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资料库不同层次的实用要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等既是供阅读,又是供研究的,所以既需要有电子文本的版本,也需要有数字图像的版本。记得1998年出了几种电子图像版的《二十五史》,现在好像都销声匿迹了,其实这些电子版本对专门研究还是很有用的。而像《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一类书,说实在的主要不是供阅读的,而是供做专门研究参考用的。所以,是否需要全部做成电子文本版本是可以研究的。因为这两部丛书在今天来讲,它的主要价值是在版本上,而其中大量需要经常阅读的书,则都有后人经过校勘、标点、注释的整理本,这些才是现在需要的阅读本。需要声明的是,我没有否定现在已经问世的这两部作品的意思,相反我是高度评价这两部作品所取得的成绩。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意见,主要是供以后在做类似的古籍电子版本时作参考。因此,如果在制作汉文化资料库时,按照文献自身的性质、功能,使用者不同的使用目的、要求,以及面对的不同使用对象等等,对古文献资料库规划出一个不同层次的资料库,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以上想法,我初步设想能否规划出以下几个层次的古文献资料库:?
一是“版本库”,二是“专题库”,三是“普及库”。前两个库主要供专业研究者使用,后一个库用来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用。以下分别具体说明一下。?
关于“版本库”?
“版本库”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是为了保存和流通现存的汉文古籍。?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辛亥革命前刊印者)约有十余万种。其中一些珍贵善本,都是历经沧桑才得以保存至今的。目前国内图书馆,不仅对善本书严格限制借阅,而且大部分图书馆把一般的古籍线装书也列入了只能在馆内阅览,而不得借出的范围。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古籍保护的重视,但同时也就给阅读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古籍图书终究是要被人们使用才有价值,使用者越多,说明它的价值越高。古籍图书保存得再好,如果不让人使用,或者使用限制极多,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纸质古籍的保存有许多条件的要求,而随意流通对纸质古籍的损坏又极其严重,所以图书馆采取的措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扫描把这些古籍转换成数码图像,把纸质古籍变成电子图像版本,这样古籍流通借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也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地把留存至今的全部古籍文献保存下来,不至再为将来某些重要纸质古籍不幸毁坏不存而感到遗憾。?
十余万种古籍都要做成电子图像版,工程确实浩大,需要很好规划,分步骤来做。我想首先应当建立一个“珍稀孤本善本库”。这是目前最迫切、最重要的。?
据我所知,现在有些图书馆各自已经开始在做本馆所藏珍稀孤本善本的电子化处理的工作,这是很好的基础。而现在是否可以整体地规划一下呢?譬如,是否可以以前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5部(经、史、子、集、丛)古籍善本书目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珍稀孤本善本库”?这5部古籍善本书目,都是现存于全国各图书馆的,只要我们订出一个统一的规格和要求,然后由各图书馆分头去做,这样可以比较快地建立起“珍稀孤本善本库”的基本部分。而这一库的建立,立刻可以把原来只是某图书馆独藏的珍本、孤本、善本,变成全国各图书馆都可流通借阅的珍本、孤本、善本了。当然,上述5部古籍善本书目,远非完善,并未将现存所有珍本、孤本、善本搜罗殆尽,比如许多收藏在私人手中的珍本、孤本、善本就没有能包括在内。以后可以不断地补充完善。?
其次,建立一个“域外现存汉文古籍库”。这也是非常需要和迫切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落域外的汉文古籍也不少于数万种,除去与国内现有重复者,其中也不乏国内久已佚失的珍本、孤本、善本。这一部分珍贵的古籍要原本返回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过制作电子图像版本则还是可行的。?
再次,建立一个“普通古籍库”。尽可能地将现在尚留存于世的古籍制作成数据图像,把它们保存下来。?
这部分古籍中,一部分也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一部分则属于一般性的古籍保存。这个库的数量大概是最大的,因此必须按古籍的史料价值,使用需求的频率,分批选目,分期制作入库。其中重复的书和版本极差的书,可不必收入此库。?
以上“版本库”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但技术上的要求则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都只需要扫描图像清晰,再编写一个仿真翻页,如平时看线装书一样感觉的浏览程序即可。?
总起来讲,“版本库”的建成和流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还有一个不断增补和完善的过程,或许也可以说永远没有一个完成的日子。但是,相对的阶段性完成还是可以有的。我想,即便仅完成了上面讲到的5部古籍善本书目中所收录的“珍稀孤本善本库”,并把它在全国图书馆中真正流通使用起来,那它将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且对促进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以及更好地保护原纸质古籍珍稀孤本善本,也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专题库”?
“专题库”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是为专业研究提供各种汉文古籍原始资料。?
“专题库”顾名思义就是要按各种专题来制作,如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制作各种专题库,也可以按照现行学科分类。如语言、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等制作各种专题库。当然,每一大类下还可以依次分出二级、三级……或某一级种各种并列的专题库来。如哲学下又可按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学派来建专题库;也可按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等断代来建专题库;也可按人物,如朱熹、王夫之等来建专题库;也可按著作,如《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来建专题库。同样,宗教类下又可分为佛教、道教两家来建库。再如佛教,既可做各种版本大藏经,如《大正藏》的专题库;也可做某部经典,如《金刚经》的专题库;以及某一学派、某一宗派,及至某一高僧的专题库等等。?
在各类各级专题库中,其实按照使用对象及其功能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普通专题库,一类是研究专题库。?
所谓普通专题库,是指了解本学科或本专题所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资料库。相当于本学科本专题的一个必读书目。所谓研究专题库,是指深入研究本学科本专题所需要的尽可能完备的资料库。?
专题库的制作要求,将根据使用对象、使用要求和古籍本身价值等,作多种不同内容、形式上的组织和表达。一般讲,普通专题库所选内容要精当,全部文献都应做成电子文本,外观要简洁朴实,有阅读纸质书的感觉;在应用上,则至少要有能方便地做各种检索的功能。现在有许多电子书浏览器还有诸如做书签、标重点、写感想,乃至编讲稿等等的功能。其实,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些功能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则从不使用。所以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具体的应用程序的设计,可以多样化、个性化。研究专题库的要求和设计,则应是内容尽可能完备,使研究这一专题的人在这个库中找到他所需要的原典资料、应用和表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结合。这里除了普通专题库的内容外,可以加进大量“版本库”中的原始资料,有些可保留版本库的简单形式,有些则需要配以电子文本,而且还要提供电子文本与原书数码图像页页对应的功能,以便研究者方便地核对原书。?
关于“普及库”?
“普及库”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讲,主要为各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等)一般读者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提供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的各类最基本的汉文古籍读本。这方面也已有许多成熟的作
根据以上想法,我初步设想能否规划出以下几个层次的古文献资料库:?
一是“版本库”,二是“专题库”,三是“普及库”。前两个库主要供专业研究者使用,后一个库用来向大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用。以下分别具体说明一下。?
关于“版本库”?
“版本库”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是为了保存和流通现存的汉文古籍。?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辛亥革命前刊印者)约有十余万种。其中一些珍贵善本,都是历经沧桑才得以保存至今的。目前国内图书馆,不仅对善本书严格限制借阅,而且大部分图书馆把一般的古籍线装书也列入了只能在馆内阅览,而不得借出的范围。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古籍保护的重视,但同时也就给阅读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古籍图书终究是要被人们使用才有价值,使用者越多,说明它的价值越高。古籍图书保存得再好,如果不让人使用,或者使用限制极多,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纸质古籍的保存有许多条件的要求,而随意流通对纸质古籍的损坏又极其严重,所以图书馆采取的措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扫描把这些古籍转换成数码图像,把纸质古籍变成电子图像版本,这样古籍流通借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也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地把留存至今的全部古籍文献保存下来,不至再为将来某些重要纸质古籍不幸毁坏不存而感到遗憾。?
十余万种古籍都要做成电子图像版,工程确实浩大,需要很好规划,分步骤来做。我想首先应当建立一个“珍稀孤本善本库”。这是目前最迫切、最重要的。?
据我所知,现在有些图书馆各自已经开始在做本馆所藏珍稀孤本善本的电子化处理的工作,这是很好的基础。而现在是否可以整体地规划一下呢?譬如,是否可以以前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5部(经、史、子、集、丛)古籍善本书目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珍稀孤本善本库”?这5部古籍善本书目,都是现存于全国各图书馆的,只要我们订出一个统一的规格和要求,然后由各图书馆分头去做,这样可以比较快地建立起“珍稀孤本善本库”的基本部分。而这一库的建立,立刻可以把原来只是某图书馆独藏的珍本、孤本、善本,变成全国各图书馆都可流通借阅的珍本、孤本、善本了。当然,上述5部古籍善本书目,远非完善,并未将现存所有珍本、孤本、善本搜罗殆尽,比如许多收藏在私人手中的珍本、孤本、善本就没有能包括在内。以后可以不断地补充完善。?
其次,建立一个“域外现存汉文古籍库”。这也是非常需要和迫切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落域外的汉文古籍也不少于数万种,除去与国内现有重复者,其中也不乏国内久已佚失的珍本、孤本、善本。这一部分珍贵的古籍要原本返回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过制作电子图像版本则还是可行的。?
再次,建立一个“普通古籍库”。尽可能地将现在尚留存于世的古籍制作成数据图像,把它们保存下来。?
这部分古籍中,一部分也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一部分则属于一般性的古籍保存。这个库的数量大概是最大的,因此必须按古籍的史料价值,使用需求的频率,分批选目,分期制作入库。其中重复的书和版本极差的书,可不必收入此库。?
以上“版本库”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但技术上的要求则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都只需要扫描图像清晰,再编写一个仿真翻页,如平时看线装书一样感觉的浏览程序即可。?
总起来讲,“版本库”的建成和流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还有一个不断增补和完善的过程,或许也可以说永远没有一个完成的日子。但是,相对的阶段性完成还是可以有的。我想,即便仅完成了上面讲到的5部古籍善本书目中所收录的“珍稀孤本善本库”,并把它在全国图书馆中真正流通使用起来,那它将为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而且对促进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以及更好地保护原纸质古籍珍稀孤本善本,也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专题库”?
“专题库”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是为专业研究提供各种汉文古籍原始资料。?
“专题库”顾名思义就是要按各种专题来制作,如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制作各种专题库,也可以按照现行学科分类。如语言、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等制作各种专题库。当然,每一大类下还可以依次分出二级、三级……或某一级种各种并列的专题库来。如哲学下又可按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学派来建专题库;也可按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等断代来建专题库;也可按人物,如朱熹、王夫之等来建专题库;也可按著作,如《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来建专题库。同样,宗教类下又可分为佛教、道教两家来建库。再如佛教,既可做各种版本大藏经,如《大正藏》的专题库;也可做某部经典,如《金刚经》的专题库;以及某一学派、某一宗派,及至某一高僧的专题库等等。?
在各类各级专题库中,其实按照使用对象及其功能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普通专题库,一类是研究专题库。?
所谓普通专题库,是指了解本学科或本专题所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资料库。相当于本学科本专题的一个必读书目。所谓研究专题库,是指深入研究本学科本专题所需要的尽可能完备的资料库。?
专题库的制作要求,将根据使用对象、使用要求和古籍本身价值等,作多种不同内容、形式上的组织和表达。一般讲,普通专题库所选内容要精当,全部文献都应做成电子文本,外观要简洁朴实,有阅读纸质书的感觉;在应用上,则至少要有能方便地做各种检索的功能。现在有许多电子书浏览器还有诸如做书签、标重点、写感想,乃至编讲稿等等的功能。其实,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些功能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则从不使用。所以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具体的应用程序的设计,可以多样化、个性化。研究专题库的要求和设计,则应是内容尽可能完备,使研究这一专题的人在这个库中找到他所需要的原典资料、应用和表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结合。这里除了普通专题库的内容外,可以加进大量“版本库”中的原始资料,有些可保留版本库的简单形式,有些则需要配以电子文本,而且还要提供电子文本与原书数码图像页页对应的功能,以便研究者方便地核对原书。?
关于“普及库”?
“普及库”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讲,主要为各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等)一般读者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提供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的各类最基本的汉文古籍读本。这方面也已有许多成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