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壁画中的无量寿经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敦煌壁画;无量寿经变;净土变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佛经思想的检证,对照敦煌壁画,以辨析观无量寿经变与无量寿经变的区别,并以第220窟为中心,指出无量寿经变在壁画表现上的几个特征,包括菩萨入浴、讲堂、舞乐、诸天人所居的楼阁等,明确了无量寿经变的存在。

  
  “无量寿经变”一词,据我所知陈清香教授曾提到过。1991年冬,段文杰院长让我给哈佛大学的刊物写篇文章,要求不超过3000字,内容最好是经变画方面的。其实,段先生没有搞清楚,组稿者是哈佛的巫鸿先生,发表却在香港。要让经变画的介绍不超过3000字,只好把敦煌经变画的概况集中在一张表格上,至于文字,只能说一点新东西。1992年,香港《东方》杂志英文版发表了此文。我不会英语,只看出《敦煌莫高窟经变画统计表》随文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斗胆提出“无量寿经变”这一名称。此文的中文稿没有在大陆发表。不久,一位年轻的同事用了我这张表,未注明出处。年轻人用了,我以为他同意我的观点,是好事。
  过去的敦煌壁画研究、介绍,经常是“阿弥陀经变”和“西方净土变”互用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叫“西方净土变”是最稳当的,原因是:画史上就叫“西方净土变”或“西方变”;白居易就曾“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肯定对当时的影响很大。但是,吾侪之先辈学者早已把“观无量寿经变”从“西方净土变”分离出来,又让“阿弥陀经变”和“西方净土变”互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主张:依《无量寿经》画的,叫“无量寿经变”;依《观无量寿经》画的,叫“观无量寿经变”;依《阿弥陀经》画的,就叫“阿弥陀经变”。同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废除“西方净土变”这一名称,因为受白居易的影响,壁画榜书就有“西方净土变”题名,有此榜书的壁画,不妨称之为“西方净土变”。我之所以要明确划出《无量寿经变》,十几年前主要认为: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净土变,用《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不能完全解释得了;敦煌遗书写经题记中,北朝只有《无量寿经》而无《阿弥陀经》(如大家最熟悉的东阳王写经);壁画榜书中,也是北朝均为无量寿佛,而无阿弥陀佛,如莫高窟第254、285窟,炳灵寺第169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洞窟。尽管大家都知道无量寿即阿弥陀,但至少在隋以前,北方习惯称无量寿佛,而很少称阿弥陀佛。从敦煌遗书上看,开皇三年以前,既没有写《观无量寿经》的,也没有写《阿弥陀经》的。基于以上认识,我读了几遍《无量寿经》。1991年入冬之前,我对莫高窟的净土变进行了一次普查,结合《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的记载,做了后来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那张《敦煌莫高窟经变画统计表》(此表后来收入《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81页)。此后,尽管我又是“熊瞎子掰包米——掰一个撂一个”,但心血来潮时还是留意并搜索我自以为是的《无量寿经变》的依据。
  《无量寿经》者,“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东来最早,译本独多”。无量寿经系现存三经,即《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即《大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三经虽多寡有差、卷数不一,但内容大同小异。二十四愿也好,四十八愿也好,法藏比丘修成的极乐世界也好,三辈往生也好,对中国的佛教信仰——借“他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影响太大了。《阿弥陀经》的译出晚于上述三经,《观无量寿经》更晚。《无量寿经》是净土群经之纲要,自然是毫无疑问的。其中的“三辈往生”——坐莲花而生(即化生童子),是无量寿经的特有之点。
  《阿弥陀经》只有两样内容,一是“净土庄严相”,即“极乐世界”无以复加的幸福美满;一是“六方佛护念”,即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世界的无量诸佛都来证明“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即使从经文看,《阿弥陀经》中“往生”二字仅有一处,它不是主要宣传如何往生的经。莫高窟第329窟是最典型的初唐时期的阿弥陀经变。第329窟是莫高窟中型偏上的洞窟,南北两壁都是通壁大画,即整壁只画一幅经变。偌大的一幅画,只画宽广的水域,上有楼台庭阁、水上平台,平台上有众多的佛、菩萨。水接天际,水天一色,空中有飞天、伎乐。水中只有鸳鸯、迦陵频伽,一个“莲花化生”都没有。画面的上部左右及下部左右,各有一佛,应代表“六方佛护念”。上世纪30年代,当日本的《敦煌画研究》的作者松本荣一先生看见此画照片时,一眼就断定这是唐代的阿弥陀经变。
  一般而言,一部经变,特别是唐代流行的经变,通常会有一些基本的构成模式,有些甚至自始至终都不变的。《观无量寿经》如果少了“序分”的阿阁世幽闭父王、佛给韦提希夫人说的“十六观”,也就不成其为《观无量寿经》了。莫高窟第431窟早于第220窟,或大致同时,其完整的观无量寿经变,雄辩地说明,敦煌当时已经清楚如何表述观无量寿经变。
  试想一想,维摩诘经变少不了文殊、维摩坐而论道;金光明经变少不了用“击鼓婆罗门”表现“梦见忏悔品”;药师经变少不了“十二大愿”和“九横死”;弥勒经变少不了“剃度”;华严经变少不了“华藏世界”或“华严九会”;天请问经变少不了“天”向佛请问的一组组镜头……
  从松本荣一先生开始,对敦煌经变画中有莲花化生的经变,称之为净土变式的观经变,或称没有“外缘”的观经变。他指的“外缘”就是日本《当麻曼荼罗》式的观经序分、十六观,亦即莫高窟第217、172窟式的观经变。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中没有第220窟,因为当时第220窟还没有从西夏壁画中剥离出来,松本荣一先生也就没有第220窟的论述。如果当年有如今第220窟南壁的经变,他一定会认为是“净土变式的观经变”。也就是从松本荣一先生开始,没有往《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上去想(可能是善导的影响太大,也可能是日本的当麻曼荼罗印象太深),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对于第220窟南壁的净土变,河原由雄、中村兴二、东山健吾、陈清香、胜木言一郎、黄幸惠、宁强、田口荣一、王惠民等等都有论述。中村兴二先生强调了化生、胎生,说这是根据《无量寿经》画的。东山健吾先生则同意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的定名,认为叫西方净土变最合适。其他几位先生都认为应定名为观无量寿经变。之所以要把第220窟此画定为观无量寿经变,主要的依据是画中有九个化生。其实,莲花茎上有十个化生,一个在“主茎”上,而且是菩萨装,背对着观众面朝佛。我想。这应是《无量寿经》中“上辈往生”者已经“见佛闻法”的表现。
  中国现知最早的观无量寿经变,应是小南海石窟中窟(我没有到过小南海石窟,全靠颜娟英先生文章的复印件)。此窟小到仅能容身,其功能是坐禅观佛用的。尽管此铺也没有观经的“序分”和“十六观”。但原因可能是:窟主乃是僧稠,而他精通佛典,雕造的内容完全与禅修有关。“五百(亿)宝楼”、“八功德水”、“七宝道场树”(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们都是石刻题记)再加上主尊和二胁侍菩萨,这些是“极乐世界”的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七宝道场树”却是《无量寿经》的提法。依我冒猜,这正是僧稠为了禅修的需要而自己揉进去的,因为《观经》上的“宝树观”不及《无量寿经》上的道场树作用大。《无量寿经》云:“若彼国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更有有力证据者,其“九品往生”是按《观经》雕的:“上品往生”者坐的是“金刚台”,清清楚楚;“上品中生”和“上品下生”虽然不甚清楚。但莲花已开,往生者端坐其上,可以理解为“紫金台”和“莲花台”;中品往生者,或在已开莲花上,或在半开的莲花内;其下品往生者,全在花蕾内。
  那么,第220窟的九个化生、六块榜题,第321窟的九个化生、九块榜题,还有保存在新德里的既有九个化生又有九条清晰榜书的经变画,我为什么不主张定为观无量寿经变呢?我并无标新立异之意,而是想了一些年以后的初步认识。首先.石雕与壁画不同,不能拿小南海石窟来套;其次.小南海石窟是典型的禅窟,其大小仅能容身,而第220窟是家庙——有名的翟家窟,第321窟是中型偏上的窟.又是通壁大画,有条件画出“序分”和“十六观”而不画,不是不会画,而是不用画(因为它是根据《无量寿经》画的);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观经》如果去掉“序分”所说的阿阁世幽闭父王,去掉“十六观”,也就不成其为《观经》了。何况第431窟已经有了完整的观经变?第四,隋代高僧净影慧远、吉藏都曾为《无量寿经》作疏。关于“三辈往生”,净影慧远说是“……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吉藏说是“令三辈行人,殖遐年之善,十念愿成,命终则往;九辈行立,报谢便至”。所以我认为,“细分为九”的九个化生也好,榜书清楚的九品也好,只要画中再无别的特征,就不能定为观无量寿经变。如果“上品三阶”画的是坐什么“台”,就可考虑是否为《观经变》。因为这是观经特有的。另外,从敦煌其他初唐洞窟来看,此时“化生”盛行,第341窟南壁20个化生,北壁弥勒经变也画19个化生;第335窟南壁12个化生。这些化生有各种姿态,而且都是菩萨装,可能全部表示“上辈往生”。从敦煌遗书上看,“九品往生”对于善男信女来说太熟悉了。想到兜率天去见弥勒的人还写“愿九品往生”,可笑不可笑!须知弥勒经系中的任何一部经都没有“九品往生”之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