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壁画中的无量寿经变(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日本学者春日井真也先生早在1960年写的《敦煌画觀無量寿佛经变相仁於什歹未生怨因缘譚の完成经过》一文中说过:
  阿弥陀净土变相和观无量寿经变相。两者虽然都是以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信仰为中心课题,但阿弥陀净土变相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经典所说的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相的形象化。而观无量寿经变相,特别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阿阎世王对频婆娑罗王的恶逆,即所谓王舍城的悲剧以及佛陀所说的十六观门的教相有关的事项制作的图相,所表示的内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这是不言而喻的。
  春日井真也先生的观点很明确:没有序分和十六观的经变就不是观无量寿经变。
  由于善导的《四帖疏》(《观无量寿经疏》的简称,因其将“疏”分为《玄义分》、《序分义》、《正宗分定善义》、《正宗分散善义》四卷而得名)及其事迹对后世影响太大,常常会产生误差。河原由雄是最早把第220窟南壁定为观无量寿经变的学者。他在《敦煌净土变相の成立と展開》一文中,只要是以阿弥陀佛为主尊的,都用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来套。因此,其标题虽然是“净土变相”,实际上却成了“净土变相一观无量寿经变”,全文讲的是观无量寿经变的成立和发展。他认为“阿弥陀净土世界应有的隆重的仪式(中台部的图相)”,“相当于善导《四帖疏·玄义分》”。其实,上引河原由雄先生的话,指的画面就是许多经变画都有的正中部分:说法图、楼台亭阁、水池、飞天、乐舞……在善导的“玄义分”中,这部分被称作“依正二报”。其实,“依正二报”正是隋慧远、吉藏著《无量寿经义疏》中的提法,他们的提法当然早于善导(净影慧远523~592;吉藏549~623;善导613~681)。
  所谓“依正二报”,就是“依报”和“正报”。什么是“依报”、“正报”呢?净影慧远在《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说:“上来四段(指经文——引者,下同)合为第三,明其国土(指无量寿佛国)。自下第四,辨其人民。于中有四:一、明他方往生者‘正报微妙’;二、‘所处宫’(指经文)下,‘依报殊胜’;三、‘其诸闻萨’(指经文)以下,明旧住者‘正报微妙’;四、‘其诸天人衣服’(指经文)以下,‘依报殊胜’”吉藏《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说:“‘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指经文)以下,是大段明人物美妙。自有三种:初,双明依正二报;一行余文明正报;‘所处宫殿’(指经文)一行文,杂明依报胜。”他们两人夹杂着经文,解释得不够明朗。善导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挥,我们就用他的解释:
  就依报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者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致力发声乐等是。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极乐世界是依报,佛、菩萨、弟子等等是正报。善导这段话,原指《观无量寿经》的依正二报,是佛国的依正二报报。按佛教的观点,人也有“依正二报”。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
  若凡夫众生住五阴中,为正报之土;
  山林大地共有,名依报之土。
  说“依正二报”,扯远了。现在回过头来说第220窟。绘制第220窟的时候,善导此时还在山西,离他成名还早着呢(他到长安是贞观十九年)。我也曾经昏头昏脑,把第220窟与《四帖疏》硬套,后来才恍然大悟:善导与第220窟无关。我曾读到台湾一位学者在论文中提到第220窟与善导无关,真有“隔岸遇知音”的慰藉。还有一位日本学者也提到这一点。我充分体会到了从昏头昏脑中清醒过来以后才有的兴奋。
  我把第220窟定为无量寿经变,除了从“不是观经变”方面来说明以外,还有无量寿经变特有的画面为证:
  一、菩萨入浴,即七宝池中的凭栏菩萨,她站在水中,流水在她的小腿前“打旋”。《无量寿经》系统的几个经对极乐国土中“浴池,的“水”,描写得比今天的“自来水”、“温泉”都先进。《无量寿经》云:
  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内外左右有诸浴池。……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泽香洁,味如甘露……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
  二、无量寿佛讲经时,“齐集讲堂”。此画面不被人注意,即主尊顶上是华盖、双树、大殿的屋顶。主尊头上这“屋顶”,表示身后有建筑,第220窟是敦煌无量寿经变画中首次出现“讲堂”。
  三、日本学者称之为“宝地段”上的舞乐,是《无量寿经》系统的《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生动描述。《无量寿经》的最后,只说是“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而《过度人道经》却说什么只要礼敬阿弥陀佛就可以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喑者能语、偻者得申……“钟磬琴瑟箜篌乐器诸伎,不鼓皆自作五音声”,“百鸟畜狩皆自悲鸣”,“诸天各大作万种自然伎乐,乐诸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当是之时,其快乐不可言。”这种描述,《观经》是没有的,第431窟南、西、北壁下部那么长的横卷,也没有这种描绘。
  第220窟南壁出现的舞乐,是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舞乐——乐队伴奏下的舞蹈。这是敦煌艺术的突变——因为是首次出现,而且有佛经依据——“钟、磬、琴、瑟、箜篌乐器诸伎,不鼓皆自作五音声”,“诸天各大作万种自然伎乐”。前一句说的是乐队,后一句说的是歌舞,舞者是“诸天”,也就是佛经上常出现的“天人”。从此以后,敦煌各种经变中的舞乐,百花齐放,影响之大,怎么说都不过分。为了“说有所据”,我又查阅了本院考古所的石窟排年。第220窟之前的初唐时期的洞窟有第60、203、204、206、373、375、381、283、287、57、209、322、329、386窟,在这些洞窟中,没有一个洞窟画有“乐舞”,请读者放心。
  我常想:古人现在不能说话,否则他们会说今人“小瞧”了他们。当年,不要说是高僧大德、居士,就是有知识的善男信女,也比我懂得佛教,了解佛经。我作为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如果不去领略古人的风采,有负于古人。
  四、《无量寿经》说到无量寿国诸天人“所居舍宅、宫殿、楼阁”时,其“高下大小”“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对此事说得最好:
  诸菩萨、阿罗汉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居者;中有在地居者;中有意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则高;中有意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则大;中有意欲令舍宅在虚空中者,舍宅则在虚空中。
  第220窟虚空中有两座精致的小屋,第321窟虚空段的东半部有一座宫殿,都是无量寿国“诸天人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的“随念所至”的表现。
  五、有同仁坚持说:树上画有许多小楼阁的,只能是观经变的“宝树观”才有。我不排斥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经,互相之间有影响,但如此斩钉截铁,应该说与《无量寿经》不合。《无量寿经》卷上说到“道场树”时,经云:
  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玉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由此可见,道场树上飘出来的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树上的小宫殿就是“十方一切佛国”。
  至于第220窟南壁的其他画面,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可以解释,我就不说了。实际上《观无量寿经》没有专门描写“净土庄严相”的文字,只不过用“依正二报”可以解释就是了。遗憾的是,主张第220窟是观无量寿经变者,很少有人注意这一点。
  净土三部经互相有影响,三种净土变也互相有影响,这当然是无争的事实。
  后记:2002年12月与台湾一学者写信讨论有关无量寿经变之事,倏忽整整四年过去了。这期间,我还一直在搞“西方净土”。因为要读的经、疏太多,陷了进去而不能自拔。汤用彤先生有一段至理名言:“学者如能考群经注疏之内容及其多寡,而明其变迁之故,则全部中国佛教史可以窥知也。”我正按汤先生的至理名言在努力。由于多年未有成果,而过去的观点又没有改变,故将该信内容整理发表,表示我对莫高窟220窟南壁经变画的一点既固执又不敢自信的学术苦恼。又,此次发表,论点未改。文字方面,增加了几段经文,减去了书信寒喧的语句和当年感情用事的几个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