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祆教研究(1923-2000)(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避难地──九、十世纪的敦煌》(The Last Refuge of the Sogdian Religion: Dunhuang in the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10 (Studies in Honor of Vladimir A. Livshits), 1996, 175-186),结合文献和绘画,说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祆教仍在流行。
  张广达《祆教对唐代中国之影响三例》中的又一例证, 是据粟特本土出土的骨瓮, 来说明唐代太原所遗留的祆教徒葬俗。林悟殊《火祆教的葬俗及其在古代中亚的遗痕》(《西北民族研究》1990-1; 《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 1995), 则是用敦煌发现的《佛说十王经图》上所绘的尸葬方式, 来论证同一问题。蔡鸿生《唐代九姓胡礼俗丛考》(《文史》35, 1992), 也谈到粟特人的祆教葬俗。西域地区骨瓮的遗存,见林梅村《从考古发现看火祆教在中国的初传》(《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
  “萨宝”的性质是近年来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姜伯勤《萨宝府制度论略》(《华学》3,1998)、罗丰《萨宝:一个唐朝唯一外来官职的再考察》(《唐研究》4,1998)两篇同时发表的文章,观点并不相同,前者认为萨宝是伊兰系胡人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领,属下有祆正等主管祆教事务的官员。后者则认为萨宝所管包括所有宗教,特别是佛教,以及其他商业贸易事务等。最近A.Forte, "The Sabao 萨宝 Question"(The Silk Roads Nar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97, Record No.4, 1999, pp.80-106; A.Forte, "Iranians in China -Buddhism, Zoroastrianism, and Bureaus of Commerce-", Cahiers d'Extreme-Asie, 11, 1999-2000)、芮传明《“萨宝”的再认识》(《史林》2000-3),都与罗丰的看法相近。但是,这一问题还有待从语言学、历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笔者倾向于姜伯勤的看法。
  祆教的“祆”, 古籍中常常与“祆”相混, 即使是今天的学者也难以避免。林梅村《从陈硕真起义看火祆教对唐代民间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3-2), 认为记载此次起义的《崔玄籍墓志》中的“祆”为“祆”字。王永平《论唐代民间道教对陈硕真起义的影响----兼与林梅村同志商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1), 据图版订正此字原为“祆”字无疑, 而林文引此志时所删的“破张鲁于汉中, 殄卢循于海曲”两句, 恰好证明陈硕真起义的道教色彩。他还对祆教在唐代流行状况做了估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