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篆产生的基础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 小篆 李斯 籀文 大篆
  [论文摘要] 关于小篆的生成,历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从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以及小篆与籀文、小篆与大篆、籀文与大篆等方面的关系出发,对小篆的形成作出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小篆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秦人在使用文字过程中经过加工、改造,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那么这种字体的渊源何在,它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本文拟就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
  
  关于小篆的产生,我们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很有限,而且都不是很详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仓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也写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从这两则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小篆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通过对史籀大篆进行整理省改而推行的一种标准字体。但是从现已出土的文物资料的考证来看,小篆这种字体早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形成,因此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许慎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显然小篆并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
  笔者认为,许慎的说法并没有错,只是许多人误解了许慎的意思。“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句话是说《仓颉》《爰历》《博学》三种字书的文字体例是取自西周流传下来的《史籀篇》,李斯等人对其中的一些字进行了省改加工而做成字书,字书中的标准字体就是小篆。只是这种省改工作并不始于李斯等人,当然更不是由他们独立完成的,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省改过的,李斯等人只不过是取其简易而易其繁杂罢了。徐无闻在《小篆为战国文字说》中也谈到:“李斯等人编写《仓颉篇》一类学童课本,‘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也就是用秦国现行的、较简的小篆,改换了《史籀篇》中过时的、较繁的籀文。所谓‘或颇省改’,并不是李斯少数几个人新创一套小篆字体,只要联系上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来理解,是不会误会成李斯等人创小篆的。”[1]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但是李斯等人又确实对小篆进行过一番整理定型工作,而不仅仅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如潘良桢先生在《秦代文字与书艺略论》中说:“传世战国后期秦国新郪、阳陵二虎符,王国维先生作过考证,分别写有跋文,俱载《观堂集林》卷十八。王氏一一指陈,二符铭文中‘甲’‘兵’‘在’等字不同于标准小篆,而‘余字皆同小篆’。二符成于‘书同文’之前。新郪虎符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间物,而阳陵虎符铭文必为相斯所书。所以小篆早已通行于秦国,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秦代之以小篆统一文字,又不唯罢‘不与秦文合者’,而且对秦文固有的小篆,甚至包括李斯本人过去所写的小篆也有所整顿和改进。”[2]
  简言之,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小篆对史籀大篆“或颇省改”的工作,大部分由前人完成,但李斯等人也对其做了一些加工定型,使之成为标准字体,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的观点是正确的。小篆是由史籀大篆而来的,按许慎所说,史籀即《史籀篇》,其字即籀文,又名大篆。
  
  二、籀文与小篆的生成
  
  “籀文”的名字起于汉人,因于《史籀篇》。据传统的说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的史官,《史籀篇》是他编写的一部字书,《史籀篇》早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籀文资料也就是《说文解字》中的225个。但是学术界对《史籀篇》的时代问题却有颇多争论。
  王国维曾提出新说,他在《史籀篇疏证序》(《观堂集林》卷五)中对史籀是否为人名以及《史籀篇》的时代等问题提出了疑问。他认为“籀”有“抽读”之意,非人名,又根据《说文解字》中的籀文资料,认为“其做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推其体势,实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石鼓文大体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文字,那么按王国维先生的说法,则籀文为战国时期的文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