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注:〔1〕JohnUrry,”TheEndofOrganizedCapitalism”,inS.HallandM.Jacques,NewTimes:theChangingFaceofPoliticsinthe1990s(London:LawrenceandWishart,1989),P.97.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建构》(中译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3〕莱斯利•斯克莱尔:《全球体制的社会学》,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7页。
〔4〕〔9〕艾恺:《文化守成主义论》,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第28-42页、第3页。
〔5〕〔13〕王岳川:《当代文化研究中的激进与保守之维》,载《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4页。
〔6〕贝特兰•巴蒂:《全球化与开放社会》,见《后天》1996年4-5月号,第9页。
〔7〕阿里夫•德里克:“全球性的形成与激进政见”载王宁等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8〕希利斯•米勒:“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见《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1期,第15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3-276页。
〔11〕菲利普•英格哈德:《政治经济学批判原理》,1993年巴黎版,第543页。
〔12〕B.R.巴伯:《国际互联网络和面纱,同样的战斗》,载《生活》14期(1996年11月),第58页。有关论述还可参见巴伯著作:《反对麦克世界的穆斯林护教战争》1996年巴黎版。
〔14〕吉姆•鲍吉拉德:《世界性和宇宙性》,见《解放报》1996年3月18日第7版。
〔15〕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中译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46页。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
下一篇:达利——作为反艺术的反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