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新科技时代 促进文学艺术发展--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的变迁详细内容(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名字,就可以驱使她为自己做事。各民族父母对于子女的命名也是一种拥有对其监护权力的象征;文艺创作的表达经常就有命名的内涵。再有就是文艺表达可以赋予对象新的意义,李白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被简称为“青梅竹马”,于是本来只是物件的竹马、青梅成为两小无猜,孩提时代就有感情的二人关系的写照。
文艺表达具有的话语权力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生产着新的价值目标,有时还可能产生作者没有预期的价值,如歌德写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本来是要对自己的失恋作一个解脱,可是有些青年读者也来仿效维特的轻生,以为这是一种为了爱情献身的壮举,使得歌德在作品再版时专门作了劝戒。因此,文艺作品的价值-引导功能有着先天的物性条件,又有着后天的人为规定,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的状况。
可是,在电脑写作和电子文本普及的条件下,电脑打字使得书面的印刷“铅字”不再是凡人仰望的对象,“铅字”不过是当事人排版的一种效果;而通过网络的传输,电子文本可以以接近口头交谈的速度传达,而接受电子文本的一方,也不是以对纸页文本那种只能单纯“阅读”的方式对待,阅读者完全可以对于接收到的电子文本加以修改,然后又重新发布出去。于是原先作为接受者的一方,成为新一轮传达的发布者。电子交流重新激活了口头传播时代的人人都可参与的情形,由此作为表达一方的引导地位就受到挑战。
四、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
在传统的文艺审美格局下,审美娱乐活动具有他在性,即现实生活为一方,审美活动为另一方,审美活动是在疏离现实生活的状况下发生的。在此基础上,文艺审美活动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律,譬如它具有偶发性,创作行为不能预期,灵感的闪现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等等。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传说王羲之当时处于精神的亢奋状态,亲笔书写了文稿,就是有名的书法极品《兰亭集序》,作为书法名家,王羲之本可以在这一书法作品完成之后,另外又创作多幅同类作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可是他在后来已经没有早先那种情绪状态,再也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与当初第一幅书法相同水准的作品了。这种创作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乃至创作与鉴赏过程中心理感受的专注状态都有特指的意味,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聚会主题,这对于理解传统的审美活动的意义发生方式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精神生产领域,学校教育以年级方式批量化地招募新生和输出毕业生,不再是师徒之间的接受方式;文艺作品以及文艺的审美活动也被模式化,其中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式的类型化电影,呈现为潮流化的文艺表达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雅明写了重要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新兴的文艺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如果说,本雅明时代还是物理性质的批量化,那么现在则成为化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批量化,有了《西游记》,又不妨来“悟空传”“大话西游”,后者可以表达与原作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这种依附性质的表达又可以进一步衍生新的表达。在电影制作中,拍摄宏大场面可以只是聘用少批量的群众演员,它以电脑制作方式把镜头中的人物加以复制,于是形成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
审美-娱乐功能作为文艺的重要功能,以前是作为一座圣殿让人朝拜,可是在大批量生产和复制的语境下,那种神圣性被削弱了,批量化必然诉求市场化,它需要对公众的亲和力,因此可能采取俯就公众的姿态。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脑游戏,如“石器时代”、“古墓丽影”“魂斗罗”实则是一些文学化叙事,关键在于它是观众与游戏程序互动的,观众成为参与者,甚至承担其中某一角色。
五、文艺功能变迁对于文艺研究的挑战
文艺功能的变迁可以是实质性变迁,也可以只是人们看待文艺方式和角度的变化即认识性变迁,前者如综艺节目主持人以不同风格主持节目,会使得节目体现不同风味,后者如观众以不同心情观看同样节目会有不同感受。不管是什么情况,文艺功能变迁的事实上给文艺研究提出了挑战。
路易·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注意关注当下的文艺与文化问题,并对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广告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电视广告最主要的受众是广大生产者组成的市民,广告把这些收视的个体构建为商品社会有权自主选择的消费主体(注: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列宁与哲学及其他论文》,新左派出版社1971年。)。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广大生产者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所塑造的承受者,可是广告中这些承受者却被引导去“想象”自己是主体,并且这种扭曲的想象关系不是发生在公共空间,而是电视收视的常见地点——家庭住处,这样就把一种“国家机器”的力量以话语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了个人。这是对处于科技条件下的电子媒体的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人不能看到它所具有的文艺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其一,我们只是习惯于对文艺进行“内容”的和“技巧”的考察,不习惯进行超越作者个体的文艺生产环境的考察;其二,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力图把文艺研究转到“纯文艺”方向,在无意识层次上对意识形态分析充满反感;其三,这里讨论的对象是广告而非文艺,似乎超越了文艺研究的范围,不属于本门学科关注的对象。
应该看到,正如现代社会大生产实行一种体制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手段,文艺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从个体手工方式转移到社会的和机械的、程序的方式,以前只是单一的文艺生产环境,因此可以不去关注这一环境的状况,但是这并不等于生产环境不会对文艺产生影响,那么,当这种环境发生变化后,如果仍然漠视它的影响,就不是明智的态度了。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应该说它不能囊括文艺研究的全部,但也应该是文艺研究的重要视角,我们不能依凭情绪而不是依凭认识的需要来确立研究的角度。另外,这里电视广告本身不是文艺,但是它经常穿插在文艺作品的播放中,与文艺有着一种“互本文”的关系,至少成为了电视文艺的背景,无视背景的作用,这对于文艺学肯定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结合到具体的文艺现象的批评,那么,由此视角也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东西。
其实,高新科技以及高新科技产业化对于我们人文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问题领域,我们要了解当代文艺状况,对此问题视而不见是不行的,因为它已经是当代文艺的基本土壤;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几点很重要的障碍:一是由于不熟悉科技问题而缺乏对于科技与文艺关系的敏感性;二是只从科技角度看待文艺,就像当年的所谓新方法热那样,把科技问题与文艺问题生拉硬扯;三是如何把这种科技眼光与文艺的传统视角、与对文艺作品的深刻分析结合起来。这些障碍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提出科技与文艺关系的问题只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作出重要研究成果还须进一步努力。
文艺表达具有的话语权力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生产着新的价值目标,有时还可能产生作者没有预期的价值,如歌德写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本来是要对自己的失恋作一个解脱,可是有些青年读者也来仿效维特的轻生,以为这是一种为了爱情献身的壮举,使得歌德在作品再版时专门作了劝戒。因此,文艺作品的价值-引导功能有着先天的物性条件,又有着后天的人为规定,成为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的状况。
可是,在电脑写作和电子文本普及的条件下,电脑打字使得书面的印刷“铅字”不再是凡人仰望的对象,“铅字”不过是当事人排版的一种效果;而通过网络的传输,电子文本可以以接近口头交谈的速度传达,而接受电子文本的一方,也不是以对纸页文本那种只能单纯“阅读”的方式对待,阅读者完全可以对于接收到的电子文本加以修改,然后又重新发布出去。于是原先作为接受者的一方,成为新一轮传达的发布者。电子交流重新激活了口头传播时代的人人都可参与的情形,由此作为表达一方的引导地位就受到挑战。
四、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
在传统的文艺审美格局下,审美娱乐活动具有他在性,即现实生活为一方,审美活动为另一方,审美活动是在疏离现实生活的状况下发生的。在此基础上,文艺审美活动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律,譬如它具有偶发性,创作行为不能预期,灵感的闪现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等等。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传说王羲之当时处于精神的亢奋状态,亲笔书写了文稿,就是有名的书法极品《兰亭集序》,作为书法名家,王羲之本可以在这一书法作品完成之后,另外又创作多幅同类作品,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可是他在后来已经没有早先那种情绪状态,再也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与当初第一幅书法相同水准的作品了。这种创作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乃至创作与鉴赏过程中心理感受的专注状态都有特指的意味,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聚会主题,这对于理解传统的审美活动的意义发生方式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精神生产领域,学校教育以年级方式批量化地招募新生和输出毕业生,不再是师徒之间的接受方式;文艺作品以及文艺的审美活动也被模式化,其中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式的类型化电影,呈现为潮流化的文艺表达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雅明写了重要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新兴的文艺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如果说,本雅明时代还是物理性质的批量化,那么现在则成为化学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批量化,有了《西游记》,又不妨来“悟空传”“大话西游”,后者可以表达与原作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这种依附性质的表达又可以进一步衍生新的表达。在电影制作中,拍摄宏大场面可以只是聘用少批量的群众演员,它以电脑制作方式把镜头中的人物加以复制,于是形成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
审美-娱乐功能作为文艺的重要功能,以前是作为一座圣殿让人朝拜,可是在大批量生产和复制的语境下,那种神圣性被削弱了,批量化必然诉求市场化,它需要对公众的亲和力,因此可能采取俯就公众的姿态。那些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电脑游戏,如“石器时代”、“古墓丽影”“魂斗罗”实则是一些文学化叙事,关键在于它是观众与游戏程序互动的,观众成为参与者,甚至承担其中某一角色。
五、文艺功能变迁对于文艺研究的挑战
文艺功能的变迁可以是实质性变迁,也可以只是人们看待文艺方式和角度的变化即认识性变迁,前者如综艺节目主持人以不同风格主持节目,会使得节目体现不同风味,后者如观众以不同心情观看同样节目会有不同感受。不管是什么情况,文艺功能变迁的事实上给文艺研究提出了挑战。
路易·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注意关注当下的文艺与文化问题,并对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广告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电视广告最主要的受众是广大生产者组成的市民,广告把这些收视的个体构建为商品社会有权自主选择的消费主体(注: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列宁与哲学及其他论文》,新左派出版社1971年。)。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广大生产者是这个社会的制度所塑造的承受者,可是广告中这些承受者却被引导去“想象”自己是主体,并且这种扭曲的想象关系不是发生在公共空间,而是电视收视的常见地点——家庭住处,这样就把一种“国家机器”的力量以话语霸权的方式强加给了个人。这是对处于科技条件下的电子媒体的意识形态分析,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人不能看到它所具有的文艺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其一,我们只是习惯于对文艺进行“内容”的和“技巧”的考察,不习惯进行超越作者个体的文艺生产环境的考察;其二,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力图把文艺研究转到“纯文艺”方向,在无意识层次上对意识形态分析充满反感;其三,这里讨论的对象是广告而非文艺,似乎超越了文艺研究的范围,不属于本门学科关注的对象。
应该看到,正如现代社会大生产实行一种体制化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手段,文艺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也从个体手工方式转移到社会的和机械的、程序的方式,以前只是单一的文艺生产环境,因此可以不去关注这一环境的状况,但是这并不等于生产环境不会对文艺产生影响,那么,当这种环境发生变化后,如果仍然漠视它的影响,就不是明智的态度了。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应该说它不能囊括文艺研究的全部,但也应该是文艺研究的重要视角,我们不能依凭情绪而不是依凭认识的需要来确立研究的角度。另外,这里电视广告本身不是文艺,但是它经常穿插在文艺作品的播放中,与文艺有着一种“互本文”的关系,至少成为了电视文艺的背景,无视背景的作用,这对于文艺学肯定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结合到具体的文艺现象的批评,那么,由此视角也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东西。
其实,高新科技以及高新科技产业化对于我们人文学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问题领域,我们要了解当代文艺状况,对此问题视而不见是不行的,因为它已经是当代文艺的基本土壤;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几点很重要的障碍:一是由于不熟悉科技问题而缺乏对于科技与文艺关系的敏感性;二是只从科技角度看待文艺,就像当年的所谓新方法热那样,把科技问题与文艺问题生拉硬扯;三是如何把这种科技眼光与文艺的传统视角、与对文艺作品的深刻分析结合起来。这些障碍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提出科技与文艺关系的问题只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作出重要研究成果还须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