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三、农业技术思想
  
  《任地》、《辨土》、《审时》三篇主要是论述农业生产的耕作原则、方法以及及时耕作的理论。这些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耕作技术和理论,奠定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
  (一)进行农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吕书十分重视对土壤耕作的教育。《任地》篇主要讲述如何使用土地。《任地》篇中谈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3](卷26,P11)就是说,整理土地时,硬地要使它柔和,柔地要使它刚硬;闲地要频种,频种之地要休耕;薄地要使它肥沃,过肥之地要使它贫瘠;坚实之地要使它疏松,疏松之地要使它坚实;等等。又说,耕种的深度要以见到湿土为准,这样的耕地就不会生杂草,也不会生害虫,就能取得好收成。
  (二)进行农作一定要遵守农时。《辨土》篇主要讲述应视不同的时令、土地情况而采取不同的耕作方法。在将一年划分为十二纪并在每纪指明物候、政令和农业生产主要活动的基础上,吕书特别注重教育人们要笃守农时,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了遵守农时的好处和延误农时的坏处。“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却之。民既却,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禾不为?,种重(通“?”)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3](卷26,P13-14)《审时》篇则专论农作要适应天时,对当时禾(谷子)、黍、稻、麻、菽(豆子)、麦等作物的得时与失时的情况做了非常具体的描述,更加细致而直观地教育人们恪守农时,不违天时。
  (三)进行农作一定要防止“三窃”。所谓“三窃”,即地窃、苗窃与草窃。《辨土》篇在谈及“地窃”时说,“夫四序参发,大圳小亩,为青鱼?,苗若直猎,地窃之也。” [3](卷26,P14-15)意思是四时依次出现,是和农事相参验的,有些人田畦做得太窄,垄沟做得太宽,田畦就象一条条被困在地上的青鱼,上面的禾苗长得就象兽颈上的鬃毛,地把苗侵吞了,这是地窃。所谓“苗窃”,就是“即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 [3](卷26,P15)即所种庄稼密密麻麻地没有行列,尽力耕耘也难以长大,苗与苗相互侵吞了,这是苗窃。所谓“草窃”,就是“弗除则无,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 [3](卷26,P15)即不除杂草,田地就会荒芜,清除杂草便会弄活苗根,草把苗侵吞了,这是草窃。可见,这“三窃”对于农作危害极大,必须除掉,才能多打粮食,提高产量,否则就会“营而无获也”。
  
  四、几点启示
  
  《吕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农史文献,其中关于农业“三才”理论、重农思想以及农业技术思想的论述,即使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应当继承和发扬。
  (一)农业“三才”理论,阐述了农业生产涉及的三大因素及其功能,实际上是现代所谓农业生态系统在古代的最早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其自然环境的联系。众所周知,在现代化过程中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破坏,因而,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而先秦时期,特别是《吕氏春秋》中所包含的农业“三才”理论,其核心就是要协调天人关系,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相互影响,这与今天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可谓同出一辙。所以,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的同时,有必要而且应该弘扬历史上的优良传统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重农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在解决温饱、步入小康的今天,仍需高度重视,不能放松警惕。时处工业化初期的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曾一度地放松了农业发展的步伐,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或战争等意外情况,一个有13亿人口国家的吃饭问题就至关重要、生死攸关了。再说,古代农业具有安国兴邦的经济作用、强化法制的政治作用、以及稳定统治的教育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不算过时和落伍,大力发展农业,不仅可以解决处于工业化初期所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更能提高、改善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我国快步进入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可见,古代中国的重农思想仍需高度重视,不能放松警惕。
  (三)农业技术思想中关于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遵守农时以及田间管理等合理成分,至今仍需继承和研究。在今天,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之时,也应注意因地制宜,搞好地域之间的科学规划,使农业自然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精品;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严重不足,人口大量沉淀在农业上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和改变,依靠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提高产量和质量,仍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理性选择;遵守农时、加强田间管理,这既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又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必然要求,仍具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不能小视。
  
  [参考文献]
  [1]齐思和.先秦农家学说考[M].中国史探研[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许维?.吕氏春秋集释(下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5.
  【责任编辑:刘清荣】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