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观点在当时是那么的呼风唤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被时代所抛弃。
那么怎样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人文精神?陈独秀、胡适一再强调,中国人的人生观还不曾受科学的洗礼,科学的势力还不能扫除那弥漫全国的乌烟瘴气,所以,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就是要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拿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胡适主张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人种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门科学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新的宇宙观、自然观[6]25。蔡元培则要求学生在科学课程修习中增强道德修养:其一,通过实验辨明是非,不欺人,不被欺,养成诚实的态度;其二,通过重复多次的实验,养成勤劳之习惯;其三,在科学研究中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真理,养成“勇敢”的品质;其四,在科学研究中,摒弃私见,平等待人,养成爱心[8]。
事实证明,科学与人文是相融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内在的同一性。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现代人文教育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而造成的对人性束缚和扭曲而提出来的,追求生动性和个性化。它主张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起校正、平衡、弥补作用的人文精神力量,从而培养具有完整健全的人格的人。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及科学教育人文价值的实现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首先,科学与人文的出发点都是人,并都以人为归宿。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和人文从本质上说都源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是由于人们面临的直接的生活课题不同,才产生了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科学和人文同属文化这个共同体,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两者又并不存在从属关系。人的生活包含理性和情感两种成分。科学更多指向理性,人文更多指向情感。尽管科学和人文出发点相同,但侧重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的科学,并不能涵盖和取代侧重解决伦理问题的人文,反之亦然。其次,科学与人文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人们往往将人文视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科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只不过这种反映不像其他文化形式那样直接和直露。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主真,人文主善、美,而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的。正如求善和求美离不开求真一样,求真的科学也与另外两大最高价值——善与美密切相关。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在本质上包含着对愚昧、邪恶和迷信的否定;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实现人在宇宙中的价值。可见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再次,科学与人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对人文有巨大的作用。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文对科学亦有巨大的作用。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内在的统一性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因为教育是用现有的文化完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当我们说明两种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内在融合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为此,要在科学教育中实现人文价值。
首先,要摆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与人文不是一个谁要谁不要、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问题,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在现实功用性占据主导的今天,人文教育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冲击不单是来自科学教育,更是来自社会的偏见。所以,当前,在充分认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同样应该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它同样在更隐蔽的层面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其次,要处理好科学文化与民族价值理念的关系。中西两种文化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文化与民族价值心理的相互排弃也客观存在,人们不是、也不可能用其中的一方去简单地抹杀另一方。失去了科学文化,意味着失去了发展,失去了根基。所以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取舍。二者的矛盾可能是导致科学观念始终无法广泛深入人心的根本因素,这意味着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将是长期的任务。
再次,要处理好尊重科学与唯科学主义的关系。由于我们文化传统中科学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对科学的整体理解,而目前又处于经济、政治的双重压力之中,这使得我们很容易滋生一种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因此,需要我们对科学
那么怎样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人文精神?陈独秀、胡适一再强调,中国人的人生观还不曾受科学的洗礼,科学的势力还不能扫除那弥漫全国的乌烟瘴气,所以,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就是要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拿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胡适主张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人种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门科学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新的宇宙观、自然观[6]25。蔡元培则要求学生在科学课程修习中增强道德修养:其一,通过实验辨明是非,不欺人,不被欺,养成诚实的态度;其二,通过重复多次的实验,养成勤劳之习惯;其三,在科学研究中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真理,养成“勇敢”的品质;其四,在科学研究中,摒弃私见,平等待人,养成爱心[8]。
事实证明,科学与人文是相融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内在的同一性。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现代人文教育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而造成的对人性束缚和扭曲而提出来的,追求生动性和个性化。它主张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起校正、平衡、弥补作用的人文精神力量,从而培养具有完整健全的人格的人。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及科学教育人文价值的实现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首先,科学与人文的出发点都是人,并都以人为归宿。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和人文从本质上说都源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是由于人们面临的直接的生活课题不同,才产生了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科学和人文同属文化这个共同体,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两者又并不存在从属关系。人的生活包含理性和情感两种成分。科学更多指向理性,人文更多指向情感。尽管科学和人文出发点相同,但侧重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的科学,并不能涵盖和取代侧重解决伦理问题的人文,反之亦然。其次,科学与人文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人们往往将人文视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价值系统,而将科学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人文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而科学则是在“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精神价值系统;科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科学语言和科学活动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只不过这种反映不像其他文化形式那样直接和直露。从价值追求的本质看,科学主真,人文主善、美,而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的。正如求善和求美离不开求真一样,求真的科学也与另外两大最高价值——善与美密切相关。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科学在本质上包含着对愚昧、邪恶和迷信的否定;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实现人在宇宙中的价值。可见人们在对科学价值的追求中体现着人文价值的取向,同样,在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价值的取向,两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人类价值体系。再次,科学与人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对人文有巨大的作用。科学的进展往往会引起人类思维的革命。可以说,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和新发明在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文对科学亦有巨大的作用。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内在的统一性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因为教育是用现有的文化完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当我们说明两种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内在融合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为此,要在科学教育中实现人文价值。
首先,要摆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与人文不是一个谁要谁不要、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问题,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在现实功用性占据主导的今天,人文教育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这种冲击不单是来自科学教育,更是来自社会的偏见。所以,当前,在充分认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同样应该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它同样在更隐蔽的层面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其次,要处理好科学文化与民族价值理念的关系。中西两种文化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科学文化与民族价值心理的相互排弃也客观存在,人们不是、也不可能用其中的一方去简单地抹杀另一方。失去了科学文化,意味着失去了发展,失去了根基。所以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取舍。二者的矛盾可能是导致科学观念始终无法广泛深入人心的根本因素,这意味着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将是长期的任务。
再次,要处理好尊重科学与唯科学主义的关系。由于我们文化传统中科学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对科学的整体理解,而目前又处于经济、政治的双重压力之中,这使得我们很容易滋生一种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因此,需要我们对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