民主法制、公平竞争、尊重知识和人才、诚实守信、善于创新、习惯变革等先进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摒弃传统重义轻利理念的束缚,塑造义、利兼顾的人生和社会理性,注意克服和纠正市场经济下唯利是图的自发行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协调,是人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的文化保障。
(二)培养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提高公众和社会的环保理性和能力
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和生活消费,对环境产生了无情污染和巨大破坏,导致了资源的枯竭、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的层出不穷。如土地的沙漠化、淡水资源的枯竭、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的愈演愈烈、各种食物中农药的高残留、农药和化学制剂广泛使用对土地和水源以及人的肌体的潜在毁灭性伤害等。培养人和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克服和纠正商品经济自身无法抑制的非理性功利追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把兼顾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属于子孙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无法回避的艰巨任务。
(三)重塑和弘扬社会人文精神与理想
市场和资本势力的异常活跃、感性生存的自由与疯狂、市场经济原则的独步天下、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政治现代化的艰难爬坡、社会法制的极端疲软、高尚审美的普遍劣质蜕变、信仰和理想及归宿感的丧失、心灵世界的空虚,导致了文化生活的极端多样和感性、文化价值的异常多元和无序、文化人格的严重落后和畸形、文化环境的“合法”污染和混乱、文化继承的群体消极和无为、文化变革的普遍自发和无序、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庞杂与唯利是图、文化建设的无序和制度管理的严重滞后、健康平民文化的销声匿迹和“精英文化”的畸形繁荣等。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用丰富的时代性先进文化精神与品质,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广泛的政治参与能力、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实践理性、习惯平等竞争的主体人格、追求道德完善的价值取向、义利兼顾的人生追求、文明礼貌的良好修养等,是培养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实际需要。
(四)塑造公众和社会健康的生活理性
通过制度化、量化、操作性强的制度建设,及时考评奖惩,培养公众简朴、实用、科学、合理消费的实践理性,杜绝铺张、浪费、奢侈、攀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道德,引导公众追求健康、文明、淳朴、真诚、相互帮助的价值追求和交往道德,循序渐进地培养公众自由、快乐、简洁、文明、义利统一的生活理智和生活道德,弘扬爱岗、敬业、创新、合作、讲求效率、注重质量、乐于自我完善的工作观念和职业道德,等等,是丰富时代性先进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养成有机社会环境、培养国民健康主体人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五)有效增强和普遍提高公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
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变革,是国民文化心理和人格的现代化转变过程。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文化现代化的方向、培育公民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的制度保证。只有民主法制观念和习惯深入人心,公民理性的民主法制人格才会逐步形成;只有民主法制成为社会和公众普遍的意志要求和实践行为时,才可以说民主法制建设已经熔铸成了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中的意识形式,成为了培育人与社会的民主法制能力和促进民主法制传统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良田沃土。
因此,丰富先进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内涵,全力塑造文化养成教育的有机社会文化环境,贯彻文化养成原则,用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塑造公民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意志结构和行为习惯,培育国民健康的主体人格和文化生活理性,形成国民普遍的现代观念和现代公民人格,使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现代化要求协调一致,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制度、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侯样祥.传统与超越——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