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兴衰的启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工艺。光绪二年,祁门胡元龙创建胡日顺茶厂,改制红茶,因其迎合了许多欧美消费者的口味而大受欢迎。

  4.重视教育,笃信“富而教不可缓”

  徽商教育是一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自古以来形成的重视教育的风气不仅造就了一大批缙绅官僚,也为徽商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当文化基础的商业人才,从而提高了徽商集团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体素质,而有了一定文化品位的徽商集团,又更自觉地去重视教育,从而形成了徽州教育的良性循环。徽商重视教育,自古至今已成为习俗,纳入其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徽州人文化底蕴深厚,“富而教不可缓”是徽商笃信的信条,正是如此才“代不乏人”,使徽商几百年不衰,造就了一代徽商帝国。徽商贾而好儒,徽州人在经商致富后都十分重视发展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们在“振兴文教”上总是毫不吝惜地输金资助。为了让更多的子弟习儒就学,徽商积极捐资,广建书院。明清时期,“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在清初时,徽州书院多达54所。徽商对子弟业儒无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有的家族明确规定,对族中聪颖好学的子弟,无力从师者,必须给予资助,并将此列入家典,世世遵行。徽州在这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风气下,出现了大量人才。清代各省状元人数,安徽居第三位,有九人。安徽八府五州中徽州一府便占四人。这是徽州异于其他商帮之处,也是徽商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徽商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做到冷静地分析市场形势,分析自然和社会诸因素对供求关系的影响,从而在进退取舍之间不失时机地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清代的盐场,以两准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厚,因此淮盐的专卖权便成为许多商帮竞相逐利的对象。而清政府在考察任命两淮总商时,规定堪当其任者应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于商人中择家道殷实者”(注:参见左步清《清代盐商的盛衰述略》,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1期。),即“资重引多”的富商;其二,“于各商中择明白晓事者”,即“推淮商之干敏者以录有司之事”(注: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清史论丛》第4集。),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力和办事干练的人。徽商之所以能够垄断两淮盐业,与其中不乏“谙于盐法,利弊周知”(注: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4《人物》。)的人才是分不开的。

      二、徽商衰落的原因

  清末的近百年间是徽商的衰落时期。徽商衰落的原因很多,除当时的苛捐杂税太多以及太平天国起义等原因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有以下几点:

  1.官商结合的垄断市场的结束

  徽商的主体是盐商。徽州盐商在清政府实行“纲盐制”时,其所经营的盐业是受政策保护最多的,他们凭借垄断两淮盐引的特权,在徽商中实力最雄。而在道光年间清政府在两淮实行“改纲为票”的盐法改革,从根本上取消了徽州盐商在两淮盐业中的垄断特权之后,徽州盐商居然没有一点竞争能力,从此便一蹶不振。

  2.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衰落

  外国商品加入竞争后,徽商没有后发优势。如徽州茶商在清光绪前由于外国不谙种茶之法,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处于垄断销售的贸易地位,故而能大获其利,成为当时我国近代对外贸易中实力最强的商人集团。但富裕起来的茶商没能居安思危。清光绪时,印度、锡兰等国大面积引种茶叶成功,为了与中国争夺国际市场,一是这些产“洋茶”的各国对本国茶叶出口采取免税甚至倒补的鼓励扶持措施;二是这些国家的茶商采用了近代化的工厂生产,使用机器制茶,极大地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艺。与之相比清政府却从咸丰以来,逐年在提高茶叶关税,茶叶的成本在加大;徽州茶商制茶仍旧限于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落后的制茶工艺导致其茶叶质量已不如“洋茶”。此时的茶商仍宁愿将大量资金浪费于奢侈性享受之中,也不愿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光绪二十三年,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借鉴国外机械制茶的经验,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但徽州茶商因循守旧,缺乏近代化生产的开拓意识,他们以费多效微为名,激烈反对,此事只得作罢,中国的茶叶一方面由于关税的原因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制茶工艺落后,质量不如“洋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口量逐年递减。

  3.积累的资本未用于扩大再生产

  徽商经营方式是一种封建小农经济。鸦片战争后,徽商没有考虑后路,获利后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江浙商人有一万要变两万,而徽商发迹之后,往往不注重创业而注重功名,由原来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变成了贪图享受、追逐功名、大兴土木、广建豪宅,把大量的金钱用于买田、置地、修祠、建房、娶妻、纳妾、续谱、止坊,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资本萎缩。如清咸丰年问,徽商注定贵花金百两、白银八十万两在家乡修建豪宅承志堂。全宅有七个楼层、九个天井,房屋60问,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正厅前后三开间结构、两进回廊,前有天井、外院、内院,后有书厅、花园、鱼塘,还有娱乐厅、麻将厅、鸦片厅、小姐楼阁和保镖、女佣住室等等,整幢建筑装饰考究,砖、木、石三雕俱全,其徽商巨富的铺排遗风可见一斑。有的为了赏赐一个官位而挥金如土、攀亲折桂,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影响了再生产的扩大,而且造成商业资本的严重匮乏,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走向衰落。


 三、借鉴与启示

  1.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理顺资本市场

  徽商最兴盛的时期是以盐商为支柱,而徽州盐商就象我们今天的国企,对政府的依赖性很重,一旦政府不予支持,很快就垮了下去。所以解决好国企的问题是一个瓶颈。目前我国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国企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本的问题,如果国内的资本市场充分活跃并有序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够充分的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柱,财政收入也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2.着力开发国内农村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由于日美经济的衰退和国际政治形势的不明朗,今后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形势也不特别乐观。而加入WTO后,国外投资者看好的也是中国的大市场,而我们的城市市场已渐趋饱和,所以要与国外投资者竞争,就应着眼于小城镇和农村的大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有优势。开发农村市场就应当借鉴徽商的途程观念,做好市场细分和分析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也有优势,世贸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还是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后,应利用这一机会,充分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

  3.借鉴“以德治商”,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

  一位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家说:“也许将中国的人情味与现代西方管理模式相结合将产生最好的管理方法”。而徽商崇尚儒学,儒学即仁学,仁学即人学。所以徽商的经营方式是柔性家长式的,西方的经营方式是强硬法制性的,西方的经营手段达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不如水滴石穿的柔性经营方式有力量。所以加入世贸后,我国企业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吸取西方经营管理经验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应充分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一种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最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

  4.重视教育,制定有利于产生人才和人才自由流动的政策

  徽商在教育方面的口号“富而教不可缓”,非常值得深思。加入世贸后,我们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需要熟悉世贸规则,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大量的信息、技术和方法。而在人才上的瓶颈,一是人才不能自由流动,一是我们很多的政策没有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产生,所以政府在这些方面应有深入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2000年卷)[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6.
  [2]方利山.徽州学散论[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3]徽商系列丛书.古代商人[M].黄山书社,1999.
  [4]徽商系列丛书.近代商人[M].黄山书社,199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