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的入與出:錢賓四先生與理學(上)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提  要

無錫錢賓四先生一生篤行理學家言,而又能針對大時代的學術議題,客觀地研究理學。錢先生一方面強調研習理學必須本於學者自身的實踐,一方面也重視對於理學的歷史背景與特質之客觀分析。他認為做學問要先能入而後能出,不融入無法真正瞭解,不跳出則無法知道它的特質乃至限制,然而學者首先要能深入,卻不宜急切求出。理學之於錢先生,從作為人生的教訓與昭示人生的理想境界始,亦以回歸做人與為學合一的學問終。理學的道理,是錢先生的真生命而不僅是研究的對象;理學家的詩文,則是他日常相伴,造次不離的精神資糧。然而因為時代的不同,錢先生一生的學術工作,畢竟與理學家頗為相異。面對中西文化的交會與衝突,錢先生一生致力於發明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真相與意義,以為民族文化保留其可大可久的生命。宋人闢佛而爭道統,錢先生則轉而以整個歷史文化的傳承為道統。宋人一心要完成代表最高道理的宇宙與心性論的體系,錢先生則用學術思想史的眼光重新說明理學的各個層面,並進而分析其得失。這都是錢先生不囿於理學傳統的地方。

錢先生認為中國學術從明末之後,本來便應走向一個新的道路。由理學而史學,是從陽明學到浙東史學的發展。上接此傳統,下承時代的挑戰,錢先生之學所重在於認識歷史文化的傳統,而非抽象的宇宙人生之根本義理。然而他並非不講義理,只是承續浙東之學的「不離事而言理」,刻就具體的歷史文化中發掘事理與意義,因此對學者有極深的感發。錢先生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及其民族與文化精神說,均與此有密切的關係。錢先生的學問,從為人之學始,深入中國學術的千門萬戶,且旁治佛學與西學,其內容早非理學所限。然而錢先生之學終究歸本於為人之學,自孔子以至於宋明儒,源遠流長,薪火相傳。

關鍵詞:錢穆 理學 實踐 做人之學 史學 道統 現代學術

一、從入之端

二、一生之浸潤涵泳

三、回應大時代的學術課題

四、結論

理學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自古以來的理學大師都強調,學者必須秉持「切問近思」的態度,透過自家生活的真切體驗來了解理學。若僅憑藉客觀解析與語言文字的論說,則永遠無法深入理學的堂奧。理學在中國現代學術及思想史中,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然而現代學者往往偏從西方或所謂現代學術的立場來研究理學,卻不甚重視踐履的工夫。這種研究固然也有助於我們客觀地瞭解理學的一些特質與問題,然而其學說若缺乏真實體驗的基礎,不僅難以深入理學的精髓,且容易發生根本性的錯誤。無錫錢賓四先生一生篤行理學家言,而又能針對大時代的學術議題,客觀地研究理學。錢先生一方面強調研習理學必須本於學者自身的實踐,一方面也重視對於理學的歷史背景與特質之客觀分析。他認為作學問要先能入而後能出,不融入無法真正瞭解,不跳出則無法知道它的特質乃至限制,而且學者首先要能深入,卻不宜急切求出。[1]這種學術態度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獨樹一格,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錢先生一生的學行與理學有極深切的關係。他早年便深好理學家言,生平為人行事則深受理學家的影響。他有關理學的著述甚為豐富,而可以代表其晚年定論的大著作則為《朱子新學案》。其一生學思所受理學多方面的影響及其有關理學的研究之成就為何,所牽涉均極深廣,非本文所能處理。然而錢先生之於理學從何處入與何處出──即其以何種方式接受理學的影響,又從何種角度對理學加以研究反思,當為瞭解錢先生與理學之關係的關鍵。本文謹著眼於此,並本此對理學與錢先生學術的根本異同加以探討。

一、從入之端

(一)作為人生教訓

錢先生早年讀書從人生教訓入門。他在十五歲那年,在音樂課中偶然讀到了《曾文正公家訓》一書,「不禁發生了甚大的興趣」,當下悄悄離開教室,一直讀到深夜,第二天一早還跑去書店買這本書。[2]他在四十六年之後回憶此事時說:

或許是我個人的性之所近吧!我從小識字讀書,便愛看關於人生教訓那一類話。[3]

《曾文正公家訓》與《家書》中,多為孔孟程朱的道理。曾文正論修養以「主敬」為主,更從宋人「居敬」的說法來。錢先生少年時對此書發生如此大的興趣,已可見出他對義理之學的特殊愛好。錢先生對於他自己早年所讀之書,又特別指出:

凡屬那些有關人生教訓的話,我總感到親切有味,時時盤旋在心中。我二十四五歲以前讀書,大半從此為入門。以後讀書漸多,但總不忘那些事。[4]

讀書從「人生教訓」入門,這決定了錢先生學問的一大基本特色。錢先生一生論學首重做人,與此有極大的關係。

錢先生於年輕時又特好古文,發憤讀唐宋八大家全集,自韓、柳、歐陽以至於王安石,並由王安石論議之文,轉而治理學家言:

讀《臨川集》論議諸卷,大好之,而凡余所喜,姚、曾選錄皆弗及。遂悟姚、曾古文義法,並非學術止境。韓文公所謂「因文見道」者,其道別有在。於是轉治晦翁、陽明。因其文,漸入其說,遂看《傳習錄》、《近思錄》及黃、全兩《學案》。又因是上溯,治《五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治先秦諸子,遂又下迨清儒之考訂訓詁。宋明之語錄,清代之考據,為姚、曾古文者率加鄙薄;余初亦鄙薄之,久乃深好之。所讀書益多,遂知治史學。[5]

由此可見,錢先生治理學實在治經學、先秦諸子、考據學與史學之前。古文家講究文以載道,錢先生因古文學而喜好以明道為任的理學,本屬自然。而由錢先生之自述,可見他的學術個性,本來頗近於義理之學,並由此而深入學問的天地。錢先生對此曾說:

顧余自念,數十年孤陋窮餓,於古今學術略有所窺,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雖居鄉僻,未嘗敢一日廢學。雖經亂離困阨,未嘗敢一日頹其志。雖或名利當前,未嘗敢動其心。雖或毀譽橫生,未嘗敢餒其氣。雖學不足以自成立,未嘗或忘先儒之?矱,時切其嚮慕。雖垂老無以自靖獻,未嘗不於國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責。雖數十年光陰浪擲,已如白駒之過隙,而幼年童真,猶往來於我心,知天良之未泯。自問薄有一得,莫匪宋明儒之所賜。[6]

可見錢先生的學術不僅由義理之學入門,並於此「得力最深」,終生奉行理學家有關人生的教訓,而成其充實而有光輝的人格與學問。錢先生之於理學,從一開始便特重實踐與體驗,亦由此可知。

(二)追求文學與義理合一的美善境界

錢先生早年所好既在古文,他治理學便不能不受文章之學的影響:

余之自幼為學,最好唐宋古文,上自韓歐,下迄姚曾,寢饋夢寐,盡在是。其次則治乾嘉考據訓詁,藉是以輔攻讀古書之用。所謂辭章、考據、訓詁,余之能盡力者止是矣。至於義理之深潛,經濟之宏艱,自慚愚陋,亦知重視,而未敢妄以自任也。[7]

理學家致力於昌明義理,對於辭章之學,大多鄙薄不為。錢先生此處所謂能盡力者止於「辭章、考據、訓詁」而不敢自任以「義理之深潛」,其學術態度已與多數理學家有所不同。錢先生又曾追記他的小學國文老師所教文章中選有陽明〈拔本塞源〉論與朱子〈大學章句序〉,此事有助於使他:「此後由治文學轉入理學,極少存文學與理學之門戶分別。」[8]錢先生一生為學不僅沒有文學與理學之門戶,也不存程朱與陸王的壁壘。[9]然而理學家之所以有門戶,實緣於其辨明至道的熱誠。錢先生則合理學於文學,使得理學之於他從開始便主要是一種學習做人,不斷提高人生情境與意境的學問。因此對於錢先生而言,各家所長可以兼採,不必歸於一是:

理學者,所以學為人。為人之道,端在平常日用之間。而平常日用,則必以胸懷灑落、情意恬淡為能事。惟其能此,始可體道悟真,日臻精微。而要其極,亦必以日常人生之灑落恬淡為歸宿。[10]

錢先生認定理學的宗旨在於「陶鑄性情,扢揚風雅」,並特別提倡透過理學家的詩文去瞭解其內心。[11]「吃緊為人」本來是理學的核心要旨,錢先生此說自然深得理學的精神。然而不直接從事於最高義理的辨明以及本體、宇宙、人性論的體系與根源之講求,亦使錢先生的學術,自始便與傳統理學家有所不同。對於錢先生而言,為學首重在於學為人,先賢之典型具在且各有所長,後人實不必多事理論的辯論,而應於生活中實踐體驗以求自得之。同時代與稍後學者,如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牟宗三等,因受西方科哲學與佛教唯識學之影響,偏從理性與思想語言以辨明「至道之所由出」,其學術路徑與錢先生頗為相異。[12]

二、一生之浸潤涵泳

(一)真生命的泉源

錢先生的理學,從開始便與生活結合,致力於實踐古人有關人生的教訓,以不斷提高生命境界。這個態度,既影響了他一生的立身行事,也影響了他對於中國學術與文化傳統的整體詮釋:

我常想,中國學問與西洋學問最大的不同,在於學者的本身,比他在學術上的表現更為重要。……回想我這一生的為人、生活,受到好些古人的影響。我雖然極少寫詩,但愛讀詩,最佩服二位詩人:陶淵明和陸游。……我所受到的影響,可以在我做人及生活中表現出來。由這二個例子(案:陶淵明和陸游對錢先生的影響),我可以更進一步回答你們的問題:中國學問,就是學做人。[13]

中國學問以學做人為核心,錢先生的學問也以學做人為核心。一方面極重視義理與文學合一的人生境界,一方面則以完成此種理想人格為第一義:

知識只是生命使用的工具,權力也是生命使用的工具。為了要求生命滿足,才使用知識和權力。生命所使用的,都只是外物,不是生命之本身。生命不能拿知識權力來衡量,只有人的行為和品格,道德精神,才是真生命。[14]

此種人格既是文學的,更是為所當為的,所以錢先生終究以「道德精神」代表人的真生命。

這種追求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誠如錢先生所經常強調,乃是「足乎己無待於外」,不需要任何外在條件,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完全為自己所掌握,所以它才是人的真生命。[15]錢先生之於此真生命可以說是「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五十年代初,錢先生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情況極其困難。當年還是學生的余英時先生記道:

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熱,他又犯了嚴重的胃潰瘍,一個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間空教室的地上養病。我去看他,心裡真感到為他難受。我問他:有什麼事要我幫你做嗎?他說:他想讀王陽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務印書館給他買了一部來。我回來的時候,他仍然是一個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亞書院全是空的。[16]

大陸淪陷,錢先生的家人全都不及逃出,錢先生孤身在港,面對國破家亡、天崩地裂、個人一切難料的情形,他最想讀的就是王陽明的文集。其真生命之所在,由此可知。理學諸先生所創造的光輝人格,既為錢先生真生命與情感之所繫,每當國家遭遇巨變,現實世界一切難憑時,這種超越性的文化生命,便自然顯露:

余撰《朱子新學案》,又曾隨手選鈔朱子詩愛誦者為一編。及日本承認大陸共黨政權,繼以國民政府退出聯合國,消息頻傳,心情不安,不能寧靜讀書,乃日誦邵康節、陳白沙詩聊作消遣。繼朱子詩續選兩集,又增王陽明、高景逸、陸桴亭三家,編成《理學六家詩鈔》一書。余在宋、元、明、清四代理學家中,愛誦之詩尚不少,惟以此六家為主。竊謂理學家主要喫緊人生,而吟詩乃人生中一要項。余愛吟詩,但不能詩。吟他人詩,如出自己肺腑,此亦人生一大樂也。儻余有暇,能增寫一部「理學詩鈔」,寧不快懷。竟此罷手,亦一憾也。又有朱子文鈔,因擬加註語,迄未付印。[17]

文學與理學在錢先生的心中融合為一,而其本源則是一個個理想的人格,與他們所共同創造的人生境界。現實世界的一切種種,終究難料也難憑,唯有此境界超越古今,既是永恆的文化生命,也是錢先生的真生命。

(二)優遊饜飫而自得之

理學家論學與論修養,主張於日用常行中時時下工夫,體之於心而驗之於事,長期涵泳而使本心本性自然發露,是即所謂優遊饜飫而自得之。[18]錢先生之於理學,以提昇人生境界與完成理想人格為學習目標。他早年研讀理學又特別得力於王陽明,認為:「陽明講學,偏重實行,事上磨練,是其著精神處。」[19]這話既點出陽明學的精神,也指出他自己學習理學的主要方向。錢先生處事明快妥貼又能堅持原則,對人情義兼重,且能使人自尋向上。他的人無論在何處,都呈現出深湛的修養工夫:

錢先生是一個很懂得生活的人,當他任新亞書院院長時,新亞正在艱苦中發展,錢先生除了每天應付紛煩的行政事務外,還要從事著述和教學,可是我從來不覺得錢先生是個忙人,在處理煩劇的工作中,錢先生總是不徐不疾,從容有度,顯出一種敬業與樂業的精神。工作對他而言是一種生活,他永不感到厭煩,更不會視為一種無可奈何的責任。[20]

永遠從容有度、敬業樂業,這是極難得的修養工夫。不僅如此,錢先生給人的感覺,誠如余英時先生所言,還總是「那麼自然,那麼率真,那麼充滿感情,但也依然帶著那股令人起敬的尊嚴。」[21]因此與錢先生相處越久,便越會感到真與善,情與理、以及人性的光明與莊嚴,都自然體現在他的人格中。

錢先生的著述,依照杜正勝先生的估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豐富的一位,[22]錢先生在教學與學術行政上的工作又一直極為繁重,可是他的生活,卻頗為優遊自得。常相隨於錢先生身邊的錢夫人感到他雖然工作極認真,生活卻「充滿了情趣」:

他的生活卻並不枯燥,充滿了情趣。只這些情趣,也需在長時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去體會。最使我受影響的,是他永遠保持著樂觀心情,使家庭中朝氣充沛。他喜歡接近大自然,我們在香港時,先後兩個家都可以望月,可以觀海,得了空閒,他喜歡自香港山頂看海上落日,看夜景,或是到九龍鄉村漫遊。他對於一年四季陰晴冷暖的變化,都覺得意味無窮。[23]

這種朝氣充沛與四時佳興常在的心境,正是程子所謂「鳶飛魚躍,海闊天空,活潑潑地」氣象。

錢先生生活有節,既熱情奔赴人生的理想,又重視生活的調適與品味:

他的每日工作總是適可而止,從不過勞,但也沒有一日間斷。身體好時,工作時間較長,身體差時,工作縮短。除了臥病在床,從無一日不讀書或寫作,就在養病時也愛吟詩。出外旅行,更是他吟詩作詩自遣的最好時機,但隨作隨棄,很少留底。[24]

他不僅好吟詩,更好讀古人詩集。而他所讀的詩則多本於性情之所好與所宜,兼具怡情與養性的作用:

穆不常作詩,但好讀古人詩集。以為「吟前人詩,如出己肺腑,此亦人生一大樂趣」。其於前代詩家,特重淵明,自謂「性偏剛進,陶詩閒適,高明柔克,實於自己偏處求補」。而此詩鈔,亦皆取心境恬淡胸懷洒落之作,示學者以「進窺理學一新門徑」。[25]

錢先生又喜好遊歷、音樂、棋藝與大自然,生活多采多姿,而人生一以理想為依歸:

終其一生雖一介書生,但治學之暇,喜遊歷,醉心大自然山水幽寧中,得人生至趣;又於棋管遊藝無所不愛;交遊頗廣,論議敏健,先後辦學,一以理想為依歸,兼此諸端,可謂多采多姿,亦可謂學林一異人!。[26]

以一代之大學者,生活卻如此文學、藝術化而又富有最高之理想性,於古人中與朱子實最為接近。

錢先生著述雖極豐富,然而他更看重的是讀書。他認為著述只是讀書有得的副產品,讀書才是本源。錢先生的日常生活以讀書為主體,而其讀書態度,則表現出最高的修養。在這一方面,錢先生深受「朱子讀書法」的啟發,強調「虛心」、「靜心」、「寬心」、「精心」、「反覆不厭」、「白直曉會」、「去己見」、「去成見」、「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不要鑽研立說」、「寧詳勿略、寧下勿高、寧拙勿巧、寧近勿遠」。[27]讀書即修養,修養不夠,無法讀書。錢先生以此方法讀書,並以此方法教人:

賓四師對學生,除了日常解答疑難問題之外,總是反復強調要從從容容地讀書,要有耐心,要細心體味,不能只顧翻書,只為查找需要的材料而讀書。賓四師常諄諄教導根基要扎實,要能讀常見書,而又從常見書中見人之所未見。[28]

讀書態度也就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學術即見心術,心術不正,追求速效,我執我欲,必然影響學術,尤其是人文學術。學者的本分在讀書,是為追求道理與真理而讀書,志向必須遠大,腳步必須踏實,心思尤其必須專注,其過程有如登山:

賓四師也常常談到如何讀書,反復強調讀書時要能一心用在書上,心無旁涉。而觀賞風景時,也要一心用在山水之間,要能乘興之所至。……賓四師還說過讀書如登山,拾級而上,每登臨一山峰,俯視山下,必有不同,殆至頂峰,然後方能領略一個全新的境界,方能"一覽眾山小"。[29]

拾級而上,步步落實,一心在書本裏的風光。一書或一家之學研讀完畢,則有如登臨一山峰;要一路攀至群峰之頂,而後能「一覽眾山小」。如此讀書,心胸開闊遠大,又能虛、靜、踏實,實在是最好的修養工夫。錢先生一生學問之博大精深,平正篤實,正是其心地工夫之展現。

(三)行止坐臥皆敬定

錢先生自年輕時便力行理學與儒、釋、道三家有關修養的人生教訓。長年的工夫,加之以讀書即修養的鍛鍊,使他的人生達到了行止坐臥皆敬定的境界:

他年輕時為求身體健康,對靜坐曾下過很大功夫,以後把靜坐中的「息念」功夫應用到日常生活來,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不僅如此,最得益的是白天在學校應付一件件接踵而來的人與事,只要有幾分鐘空閒,就能使腦子裡「息念」。

賓四常對我說:做學問的人,最重要的須能專心一志,心中不能有一絲雜念。他說:息念是一門很大功夫,靜坐當然是幫助人息念的好辦法,只是靜坐很花時間,又要有個安靜的環境。他自從到香港,時間環境都不許可,無法靜坐,自己只好變通改為靜臥,五分十分鐘全身放鬆,腦中無雜念就是最好休息。他又利用打拳、散步、乘巴士、走路,隨時隨處訓練自己去雜念,所以每一坐下,就可以立刻用功。

這種專心一志的功夫,對他的誦讀寫作幫助很大。他又盡量避免同時把心作兩用。如果他正在寫一本書,而另要寫一篇短文,他也一定要把書中一節寫成一段落,才另寫短文。[30]

錢先生當時在新亞,環境艱困,人事紛拏,然而他「每一坐下,就可以立刻用功」,雜念盡去。凡作學問的人,都明白這種境界有多麼困難。本於涵養與敬定之功,錢先生的寫作亦呈現特殊的風貌:

賓四說他自己寫書或文章,有的常是存在腦中二三十年以上的題材。到他決定動筆,又總有一段心理準備的時期,提起筆來綱目有序。就是平時應人請寫的小文也如此。所以他寫稿,不論一篇文章或是一本書,總是從頭到尾,整整齊齊一筆寫下,從不需別人代抄。[31]

不僅小著作如是,連印成六大冊的《朱子新學案》亦如此。這一方面是「厚積薄發」的工夫,一方面也是心靈極度明澈與天機活潑的表現。學界一般都認為錢先生的學問為不可學,所謂有其志趣者,無其學識,有其學識者,無其才情。[32]然而錢先生之學固然植基於高卓的天賦,其志趣、學識、才情亦與他的修養工夫不可分。醇篤精湛的修養加之以遠過常人的努力與天份,才能完成他的學問。

錢先生的修養工夫不僅見之於讀書與寫作,且見之於生活全體。程兆熊先生對錢先生的走路曾有一節生動的描寫,他說:

我們對錢先生有一個大大的發現:就是不論在如何樣的車水馬龍的香港或九龍的馬路上,錢先生橫過著馬路,總是若無其事地一步一步地走著。有時汽車衝過來的喇叭之聲大作,我們為他急煞,他仍是若無其事地一步一步的走著,汽車衝來,見之未見,喇叭之聲,充耳不聞。……梁先生(漱溟)在和你談話用思想時,那一種想得透頂,想得深湛的情態,也是誠不可及。只不過他走起路來,卻總令人感到不免急促,竟像是遑遑如不可終日,衰世之意,亂離之情,在他的步法裡,更是急急地呈現出來。至於錢先生的走相,則全是太平相,盛世相,和行得通的相。為了這個緣故,我們有時會對他說,他必將走入廊廟,必將得其高位,必將獲其高壽。[33]

錢先生流亡於香港,國破家喪,然而他的走相,竟然「全是太平相,盛世相,和行得通的相」。此所謂睟面盎背,達於四體,他的敬定之功與莊嚴厚重的內心,由此可見。

錢先生的身體自幼不佳,父、祖皆早逝,然而經過長期的修養鍛鍊,他反較一般人更為健康而有精神[34]:

也許是善於攝生的緣故,錢先生的身體一向都非常好,在一九五四年以前,雖常有胃病發作,但此後便痊癒。在嘉林邊道時期的錢先生,聲調鏗鏘,顧盼煒然,連眉毛也是挺秀有光澤的,真使人有精神煥發,元氣淋漓之感。如今錢先生是七十六歲了,還是精神奕奕,光采照人。[35]

此種「精神奕奕,光采照人」的狀態,一直延續到八十多歲,而後因目疾發作,雙目雖無光彩,然而講課時依然精神矍鑠,精氣神具足,一連三小時不中斷。筆者於錢先生九十初度時,曾因先生頭髮仍為黑色而請問先生是否修習道家靜坐,先生回答:「我時時皆定,不需要練靜坐。」此所以錢先生終如程兆熊先生所言,得享高壽。

錢先生行止坐臥皆敬定的修養,並不偏於內斂自守、安靜闃寂,反而表現為熱烈的情感與光明四達的人格,震動著他人的靈魂:

錢先生是個地道的中國人,錢先生的心靈是熱愛中華民族的心靈,因而在我們讀他的著作或聽他的講演時,他的話都有雷霆萬鈞之勢,震動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在知識之上,還接觸到一個人格,一個熱愛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偉大心靈。在這樣心靈的照耀下,人是可以有「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錢先生寫的新亞校歌歌詞)的境界的。這種境界雖然不是歷史判斷,卻是一個偉大心靈的寫照。這些地方,錢先生實已超越了歷史,而觸及一個無古無今的天道了。人必須有這樣偉大的心靈,才能照察出歷史的意義與價值,因而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才對我們親切。[36]

當時多數流亡港台的人士,都已灰心喪志,錢先生卻於逆境中展現他的真生命與真精神,照見「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若非內心有一盞長光長明燈,又豈能如此。



[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