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例1: 甲:小王,你也来了。
乙:哦。
例2:甲:王院长,你也来了。
乙:不用客气。咱们是朋友,年龄又差不多大,就叫我小王吧。
例1中,甲直呼乙"小王"以此来表示两人关系亲密,但这使乙觉得很没"面子",所以只敷衍了一声。因为参加会议的人肯定都是有身份的人,甲身为院长,当然希望自己被人重视。例2中,甲乙虽然是朋友,但甲注意了具体的语境即正式的会议场合,因此称呼甲"王院长"使甲觉得很有"面子",便主动谦虚起来,让乙称自己"小王"。同样是打招呼,例2中的甲为了礼貌起见用头衔加姓作为称呼,使得双方的关系更为融洽。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说话者可能会改用称呼来改变听话者的社会角色以表示尊敬。
另一种因素是相对权势或权力。如在英国许多人都渴望有"专家权力"或者"参考权利",而不愿严明其"合理/正常权力"。而在一些国家,如日本,会话双方一开始就弄清对方与自己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元妃回家省亲一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齏监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徴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诏祖德,龎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我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弗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唯勤慎肃恭以侍上,恕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这段对话在我们当代人看来有些不可理喻,不仅要问父女间谈话何须父亲对女儿如此恭敬,礼貌?但如果考虑到时代和语境,便不难理解。贾政和元春虽系父女,社会距离当然不大,只因元春贵为妃子,其权势之间的差异就很大了。因此贾政自称为"臣",所担之职为"厥职",自喻为"鸠","鸦"之类,称女儿为"贵人","贵妃",其措词也是极尽谦卑之势:"...弗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草莽寒门,鸠群鸦属..."。儿女本应孝敬父母,但贾政作为"臣",要对皇帝和元妃"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于万一。"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礼貌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是会产生差异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语境中,礼貌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用以衡量礼貌的标准也具有差异。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自己国家内的交流,来自不同国家人们的交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达到交际目标,我们不但要讲求礼貌,也要多了解不同国家的礼貌,做到"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 Brown, P. and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Kasper, G. Politeness [A]. In J. May(ed.)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C]. Oxford: Elsevier Science, 1998: 677-687.
[3] Mao, L. R.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 21: 45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