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1-4)(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号榕村)曾奉命主编《朱子大全》,其中“卷四十九理气一”有“总论、太极、天地、阴阳、时令”,“卷五十理气二”有“天文、天度、地理、雷电、风雨雪雹霜露”,收录了朱熹有关天文学的不少论述。李光地所著的《历象本要》引述了朱熹所谓“地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天包乎地”以及“天有九重”等,用以说明朱熹的天文学思想中包含了西方天文学有关宇宙结构的知识[36]。他在所撰的《理气》篇说:“朱子言天,天不宜以恒星为体,当立有定之度数记之。天乃动物,仍当于天外立一太虚不动之天以测之,此说即今西历之宗动天也。其言九层之天。近人者最和暖故能生人物。远得一层,运转得较紧似一层。至第九层则紧不可言。与今西历所云九层一 一吻合。”[37]他的《御定星历考原》六卷,也引述了朱熹有关宇宙结构的言论,并且认为,朱熹所说的“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就是指“天浑圆地亦浑圆”,而与西方天文学的宇宙结构理论相一致。
李光地与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1633~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38]交往甚密,并且对当时的西方科学都持“西学中源”说。梅文鼎在所著《历学疑问》中多处引用朱熹有关宇宙结构的言论。该书认为,朱熹已经具有西方天文学所谓“动天之外有静天”、“天有重数”和“以轮载日月”的观点,并且说:“朱子以轮载日月之喻,兼可施诸黄、赤,与西说之言层次者实相通贯。”[39]
除此之外,清代还有黄鼎(生卒不详)的《天文大成管窥辑要》八十卷,其中也包括朱熹有关天文学的不少论述。
朱熹是古代的大哲学家,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座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天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直没有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在天文学上确实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宇宙结构理论对后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注释:
[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页。
[2]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第九十四。
[3] 《朱子语类》,卷第一百四。
[4]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答林择之》,《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以下简称《文集》,卷四十三。
[6] 《答蔡季通》,《文集》续集卷二。
[7] 《答吕子约》,《文集》卷四十七。
[8]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9] 《答蔡季通》,《文集》卷四十四。
[10] 《答蔡伯静》,《文集》续集卷三。
[11] 《答廖子晦》,《文集》卷四十五。
[12] 《答蔡季通》,《文集》续集卷二。
[13] 《朱子语类》,卷第二。
[14]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三。
[15] 乐爱国、高令印《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6] 《朱子语类》,卷第一。
[17] 《朱子语类》,卷第一。
[18] 《朱子语类》,卷第一。
[19] 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20] 《晋书·天文志上》。
[21] 《朱子语类》,卷第一。
[22] 《朱子语类》,卷第一。
[23]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24]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25] 朱熹:《楚辞集注》,第51页。
[26] 《朱子语类》,卷第二。
[27] 《朱子语类》,卷第二。
[28] 《晋书·天文志上》。
[29] 朱熹:《楚辞集注》,第51页。
[30] 《朱子语类》,卷第二。
[31] 《朱子语类》,卷第二。
[3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547页。
[33] 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34] 朱熹:《楚辞集注》,第53页。
[35] 《朱子语类》,卷第二。
[36] 乐爱国:《李光地的中西科技观述评》,载《李光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 《榕村语录》卷二十六《理气》
[38] 刘钝:《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1期。
[39] 梅文鼎:《历算全书》卷二《历学疑问二》。
——原文以“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学家”为题载于《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又载于拙著《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175~193页,略有增删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
───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
明清儒家对天文学有所研究者,主要有王廷相、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光地、戴震等。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王廷相是明代中叶重要儒家学者。他以信守孔子之道为己任,指出:“儒者之论,合于圣者,即圣人也,则信而守之;戾于圣者,即异学也,则辨而正之,斯善学道者也。”[1]他还根据孔子所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2]中的“慎言其余”著《慎言》。同时,他明确主张研究自然,要求把握“物理”。王廷相在所作“策问”中说:
诸士积学待叩久矣,试以物理疑而未释者议之,可乎?天之运,何以机之?地之浮,何以载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侧?经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纳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悬炭何以测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诸何以得水?龟何以知来?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为雹?虹霓何以饮涧?何鼠化为鴽,而鴽复为鼠?何蜣螂化蝉,而蝉不复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无风而自摇?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温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昼昏?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骋思于六合之外者,不可习矣而不察也。请据其理之实论之。[3]
显然,王廷相是主张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研究科学的。而且他还认为,研究天地之道是学者“穷理尽性”所必不可少的。他说:
古之圣人,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盖以人性贯彻上下,通极内外,弥满于无垠,周匝于六合,苟一物之未知,是于性犹有所未尽也。故天地之道,虽悠远高深,学者不可不求其实矣。[4]
王廷相不仅主张研究自然,同时自己也广泛深入地研究自然、研究科学。在天文学上,他进行过大量的天文观测,主张浑盖合一论,并且通过对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优点加以综合,以解释各种天文现象;他还专门研究了古代天文学上的“岁差”概念的发展,撰有《岁差考》。[5]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讲经世致用,与此相联系,他们也极力推崇科学,主张研究科学,包括研究天文学。
顾炎武对当时的王学末流提出批评。他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6]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清谈“明心见性”之类,实际上是弃“修己治人之实学”,其结果是“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所谓的“修己治人之实学”,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说: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7]
顾炎武讲的“博学于文”,当然也包括研究科学。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十余卷“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8],其中也包括科技知识。《日知录》第30卷“论天象数术”,有《天文》、《日食》、《月食》、《岁星》、《五星聚》、《百刻》、《雨水》等条涉及天文学。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9]。同时在该书中,黄宗羲还非常重视“学校”,认
李光地与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1633~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38]交往甚密,并且对当时的西方科学都持“西学中源”说。梅文鼎在所著《历学疑问》中多处引用朱熹有关宇宙结构的言论。该书认为,朱熹已经具有西方天文学所谓“动天之外有静天”、“天有重数”和“以轮载日月”的观点,并且说:“朱子以轮载日月之喻,兼可施诸黄、赤,与西说之言层次者实相通贯。”[39]
除此之外,清代还有黄鼎(生卒不详)的《天文大成管窥辑要》八十卷,其中也包括朱熹有关天文学的不少论述。
朱熹是古代的大哲学家,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座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天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直没有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在天文学上确实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宇宙结构理论对后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注释:
[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页。
[2]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第九十四。
[3] 《朱子语类》,卷第一百四。
[4]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答林择之》,《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以下简称《文集》,卷四十三。
[6] 《答蔡季通》,《文集》续集卷二。
[7] 《答吕子约》,《文集》卷四十七。
[8]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9] 《答蔡季通》,《文集》卷四十四。
[10] 《答蔡伯静》,《文集》续集卷三。
[11] 《答廖子晦》,《文集》卷四十五。
[12] 《答蔡季通》,《文集》续集卷二。
[13] 《朱子语类》,卷第二。
[14]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三。
[15] 乐爱国、高令印《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6] 《朱子语类》,卷第一。
[17] 《朱子语类》,卷第一。
[18] 《朱子语类》,卷第一。
[19] 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20] 《晋书·天文志上》。
[21] 《朱子语类》,卷第一。
[22] 《朱子语类》,卷第一。
[23]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24]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25] 朱熹:《楚辞集注》,第51页。
[26] 《朱子语类》,卷第二。
[27] 《朱子语类》,卷第二。
[28] 《晋书·天文志上》。
[29] 朱熹:《楚辞集注》,第51页。
[30] 《朱子语类》,卷第二。
[31] 《朱子语类》,卷第二。
[3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547页。
[33] 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34] 朱熹:《楚辞集注》,第53页。
[35] 《朱子语类》,卷第二。
[36] 乐爱国:《李光地的中西科技观述评》,载《李光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 《榕村语录》卷二十六《理气》
[38] 刘钝:《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1期。
[39] 梅文鼎:《历算全书》卷二《历学疑问二》。
——原文以“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学家”为题载于《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又载于拙著《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版,第175~193页,略有增删
四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
───明清儒家对天文学的研究
明清儒家对天文学有所研究者,主要有王廷相、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光地、戴震等。以下分别加以叙述。
王廷相是明代中叶重要儒家学者。他以信守孔子之道为己任,指出:“儒者之论,合于圣者,即圣人也,则信而守之;戾于圣者,即异学也,则辨而正之,斯善学道者也。”[1]他还根据孔子所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2]中的“慎言其余”著《慎言》。同时,他明确主张研究自然,要求把握“物理”。王廷相在所作“策问”中说:
诸士积学待叩久矣,试以物理疑而未释者议之,可乎?天之运,何以机之?地之浮,何以载之?月之光,何以盈缺?山之石,何以欹侧?经星在天,何以不移?海纳百川,何以不溢?吹律何以回暖?悬炭何以测候?夫遂何以得火?方诸何以得水?龟何以知来?猩何以知往?蜥蜴何以为雹?虹霓何以饮涧?何鼠化为鴽,而鴽复为鼠?何蜣螂化蝉,而蝉不复为蜣螂?何木焚之而不灰?何草无风而自摇?何金之有辟寒?何水之有温泉?何蜉蝣朝生而暮死?何休留夜明而昼昏?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是皆耳目所及,非骋思于六合之外者,不可习矣而不察也。请据其理之实论之。[3]
显然,王廷相是主张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研究科学的。而且他还认为,研究天地之道是学者“穷理尽性”所必不可少的。他说:
古之圣人,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而人之道益明。盖以人性贯彻上下,通极内外,弥满于无垠,周匝于六合,苟一物之未知,是于性犹有所未尽也。故天地之道,虽悠远高深,学者不可不求其实矣。[4]
王廷相不仅主张研究自然,同时自己也广泛深入地研究自然、研究科学。在天文学上,他进行过大量的天文观测,主张浑盖合一论,并且通过对浑天说与盖天说的优点加以综合,以解释各种天文现象;他还专门研究了古代天文学上的“岁差”概念的发展,撰有《岁差考》。[5]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儒讲经世致用,与此相联系,他们也极力推崇科学,主张研究科学,包括研究天文学。
顾炎武对当时的王学末流提出批评。他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6]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清谈“明心见性”之类,实际上是弃“修己治人之实学”,其结果是“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顾炎武所谓的“修己治人之实学”,就是“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说:
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7]
顾炎武讲的“博学于文”,当然也包括研究科学。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十余卷“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8],其中也包括科技知识。《日知录》第30卷“论天象数术”,有《天文》、《日食》、《月食》、《岁星》、《五星聚》、《百刻》、《雨水》等条涉及天文学。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发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9]。同时在该书中,黄宗羲还非常重视“学校”,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