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陕西宝鸡的渭水流域。〔3〕 不管怎样,古代姜水即今陕西一带的黄河游流域,应该是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领汉族先民,创造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最早发迹地。

《管子·轻重篇》记载说:“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它所反映的正是,炎帝神农氏率领汉族先民,在适宜耕作的地区种植五谷的情景。而《逸周书·尝麦篇》又说,神农“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这无疑是对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为了发展农耕文化所需,创造发明各种农具的表述。

《周易·系辞下》还有这样的载录,说炎帝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说明了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随着农耕生产的稳定发展,以及农耕者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专门设立市场方便人们进行物品交流。市场的产生及其逐步发展,又推动了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开拓和传播。

炎帝还“作弦琴”,发明“神农琴”。这更反映了炎帝神农氏时的汉族先民,农耕文化获得了稳步发展。人们可在农耕之余,创造音乐,以匡正天下。而炎帝神农氏“作蜡祭”的传说,表明当时汉族先民在定居的农耕生产过程中,确立和制定了依照农业物生长规律,农业生产季节,以及有利于农耕者庆贺收获和祭祀神鬼的年节。

炎帝神农氏还“制针灸,作巫方”,“尝百草,始有医药”。这些世代广为流传的传说,表明炎帝神农氏时代的汉族先民,已经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懂得并掌握了相一定的医药和治疗技术,保障着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以推动农耕文化的发展传播。

炎帝神农氏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推动了古代华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被炎黄子孙推上显赫的始祖之位。

    2、炎帝神农氏的拓展了华夏农耕文化

随着炎帝神农氏时代的汉族先民的农耕文化不断发展,特别是农耕者对扩大农田的需要,就自然会引起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为寻求新的农耕地区而不断向外拓展。这种拓展可以从古代华夏许多地方,都出现炎帝神农氏的活动遗迹来得到印证。因为这各地的炎帝活动遗迹,正好从特定的历史角度反映了,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率领农耕者,拓展农耕文化的某种痕迹。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大致看出炎帝率领汉族先民,沿着江河水域拓展农耕文化的足迹。其中主要的一支就是,从姜水流域沿江河流域向东迁移,他们顺沿着渭水、黄河等大河,“初都陈,后居曲阜”。陈,一般认为大约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县之间,故而现在的淮阳还留存有神农井遗址。曲阜,则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境内,这就反映炎帝神农氏之时,汉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已经发展了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

另有一支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则是从姜水流域出发,沿着汉水进入长江流域,向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拓展农耕文化。古代文献还记载了炎帝“崩葬长沙”的传说。长沙,在当时已远至长江以南,秦汉时期所置的长沙郡,辖境包括今湖南和广东、广西北部。这就反映和说明了,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已经沿着沟通长江和黄河的水系,拓耕到了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区。

 



三、         炎帝和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多元起源

汉族先民一直是以创造独步于时的农耕文化而闻名于世。然而,汉族先民又将自己最早的农耕首领炎帝,与黄帝一起并列为自己的始祖。这就无可置疑地折射出,传说时代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的汉族先民,与从游牧或半游牧转入农耕定居的汉族先民,已经成为汉族先民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了。他们互相补充、彼此依辅,经过碰撞、交融,在完成和实现汉族先民农耕化的同时,也融合成了以炎帝和黄帝为首的,传说时代的原始民族。炎帝神农氏作为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者首领,是在汉族先民原始民族的形成,以及农耕文化的多元起源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如上所述,炎帝实际上代表的是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时期。炎帝所代表的历史发展时期,既可看作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阶段,又可看作是汉族先民原始社会的重要转折阶段。在炎帝所经历的神农—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厘—帝哀—帝榆罔,约八代、五百三十年之后,被黄帝轩辕氏兴而代之。

炎帝时期的大约五百多年间,汉族先民不断拓展农耕文化,他们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古代华夏传说中,便主要反映为,烈山、共工、四岳、台骀,这四支炎帝后裔的迁移和分布。〔4〕沿着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炎帝后裔,在中原适宜农耕的地区垦殖生息,凭借着稳定发展的农耕文化,在与原来生活于此的游牧、半游牧,或从事其他生产的居民互相交融过程中,完成古代中原华夏的农耕化。同时,也呈现出了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多元起源。

1、炎帝神农氏与古代羌人的关系

炎帝和古代羌人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这就兴许意味着,炎帝可能出自古代羌人。因为在古代华夏文献中,姜和羌曾是同为一字,《说文》“姜”释有,“神农处姜水,因以为姓,以女,羊声”。“羌”释有,“西戎,羊种也,从羊儿”。

另外,不仅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羌者,姜也。”傅斯年也曾主张:“地望从人为羌,女子从女为姜。”然而,学者们还多注意到,姜姓出自羌人,而非羌人就都是姜姓。所以,出自古代羌人的姜姓炎帝,很可能就是古代羌人中,较早进入农耕生产、并且尚处于女系社会的一支先民。[5]

应该指出,古代羌人并非今天中国的少数民族羌族。今天的羌族是由古代羌人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羌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古代民族,中国的许多民族都与他们有着渊源关系。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曾认为姜姓炎帝,出自古代羌人中较早进入农耕者,并且成为汉族先民中最早的农耕者。

所以,《淮南子·修务训·尝水草》才说,炎帝“乃始教民播五谷”。《商君书·画策》也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这样也就清楚地说明了,炎帝神农氏与古代羌人之间,是有着民族文化承袭和密切的渊源关系的。

2、炎帝和黄帝为首的两大部族交融成炎黄部族集团

     炎帝与黄帝为首领的两支汉族先民的交融,反映了传说时代汉族先民中农耕者和游牧、半游者的融合。据《帝王世纪》等文献所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轩辕”。说明以熊为图腾的黄帝,应是出生于荒野草原的游牧者。他率领族人驾轩辕车随水草迁徙,进入中原后,“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列子·黄帝》也记述道:“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鵰、鵰、鹰、鳶为旗帜。”同样折射出黄帝是挟游牧者强劲之勇,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对已在中原开垦农耕的炎帝,实行进攻性交融并且得志的。

   《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其实它也折射出,在世代重农的汉族先民心目里,农耕经济在社会发展中是处于第一位的。但是,游牧业对农业的注入和互相补充,极大的激活并推进了农耕经济。

    炎帝和黄帝争斗的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华夏对传说时代游牧、半游者注入农耕者的承认,而且还确认了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中的农耕者,与以黄帝为首的游牧、半游者之间融合后,所形成的炎黄部族才构成了汉族多源起源的主干,从而共同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两位至高无上的始祖。

3、炎黄部族集团和以蚩尤为首的狩猎者交融成汉族先民主体

蚩尤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中又一位声名显赫的始祖。《尚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可见,蚩尤是与炎帝和黄帝抗争失败的英雄。所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