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 粗俗以前的旧美学承认在利己主体的欲念和抽象天职的无私之间、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之间、诗歌和散文之间、有用的东西和完美的东西之间、个人的趣味和普遍的判断之间的一般性的对立,并认为这就是关于人的学说,“但是由于周围社会条件的不发达,‘人的本性’这一矛盾结构的现实的、历史上暂时的根源还一直停留在这门科学的视野之外。内心世界的各种矛盾,似乎是必然要摇摆于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两重性所造成的。”(注:〔俄〕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在旧美学那里,人性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永远解决不了,人性就被置于历史之外,仿佛是超历史的东西。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并不存在超历史的人性,它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社会矛盾、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具有严重的对抗性质,资本统治更加剧了矛盾的对抗性质,这便是人性和历史的真相。?
抽象人性论往往将人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夸大为人的全部和本质,比如把人的感官需要说成是人的本质,以此为思想基础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就应当直接表现人的感官需要,因为感官需要是人的唯一真正的文化需求。马克思强调指出,如果把人的各种生命机能作为“纯自然的”机能孤立起来,就会夺走人的一切现实的和社会性的东西并把这些机能变为动物的机能,这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反审美的,“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页。)。马克思认为,将人动物化实质上是对人的精神因素的怀疑并借这种怀疑来陶醉自己,“庸俗的怀疑论,这种怀疑论厚颜无耻地对待思想卑躬屈节地对待显而易见的一切,这种怀疑论只有当它谋害了实证事物的精神时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智慧,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占有某种作为残渣的纯实证的事物,并在这种动物状态中自得其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1页。)。在有的人看来,只有动物性才是一种不可怀疑的东西,这一观点在现代文化特别是颓废主义文化中有最为露骨的表现,“颓废派是从放纵情欲开始的,这种放纵很快就变成了性欲崇拜:对性本能的迷恋。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毕竟还是人性太多。后来性欲干脆就被对男性生殖器的赞美而继之又被对鸡奸的狂热歌颂所取代。而现在,年轻的、可怜的‘垮掉的一代’正在向我们推荐他们的那位英雄——他在妓院大肆宣淫和狂饮之后,浑身沾满粪污和呕吐痕迹正在那里蹲马桶呢!”(注:〔德〕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佟景韩译,漓江出版社,1985年,第212页。)当代颓废主义文化的创造者们正以百倍的努力赶超他们的先辈,但是他们的命运同他们的先辈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创造的文化可能红极一时、可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历史贴在这种文化身上的标识只会是“垃圾”这两个字,尽管这种文化曾经表现得“很文化”、“很艺术”。?
三、超越粗俗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如前所述,粗俗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用它来作文化史的注脚而已”。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史表明,粗俗文化的制造不可能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可能起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但是,粗俗文化的泛滥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要看到,粗俗文化与资本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就使超越粗俗文化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超越粗俗文化的可能性也常常遭到怀疑。当代西方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只是指认了粗俗文化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所谓颠覆作用,但是“它仍然站在秩序这一边,并在暗地里赞同形式(尽管不是内容)的合理性”(注:〔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绝不能重走西方文化的反叛主义、颓废主义之路。反叛主义、颓废主义之路是文化发展的不归路,它绝不是什么人性的回归。人性如果仅仅局限在“色”上,人性岂不就直接等同于动物性了?在当代社会,粗俗文化越是不断表现出它的顽固性,我们越是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应有最基本的文化自觉。否则,我们就只能听任粗俗文化的泛滥,除了唉声叹气、袖手旁观,便无事可做。?
上一篇: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再分析
下一篇: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