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篆产生的基础(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第二种观点和第四种观点有相同之处,只不过分期有所不同,但这两者都没有把西周晚期文字即籀文包括在内;第三种观点也太宽泛,小篆是秦国文字,同样与之相对的大篆也是秦国文字,不应包括六国文字;裘锡圭先生是从小篆的字体特征来定的,但是并没有作一个时代划分;而最后一种观点,看似最完善也最合理,实则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大篆的界定,既不能简单地作一个时代的划分,也不能仅仅从其字体特征来分析,而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大篆是相对于小篆来说的,要想知道什么是大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小篆。大多数观点认为,小篆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对史籀大篆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种字体。但是我们认为,小篆作为一种字体,应该从其字体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界定,而不该仅仅以历史分期为依据。小篆的主要字体特征是:清新流畅、线条圆转、匀称规整、内聚环抱、严密拘谨,那么秦系文字中有这种特征的字体就是小篆,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等。从现在出土的文物资料可以知道,小篆的这种字体特征早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形成,如战国中期的《商鞅方升》《秦杜虎符》,以及之后《诅楚文》等都具有这种特征,已经是典型的小篆了。只是当时的小篆是在秦系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为地有意识地改造,还没有被作为一种文字标准来推行。虽然在“书同文字”的过程中,李斯等人确实对小篆进行过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如废除异体字、对构字部件进行省改、规范六书结构等等,但是这种人为的规范毕竟是很少的,“书同文字”前后的小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只能说“书同文字”之前的小篆还处于逐步发展、定形的过程中,直到李斯等人“书同文字”,小篆才真正地完成了它的蜕变。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具有小篆字体特征的、从战国中晚期开始形成的文字,都应该叫做小篆。
大篆与小篆在字体特征上是相近的,因此裘锡圭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即大篆是指籀文这一类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它的时代限定应该是从西周晚期到战国早期,即小篆产生之前。
四、籀文和大篆的关系
关于籀文和大篆的关系,学界大多认为籀文即大篆,大篆也即籀文,二者是等同的关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缺乏准确性。许慎说籀文是大篆,但并没有说大篆就是籀文。大篆是“秦书八体”的一种,而《说文解字》正文所选的225个籀文,都没有用大篆这个名称,因为这225个籀文是选自《史籀篇》。笔者认为,籀文只是针对《史籀篇》中的文字而言的,对于不属于《史籀篇》的,从西周晚期到战国初期的秦系文字,只能称为大篆。也就是说,籀文属于大篆,而大篆则不仅仅是籀文。启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论述字体名称时说:“同一内容,又常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汉碑上的字,或称之为隶,或称之为八分。……名称的兴起,常后于字体的产生和流行。例如周代的一种字,原来并无专名,到了秦代才追称之为大篆。……具体地从字体上说,即是秦定篆为标准字体后,于是以篆为中心,对于它所从出的古代字,便加一个尊称的‘大’字,称之为大篆。这正像祖父之称为大父、祖母之称为大母。对于次于篆的新体字,给它一个卑称为隶。在给篆所从出的古代字加了‘大’字之后,有时又回过头来再给篆加一‘小’字,以资区别或对称。”[6]启功先生的说法还是比较合乎常理的。小篆把自己的祖宗尊称为大篆,而《史籀篇》正是自己正统的祖宗,因此理所当然也该称之为大篆;又因为《史籀篇》的特殊地位,要与其他的大篆加以区别,因此又名之为籀文。
总之,大篆包括籀文,但除了籀文之外,还包括由籀文发展演变而来的西周晚期到战国初期的秦系文字;而籀文则仅仅是指《史籀篇》中的大篆。许慎在《说文解字》正文中用“籀文”而没有用“大篆”,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注释:
[1] 徐无闻《小篆为战国文字说》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2)
[2] 潘良桢《秦代文字与书艺略论》复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5] 同上
[6]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我们认为,对于大篆的界定,既不能简单地作一个时代的划分,也不能仅仅从其字体特征来分析,而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大篆是相对于小篆来说的,要想知道什么是大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小篆。大多数观点认为,小篆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对史籀大篆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一种字体。但是我们认为,小篆作为一种字体,应该从其字体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界定,而不该仅仅以历史分期为依据。小篆的主要字体特征是:清新流畅、线条圆转、匀称规整、内聚环抱、严密拘谨,那么秦系文字中有这种特征的字体就是小篆,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等。从现在出土的文物资料可以知道,小篆的这种字体特征早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形成,如战国中期的《商鞅方升》《秦杜虎符》,以及之后《诅楚文》等都具有这种特征,已经是典型的小篆了。只是当时的小篆是在秦系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为地有意识地改造,还没有被作为一种文字标准来推行。虽然在“书同文字”的过程中,李斯等人确实对小篆进行过一番加工整理的工作,如废除异体字、对构字部件进行省改、规范六书结构等等,但是这种人为的规范毕竟是很少的,“书同文字”前后的小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只能说“书同文字”之前的小篆还处于逐步发展、定形的过程中,直到李斯等人“书同文字”,小篆才真正地完成了它的蜕变。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具有小篆字体特征的、从战国中晚期开始形成的文字,都应该叫做小篆。
大篆与小篆在字体特征上是相近的,因此裘锡圭先生的说法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即大篆是指籀文这一类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它的时代限定应该是从西周晚期到战国早期,即小篆产生之前。
四、籀文和大篆的关系
关于籀文和大篆的关系,学界大多认为籀文即大篆,大篆也即籀文,二者是等同的关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缺乏准确性。许慎说籀文是大篆,但并没有说大篆就是籀文。大篆是“秦书八体”的一种,而《说文解字》正文所选的225个籀文,都没有用大篆这个名称,因为这225个籀文是选自《史籀篇》。笔者认为,籀文只是针对《史籀篇》中的文字而言的,对于不属于《史籀篇》的,从西周晚期到战国初期的秦系文字,只能称为大篆。也就是说,籀文属于大篆,而大篆则不仅仅是籀文。启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论述字体名称时说:“同一内容,又常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汉碑上的字,或称之为隶,或称之为八分。……名称的兴起,常后于字体的产生和流行。例如周代的一种字,原来并无专名,到了秦代才追称之为大篆。……具体地从字体上说,即是秦定篆为标准字体后,于是以篆为中心,对于它所从出的古代字,便加一个尊称的‘大’字,称之为大篆。这正像祖父之称为大父、祖母之称为大母。对于次于篆的新体字,给它一个卑称为隶。在给篆所从出的古代字加了‘大’字之后,有时又回过头来再给篆加一‘小’字,以资区别或对称。”[6]启功先生的说法还是比较合乎常理的。小篆把自己的祖宗尊称为大篆,而《史籀篇》正是自己正统的祖宗,因此理所当然也该称之为大篆;又因为《史籀篇》的特殊地位,要与其他的大篆加以区别,因此又名之为籀文。
总之,大篆包括籀文,但除了籀文之外,还包括由籀文发展演变而来的西周晚期到战国初期的秦系文字;而籀文则仅仅是指《史籀篇》中的大篆。许慎在《说文解字》正文中用“籀文”而没有用“大篆”,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注释:
[1] 徐无闻《小篆为战国文字说》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2)
[2] 潘良桢《秦代文字与书艺略论》复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
[3]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5] 同上
[6]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上一篇:浅论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基础
下一篇:窥视跨文化下的礼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