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的需求是全面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全面的,人的需求失去了全面性,人性也就失去了全面性。在异化劳动状态下,工人与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人性变得不完整,甚至人性降低为动物性。所以必须改变异化状态,恢复人性的完整性。依据这一原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按人的本性分配。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种暂时的、狭益的分配原则。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除由于劳动能力的差别引起的占有和消费的不平等。共产主义是对异化的彻底扬弃。按需分配是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分配方式。当然这一分配方式的前提是社会物质财富达到能源源不断地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水平,否则按需分配便是一句空话。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疯话,就是把这一原则给忘了,因而开了个历史玩笑。
在我国,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定论曾经走过许多弯路。在50年代曾经提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可是后来由于认识上的失误,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定为阶级矛盾,以至于引发十年浩劫,使中国错过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重新把社会的基本矛盾定为落后的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把党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才有了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人性的表现形态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往有关人性的权威结论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许多人以此为依据把人性归结为人的社会属性,并推导出在阶级社会中人性表现为阶级性,因此人性便没有了共性,任何人性都打上了阶级的印记。这就是使中国社会陷入几十年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漩涡的理论根源。澄清马克思在这一表述上的准确含义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时形成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虽然在认识上是唯物主义的,但由于他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和历史作用,所以在历史观上却走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在肯定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的错误观点。马克思研究人与费尔巴哈在出发点上就不同,马克思是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从研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开始。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使人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人的劳动不仅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还体现类的本质,人的劳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存在方式都具有社会性,是社会性的活动。人的劳动不只是单纯的人与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的人的本身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8)
劳动使人成为社会的人,人不能以个体的形式在世界上存在,每个人都具有类的共同本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人类又是每个个体人的总的集合体。人还是历史的人,人的所有本质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仍然无法摆脱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原始形态。恩格斯说人永远是社会性的动物,在这个意义上人仍然具有动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人性的表现形态永远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于人性表述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简单概括为:人的本质的核心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就是满足人类的全面需求,人的本质的表现形态是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
二、人性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
过去对人性的一般理解都是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动物性,理解为人的原始本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特征,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属性。这种观点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割裂开来,用社会属性排斥自然属性,又用阶级性替代社会属性,最后的结论就是人性等于阶级性。
1、人的自然属性不能等同于人的动物性。
人不同于动物,但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自然属性上。人的自然属性在形式上的确有许多特征与动物有共同点,如饮食、性爱、母爱、安全感等,这些都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大自然赋予人的最基本特征。但这些形式上相同的特征在内容上却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在人类还处于动物阶段时,人类的需求与动物一样是由于肉体的直接需要。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类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现这种需求的手段也有了质的变化。而动物却没有任何变化,仍然简单地重复它们的生活方式。以饮食为例,人类最早也与动物一样采集野果、捕杀猎物。但后来人类进行种植和饲养,火的发明使人的饮食不仅能维持生命,还有了美的感觉。随着社会发展,饮食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如酒文化、清真文化、快餐文化,甚至有人把拒绝饮食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绝食斗争)。性爱的变化更为典型。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早已不把性爱视为传宗接代、物种衍繁的唯一手段。人类婚姻的演变史是最好的证明。两性关系既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又是衡量个人品行的重要尺度,其中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两性关系的纽带也已从最低级的情欲发展为高尚的爱情,成为艺术家描写的永恒的主题。即使现在仍有卖淫、纵欲等现象,但这只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不能等同于动物性,其中搀杂着大量的社会因素,比如经济因素。长期以来专制统治者总是把人的正常的性要求、性行为视为兽性并严加控制,如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的戒律,对所谓通奸行为的残酷惩罚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专制社会都要夸大人的社会属性,压抑人的自然属性,如中世纪、封建社会和我国的十年浩劫时期。
2、人的社会属性的核心仍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所谓社会就是指个体在交往中产生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9)然而,这种依赖或合作关系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有这种依赖关系。物种要衍繁便会有两性关系,便会有母子关系。特别是那些个体比较弱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物种,都有一整套群体协作的保护能力,比如蜜蜂、蚂蚁等。这种群体的保护功能是在自然界物竞天择中自然形成的。在灵长类动物中甚至还有等级和礼仪关系。可见由个体之间的交往形成的社会属性,并不能严格地区别人与动物。然而人与动物这种形式上相似的交往与依赖关系,在内容上却有本质的不同。创造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人类的交往成为独特的、造就人类文化历史的社会关系。在大自然物竞天择中形成的所有物种都必须具备的交往与依赖关系,必然会产生冲突与矛盾。在这种冲突与矛盾面前,动物是依靠适者生存的原则被动地淘汰弱者,而人类却是能动地进行调节。通过法律、道德、国家、宗教等一系列上层建筑形式解决冲突与矛盾,促使每一个成员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以此使全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最充分的释放。而“在私有权关系的范围内,社会的权力越大,越多样化,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