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置换与失范的解构(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可见,对狼的传统形象的颠覆,对狼性的现代解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错位的置换,宣扬的是一种暴力文化、一种斗争哲学、一种角斗法则。我们不否认“斗”的局部的积极的意义,但一些文化产品制作者们这种彻底的颠覆,全面的瓦解却成了一种失范的解构,它是否合理,是否合情,值得商榷。刚刚过去不到30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可谓记忆犹新,那场运动所充斥的斗争意识、斗争哲学,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难道还没有让我们心有余悸吗?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竞争的本义也绝不是你死我活式的争来抢去,而是共生共荣的妥协合作。“市场经济能够运行的原则是交易的双方本着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通过妥协、协商,寻求合作的剩余利益。”[8]这是一个经济学者研究一辈子得出的看似简单,却又极为深刻的结论。那些以市场竞争为借口复活并鼓吹狼性精神的人,确实需要补充一点经济学常识。同样需要我们深入思索的是,血性是否意味着刚毅,野性是否等同于坚强,嗜血与置人死地有何异同,冷酷与无情界限何在?狼时尚的制造者们对狼性恶的一面完美的包装,是在唤醒人性的恶,还是矫饰人性的善;是在制造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性特点,还是在制造瓦解市场经济的人性弱点;是在补充传统文化,还是在颠覆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价值?
  狼文化的包装者们也许会辩争:因为有市场需求,才有了狼文化的盛行。言外之意,是因为人性本身、社会本身潜藏着“斗”的因子,埋藏着崇拜狼性精神的心理需求,才有狼文化的横行市场。这个意思是不是说,人们血脉中有“斗”,所以我们就可以去迎合它?就可以制造文化产品去满足它?就可以以此为卖点大发横财?不错,人性中有“斗”的因素,但这正是需要我们抑制的人性弱点,这正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有效疏导、有效控制的。而狼文化的鼓吹者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把需要抑制的东西,把危害社会的人性弱点拿来炒作并当作赚钱牟利的工具和手段,其结果就是,非但没有完善人性,反而无端释放兽性,于是“好勇斗狠成硬汉,出言不逊是英雄”,于是“冷酷无情受追捧,厚颜无耻惹人爱”。所以,并非人们愿意斗,而是有人在激发这种“斗”、挑惹这种“斗”、怂恿这种“斗”。
  也有一些学者非常“中庸”地指出,狼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补充和发展。《狼图腾》中有言:“……儒家文化,从存在和意识两个方面,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软化了华夏民族的性格,……也就牺牲了民族发展的后劲。”不知这是对儒家文化的误解,还是对儒家文化的无知?的确,我们的儒家文化,讲究仁和礼、强调中庸,重视伦理治国,是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因子太温文尔雅了,太恬静如水了,所以需要我们的血液中多一点野性,才能立足于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这多少有点霍布斯丛林的味道。但我们的文化缺少“斗”吗,缺少“争”吗?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意识到“争与斗”的人性弱点,才讲究以礼服人,以仁行政,以德治国。
  也正是因为包装者们的不遗余力,也正是这样一种失范的解构,今天,以狼为噱头的,已经不止于某些出版社,有些企业则是以塑造企业的“狼文化”为标榜,把狼的“野性、激情、挑斗”作为构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倾力打造。因特网上“狼文化网”独树一帜。以至服装市场上,“野狼文化衫”不是也“红透半边天”了吗。还有,据说南方某地,正在流行一种“狼性教育”,期望给孩子从小打下狼的精神“胎记”,……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狼崇拜的文化张力……是社会转型期浮躁心态的恶性膨胀,”这种恶性膨胀,“必然挑战社会道德标准,使破坏性的市侩哲学变得合法”。[9]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如果不能实现合理的价值取向,那么这种解构的意义何在?也许狼文化的负面价值可以引起给我们的思索!
  
  参考文献
  
  [1][2][4][5][6][7]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71、171、
  61-62、62-63、62-63、195
  [3]若木等.狼道·强者的生存法则.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315
  [8]茅于轼.何必较这个真.读书,1996(2)
  [9]林希.“狼文化”与市侩哲学.光明日报,2005.4.1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