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汉族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又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中国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小组,在200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所宣布:中国大陆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95 亿,其中汉族人口占到11.59亿。另外,据20世纪80年代的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还有约有2700多万,分布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华人,他们中占绝大多数也是汉族。无论是生活在中国大陆,还是分布在海外各地的汉族,他们都豪迈地自诩为华夏后裔,或者众口一词地称自己是炎(帝)黄(帝)子孙。

炎帝神农氏是汉族人民公认的传说时代部族首领,也是汉族先民世代敬奉的一位至高始祖。自古以来,汉族人民世代崇敬炎帝和另一位始祖黄帝,他们不仅自诩是炎黄子孙,而且还把古代华夏文明起源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

本文依据汉文文献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一些记载,揭示并说明炎帝是一位带领汉族先民,沿着江河拓展农耕的部族首领。而今天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炎帝文化的遗址,则是从特定的角度呈现出,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农耕文化起源上的多元性,及其地域性特点的雏形。至于有的文献记载又称:炎帝和黄帝同为“少典氏”所生,可以视作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的、不断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与以黄帝为首领的、汉族先民中游牧或半游牧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         炎帝传说的记载及其反映的汉族先民历史

汉文古代文献所记的炎帝传说,最早可能出现在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的《左传》。据昭公十七年记载所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这段记载,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汉族先民对自己的多元起源,以及民族形成之初业已存在着的,以黄帝为首、以炎帝为首和以太昊为首的,三个主要部族的一种形象化和神话式的表述。同样,这段记载也清晰而朴素地陈述了:以黄帝为首、以炎帝为首和以太昊为首的三大部族,乃是融合成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还可以窥视到,在这三大部族中“以火纪”的炎帝及其部族,应该是开拓和发展农耕生产的农耕者。他们先是借助火的力量,驱逐猛兽、烧掉荒草荆棘,逐步开辟农田。而“以云纪”的黄帝及其部族,则是与蓝天白云相伴,牧畜于草原荒郊,淳化鸟兽的游牧或半游牧者。至于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的 “龙”,本来就是汉族先民在沼泽、树林中,与飞禽、走兽接触过程中,凭想象创造出来的图腾形象,所以“以龙纪”的太昊和他的部族,应是传说时代兴起并出没于沼泽树林中,与禽兽交往、为伴的,驰骋于中原华夏的英武的狩猎者。

另一部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则是这样记述炎帝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从此之后,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与以黄帝为为首的汉族先民之间,便有了一种亲如同胞兄弟般的密切关系。古代华夏的“炎黄”并尊的始祖观念,也就因之开始逐步确立起来了。

需要提出的是,古代华夏视炎帝和黄帝如同胞兄弟的观念,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业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的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和巨大的影响。所以,古代华夏对居“轩辕之丘”的黄帝率其部族,先是在荒野草原上“迁徙往来无常处”,进而“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1]的描述,所反映的正是在传说时代,由“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经济文化,经过半农半牧,逐步进入定居农耕,从而对古代华夏农耕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以黄帝为首的汉族先民的早期历史写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而从汉文古代文献记述和有些学者的研究来看,汉族先民的早期的农业文化,主要源自于原始时代的采集经济,并且是与狩猎业以及由狩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互相补充的关系。

有的学者还认为,被记载称为之为炎帝和黄帝之“父”的“少典”,其实所反映的正是初具“典籍”、步入文明时代的汉族先民首领。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由少典和有蟜氏所“生”的黄帝、炎帝,实质上已经是两位率领汉族先民,创造和发展农耕文明的父系始祖。汉族先民在自己这两位父系始祖的率领下,努力开创和发展了传说时代中原华夏的农耕文化,进而迅速地让古代华夏步入农业文明的历史门槛。

从而我们可以认为炎帝是沿着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的首领和始祖。

不过,汉族先民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应并非是通常观念所理解的一个人。按《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所指出: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这就是说,炎帝应是率领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创造发展农耕文化的,历时五百多年、前后八代首领的指称。

《史记·补三皇本记》也提出,炎帝“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之子曰柱,亦曰厉山氏,〈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是也。”反映炎帝向南迁移拓展的一个侧面。同时,又指出了八代炎帝之间的承袭:“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2]

关于八代炎帝间的承袭,《帝王世纪》则云:“炎帝……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合五百三十年。”不管有关传说和记载上存在怎样的差异,他们所反映的却都是,炎帝不仅是传说时代率领汉族先民,拓展农耕文化的一位首领和始祖;还应该是汉族先民经过的、为时五百多年的一个社会历史时期。

二、炎帝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者首领

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传说时代是个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既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也经过了由结网捕鱼、采集狞猎到农耕生产的经济发展。古代文献所载的,汉族先民传说时代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 “盘古开天地”和“女媧抟黄土造人”、“补天”等传说。如果对这些传说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阐述,它反映的正是完整的汉族先民的创世纪历史。

经历了创世纪历史后,汉族先民又经历了“燧人氏”发明用火,进入了“伏牺氏教民佃渔”、“养牺牲以庖厨”和“制嫁娶”、“造书契”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变革时期。大约在炎帝神农氏时,汉族先民终于以自己创造的农耕文化,步入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殿堂。

《史记·补三皇本纪》对汉族先民从采集、渔猎和佃农生产,进入农耕经济的历史,是这样记述的:“女媧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为少典妃,感受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这样,由母亲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从采集、渔猎和佃农生产,进入农耕经济的变化就清晰可见了。所以,炎帝既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者的首领,也是汉族先民传说时代开创农耕文化的父系始祖。

1、  炎帝神农氏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

传说中的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这反映了炎帝的是以牛为图腾、兴起于姜水流域的汉族先民首领。人身牛首正是他们已经从事牛耕农业的写照。古代文献说的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崩葬长沙”,则应是从事农耕的汉族先民,在炎帝率领下沿着江河流域向东、往南发展,不断开拓农耕文化范围的写照。

姜水,按《水经注·渭水》条所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为姜水。”所以学界大多主张在今岐山之东,是渭水的支流之一。近几年,陕西宝鸡的学者借助当地考古发掘、民间传说和地方民俗,结合对文献记载的研究,提出姜水应是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