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原型结构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以“我”为中心,“我”与直子、“我”与绿子为基本框架,形成第一层次的人物“三极”建构关系。在此架构上,配置玲子、木月、永泽、初美等外围人物,二与一为三,形成多级的稳定“三极关系”。作者自己也说:“离心力和向心力,积极力与消极力的相持不下,为了保持平衡需要一个离心性质的因子”。
作者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的组织架构人物关系,是与人物隐喻身份分不开的。《挪威的森林》一问世,作者便声称作品是“百分百”的现实小说,是意图凸显置身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年轻人无可排遣的空虚怅惘和无可排遣的失落心绪,因而全书着全力描写“自我”的心理感受,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书中其他人物带有某种“触媒”的作用。
在主线上,直子、绿子分别联系“我”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直子和他最初恋人木月就像“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都自闭严重,沉浸在以前的痛苦回忆中,无法同外部世界交流。但是,他们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如同阿美寮那寂静理想的居住地月光下直子的裸体无比完美,令人不胜怜爱。这实际上是把直子对象化了,变成对自身内心纯真的憧憬。而绿子则刚好相反。开朗外向,具有迷人的活力,她不做内心的伤感旅程,关注外部世界,以现实为目的,连手淫也成为她关注的对象,只是因为她想知道。“我”与绿子在一起也不像与直子时默默无语,心态极为轻松。如绿子问“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我”的回答是“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这是自我内心情感外化的真切表现。
在主体隐喻上,对生与死的关系的思考更为深邃,既寓于文本之中又超出文本之外。书中出场人物或生或死都与“我”联系。开场是木月死了,“我”与尚在的直子联系,后来直子死了,“我”与尚在的绿子联系。“我”力图在生死问题上寻找到答案。“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死并非生的对立面,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而“死迟早将会把我们俘虏在手。”“我”在生死中找不到归宿。这就形成深层次的“三极建构”:生——我——死。这一结构不仅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理性反思,也是对其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抽象概括。
由此可见,《挪威的森林》广泛运用了以“三”为主的功能性结构,三三架构如蛛网般铺衍。这种原型结构模式既为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恰当处理人物关系作了形式的支撑,又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隐喻意图。形式与内容相得宜彰,在恰到好处的复杂中使读者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吕氏春秋》的农学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