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锡瑞的“《春秋》非史”说与近代学术史上的《春秋》性质研究——《春秋》性质讨论之四(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春秋》的政治意义究竟表现在何处呢?皮氏说:“或曰:‘孟子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何以《春秋》之后,乱臣贼子不绝于世?然则孔子作《春秋》之功安在?孟子之言,殆不足信乎?’曰:‘孔子成《春秋》,不能使后世无乱臣贼子,而能使乱臣贼子,不能全无所惧。自《春秋》大义昭著,人人有一《春秋》之义在其胸中,皆知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虽极凶悖之徒,亦有魂梦不安之隐。虽极巧辞饰说,以为涂人耳目之计,而耳目仍不能涂;邪说虽横,不足以蔽《春秋》大义。”[2](第25页)这就是说,《春秋》微言大义的晦涩,《春秋》政治功能的衰竭,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由今文经学的历史命运决定的,并不能据此否定《春秋》的政治学性质。《春秋》的政治功能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往往会得到复苏,为人所重,这一现象本身便是对《春秋》性质最好的说明。

3、指出将《春秋》当作史学著作的始作俑者是西晋古文经学者杜预,认为学者经、史不分的看法是错误的。

皮锡瑞引宋人刘敞语曰:“故《春秋》一也,鲁人记之则为史,仲尼修之则为经。经出于史,而史非经也,史可以为经,而经非史也。”[2](第77页)他说:“经、史体例所以异者,史是据事直书,不立褒贬,是非自见;经是必借褒贬是非,以定制立法,为百王不易之常经。”[2](第2页)既然经史体例不同,《春秋》是政治学著作而非史学著作,那么为什么许多学者都视《春秋》为史学著作呢?皮锡瑞认为这是受西晋古文经学者杜预“经承旧史”说的错误影响所致。杜预《春秋左传序》云:“(《春秋》)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 ,皆据旧例而发义 ,指行事以正褒贬。”“经承旧史”说认为《春秋》继承了鲁史“旧章”和周公“垂法”,无所谓夫子的微言大义,因而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史学著作。[1]皮锡瑞就此批评道:

此杜预自谓创获,苟异先儒,而实大谬不然者也。自孟子至两汉诸儒,皆云孔子作《春秋》,无搀入周公者,及杜预之说出,乃有周公之《春秋》,有孔子之《春秋》。……若如杜预“经承旧史”、“史承赴告”之说,止是抄录一过,并无褒贬义例,则略识文字之抄胥,皆能为之,何必孔子?……与其信杜预之说,夺孔子制作之功以归周公,曷若信孟子之言,尊孔子制作之功以上继周公乎?[2](第3—4页)

“经承旧史”说抛开孟子、司马迁等人旧说,以《春秋》为史学著作,乃是汉魏以后古文经学盛行的产物。孟子为战国宿儒,当时尚无所谓今古文之争,又以其去古不远,其说必有所据;太史公之时,今古文经学之争未炽,其说较为公允近实,岂容轻易否认?然而,“自《左氏》孤行,杜预谬解,人之视《春秋》者,莫不如是,专信《左氏》家‘经承旧史’之说”。[2](第70页)此类错误甚至历代贤智如刘知几、王安石、欧阳修者亦莫能外,皮锡瑞批评道:“说《春秋》者,唐刘知几为最谬。”[2](第62页)他说:“乃后之读经者,既不知圣人所作是经,而误以史法绳之,于是经义乱,如刘知几《惑经》、《申左》之类。后之修史者,又不知非圣人不能作经,而误以史书拟之,于是史法亦乱,如沈既济之类。”[2](第77—78页)又说:“至于‘断烂朝报’,则非特宋人有是言,自《左氏》孤行,杜预谬解,人之视《春秋》者莫不如是,专信《左氏》家‘经承旧史’之说。”[2](第70页)王安石以《春秋》为史,讥之为断烂朝报,事见《宋史》卷327:“(王安石)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至于欧阳修效仿《春秋》大义,纂修《新唐书》、《新五代史》,更是史学史上的败笔,皮氏引清儒王鸣盛语曰:“欧公手笔诚高,学《春秋》却正是一病。……大抵作史者宜直叙其事,不必弄文法,寓与夺;读史者宜详考其事实,不必凭意见,发议论。宋人略通文义,便想著作传世,一涉史事,便欲法圣人笔削,此一时风气。王氏此说,切中作史者妄拟《春秋》之弊,皆由不知《春秋》是经不是史,经非可僭拟者也。”[2](第78—79页)

总之,皮锡瑞认为,经史不分的观点既不符合史实,而且有害于学术本身。他说:“《春秋》是经,《左氏》是史 ,后人不知经、史之分,以《左氏》之说为《春秋》,而《春秋》之旨晦,又以杜预之说诬《左氏》,而《春秋》之旨愈晦。”[2](第2页)所以,“治《春秋》者皆当知此义:分别《春秋》是经,《左氏》是传,离之双美,合之两伤。”[2](第50页)



二、“《春秋》非史”说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影响及价值

“《春秋》非史”说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及价值与皮氏学术的命运紧密相关。如上文所述,皮锡瑞是晚清今文经学家,又是当时的一位政治家,这种学术出身和政治立场难免对他的学术活动有所影响,但总的来说,这种影响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大。周予同先生就曾指出:“他的著作内容,虽没有很伟大的创见,如同时几位著名的经今文学大师;但学术门径很清楚,善于整理旧说;所以如《经学历史》、《五经通论》等书,对于初学者,真可称为‘循循善诱’。”[9](第100页)“《春秋》非史”说正是皮氏“整理旧说”的一项具体成果。皮锡瑞治学的门户之见不强,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相比,这是他的胜人之处。正如周先生所云:“皮氏治经,宗今文,但持论平允,没有康有为那样的武断,也没有廖平那样的怪诞。”[9](第98—100页)皮锡瑞的学术兼采古今,“《春秋》非史”说无疑是他“持论平允”的一个例子。

但在门户森严的近代学术史上,“持论平允”乃是学者大忌,当时的古文经学家章炳麟便批评说:“(皮锡瑞)及为《春秋讲义》,又不能守今文师说,糅杂《三传》;施之评论,上非讲疏,下殊语录,盖牧竖所不道。”[9](第100页)皮锡瑞的确主张会通《三传》,语见《春秋通论》:“《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特为斟酌分别,学者可审所择从矣!”[2](第19页)

古人治经最讲严门户,守家法,否则便难逃“数典忘祖”之讥,“持论平允”的治学风格正好注定了皮氏学术的悲剧命运。梁启超、钱穆二先生在各自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不惜笔墨记述康有为、廖平,却对皮锡瑞的学术成就未置一辞,马宗霍《中国经学史》谈到皮氏时也只用寥寥几十字一笔带过。以致周予同先生在为皮氏《经学历史》写序言时竟有“文献不足”的慨叹:“我很惭愧,我所得于皮氏的生平,仅仅简略如此。他的生平,他的师友,他的学术的传授,我竟无法查考。我曾辗转地询问几位湖南的学者,但不是没有回音,就是以‘不知’答。”[9](第101页)

在这种偏见的左右下,“《春秋》非史”说之不为学者所重,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从近代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春秋》非史”说的重要学术价值却是不容抹煞的。

首先、皮锡瑞的“《春秋》非史”说正确阐明了《春秋》一书的性质,批判性地总结了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公案。明人郝敬说:“《春秋》一书,千古不决之疑案也。非《春秋》可疑,世儒疑之也。”[10]此说堪称精当。《春秋》性质之争因经今古文之争而起,千余年来聚讼不已,原因在于学者惮虑于门户和政治因素,难以做到客观公允。皮氏学宗今文,但能兼采《三传》,不走极端。在近代学者众口一词以《春秋》为史学著作的大氛围中,皮氏的见解就显得更是难能可贵,“《春秋》非史”说虽未能显赫一时,却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这是它在经学史上的价值。

其次、“《春秋》非史”说对于那些有强烈政治情结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