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族群”与“民族”概念和翻译的讨论(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高是有益的,对更清楚理解和准确使用也是有帮助的。
[1] 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民族,2000,(1)
[2] 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J].世界民族,1998,(2)
[3] 陈 烨:族群、民族与中国的民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
[4]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 石奕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J].世界民族,1999,(4)
[6]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7] 范 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和“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 马 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 翟胜德:“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2)
[10] 郝 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 张海洋:浅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 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民族,2000,(1)
[2] 阮西湖:关于术语“族群”[J].世界民族,1998,(2)
[3] 陈 烨:族群、民族与中国的民族[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
[4] 阮西湖:民族,还是“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 石奕龙:Ethnic Group不能作为“民族”的英文对译[J].世界民族,1999,(4)
[6]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7] 范 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和“民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 马 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 翟胜德:“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2)
[10] 郝 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 张海洋:浅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