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長沙走馬樓簡中可歸入漢簡的數量不多,其中有“折咸米”簡文,值得注意。例如:
  入吏所備船師梅朋建安廿五年折咸米六斛 6-2263
  入吏番觀所備船師何春建安廿七年折咸米四斛 6-2277
  關於“折咸米”,發掘者和整理者均未作解釋。不過,從簡文內容看,理解“折咸米”的涵義,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的倉儲制度,進而從更廣闊層面上認識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應當是有益的。 今疑“咸”當即“減”之民間俗字。
  漢時“咸”“減”往往通用。《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可见“減宣” ,卷三○《平準書》亦作“減宣” ,卷一○三《萬石張叔列傳》則作“咸宣” ,裴駰《集解》服虔曰:“音減損之減。”《漢書》也“咸”“減”互用。卷九○《酷吏傳·咸宣》与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均作“咸宣” ,卷四六《萬石君石奮傳》同 ,而卷二四下《食貨志下》則寫作“減宣” ,顏師古注:“減,姓也,音減省之減。”可知原本應作“減”。卷五九《張湯傳》、卷六○《杜周傳》也都寫作“減宣” 。
  陳直先生《史記新證》就《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減宣者,楊人也”寫道: 直按:漢書减宣作咸宣,居延漢簡釋文卷一、七十三頁、有簡文云:(封檢)“書五封,檄三,二封王憲印,二封呂憲印,一封孫猛印,一封王疆印,一封咸宣印,一封王兖印。”蓋咸宣致居延都尉,或張掖太守之私函。故用名印,不用右扶風官印,减字漢書作咸是也(咸宣太初元年官右扶風,木簡開始於太初三年,故云然)。
  其實,所謂“《漢書》‘减宣’作‘咸宣’”,似未察《食貨志下》亦有“减宣”,而“咸”“减”孰是孰不是,大約仍未可遽斷。我們注意居延發現“一封咸宣印”文字,是因為更可證實“咸”“減”通用之普遍。漢人文字二者相通,又可以《隸釋》卷五《漢成陽令唐扶頌》与卷九《故民吳仲山碑》“感”均刻寫為上“减”下“心”合字 作為佐證。此例早見於《隸辨》卷三,称“隸變加冫” 。
  出土文獻資料又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一例:
  弦望及五辰不可以興樂□,五丑不可以巫,啻以殺巫減。 二七正贰
整理者釋“啻”為“帝”,釋“減”為“咸”,則末句作“啻(帝)以殺巫減(咸)”,也是“減”“咸”相通之例。又如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十六經·成法》:
  夫是故毚(讒)民皆退,賢人減(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辯乃止。
整理者也認為“減”即“咸”。
  “折減”,在漢代曾經是習用語。例如,《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
   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徵。瓊至綸氏,稱疾不進。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閒’。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a href=mailto: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
  >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
   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廩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牛肉小賦,前後相繼。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且夫祿賜穀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為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
   以上兩例“折減”,都是说減損、減少。 《清史稿》中所見“折減”文例,則直接與經濟生活相關。如《清史稿》卷一一二《選舉志七·捐納》写道:
  光緒初,議者謂乾隆間常例,每歲貢監封典、雜職捐收,約三百萬。今捐例折減,歲入轉不及百五十萬。名器重,雖虛銜亦覺其榮,多費而有所不惜。名器輕,則實職不難驟獲,減數而未必樂輸。所得無幾,所傷實多。停捐為便。 又如《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貨志二·倉庫》: 十三年,內閣學士方苞上平糶倉穀三事:“一,倉穀每年存七糶三,設遇價昂,必待申詳定價,窮民一時不得邀惠。請令各州縣酌定官價,一面開糶,一面詳報。一,江淮以南地氣卑溼,若通行存七糶三,恐積至數年,必有數百萬霉爛之穀,有司懼罪,往往以既壞之穀抑派鄉戶。請飭南省各督撫,驗察存倉各穀色,因地分年,酌定存糶分數;河北五省倘遇歲歉,亦不拘三七之例。一,穀之存倉有鼠耗,盤糧有折減,移動有脚價,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之價即稍有贏餘,亦僅足充諸費。請飭監司郡守歲終稽查,但數不虧,不得借端要挾,倘逢秋糴價賤,除諸費外,果有贏餘,詳明上司別貯,以備歉歲之用。”下部議行。
同一事,《清史稿》卷二九○《方苞傳》寫作:
  苞屢上疏言事,嘗論:“常平倉穀例定存七糶三。南省卑濕,存糶多寡,應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饑米貴,有司請於大吏,定值開糶,未奉檄不敢擅。自後各州縣遇穀貴,應即令定值開糶,仍詳報大吏。穀存倉有鼠耗,盤量有折減,移動有運費,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值有餘,即留充諸費。廉能之吏,遇秋糴值賤,得穀較多,應令詳明別貯,備歉歲發賑。”下部議行。
又如《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貨志五·錢法》:
  然鈔法初行,始而軍餉,繼而河工,搭放皆稱不便,民情疑阻。直省搭收五成,以欸多抵撥既艱,搭放遂不復肯搭收。民間得鈔,積為無用,京師持鈔入市,非故增直,即匿貨,持向官號商鋪,所得皆四項大錢,不便用,故鈔行而中外兵民病之。其後京師以官號七折錢發鈔,直益低落,至減發亦窮應付,鈔遂不能行矣。大錢當千、當五百,以折當過重最先廢,當百、當五十繼廢,鐵錢以私票梗之而亦廢,乃專行當十錢。盜鑄叢起,死罪日報而不為止。局錢亦漸惡,雜私鑄中不復辨,奸商因之折減挑剔,任意低昂。商販患得大錢,皆裹足,三成搭收,徒張文告,屢禁罔效。法弊而撓法者多,固未有濟也。當十錢行獨久,然一錢當制錢二,出國門即不通行。咸豐之季,銅苦乏,申禁銅、收銅令。同治初,鑄錢所資,惟商銅、廢銅,當十錢減從三錢二分.光緒九年,復減為二錢六分。


  《選舉志七·捐納》謂捐納“折減”,《食貨志二·倉庫》及《方苞傳》謂庫糧“折減”,《食貨志五·錢法》謂局錢“折減”。而以《食貨志二·倉庫》及《方苞傳》方苞上疏所言“盤糧有折減”或“盤量有折減”與我們所討論的走馬樓簡“折咸米”最為切近。
  筆者初次接觸“折咸米”簡文時,曾經推測“咸米”即“减米”似可理解為因故得到準許可以少上繳的租税米。那么,所謂“折咸米”,則可以解釋為扣去可以少繳的數額而實繳的租税米。这一假想曾經在陳爽先生“象牙塔”網站討論。現在看來,結合《清史稿》方苞事跡所見“盤糧有折減”,可以放棄前說,而將“折咸米”解釋為與儲糧損耗有關的納米名目。方苞特別説“穀之存倉有鼠耗,盤糧有折減”,或“穀存倉有鼠耗,盤量有折減”,是“折減”與“鼠耗”不同,是“盤量”過程中發生的數額減損。如《荀子·修身》:“良賈不為折閱不市。”楊倞注:“折,損也。閲,賣也。謂損所閲賣之物價也。”又《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顏師古注:“折音上列反。”《後漢書》卷三八《馮緄傳》:“前後所遣將帥,宦官轍陷以折耗軍資,往往抵罪。”“折”的涵義都大略相近。 走馬樓簡所見“折咸米”,已經發表的兩例,均為“入吏(或吏某)所備船師某某年折咸米”。可知在“船師”經管過程前後會發生“折咸”現象,而“吏”預先有所“備”,是為了保證米的總數額不致虧減。如果這一推想能够成立,那麼,也可以推知“船師”稱謂所指代的身份,可能並非造船的技術人員,而是駛船的技術人員。
  因為學識所限,又因尚未看到長沙走馬樓簡的集中發表,以上想法很可能是謬見,謹略陳於此,以求教於簡牘學諸位先進。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