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尔雅》在注释学上的地位和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年,儒家学者把经师口授
的《尔雅》整理成书,武帝时已有《尔雅注》,西汉末年刘韵亦为之作解。因《尔雅》本具词典性质,往往随
客观需要时有所增订,“如《释山》之五岳,《释地》之八陵,都是汉制,必为汉人所增无疑”[(20)]
。因此我们可以说,《尔雅》是在具有范例的前提下,经过战国末年诸儒们广泛搜罗、缀辑群书传注,并由汉
代儒生递相增益,逐步形成的我国第一部通释语义的专著。它的形成,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尔雅》通过对古注有系统、有规律的整理,反映了注释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注释的方法和条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为注
释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语言有古今之异、方域之分、雅俗之别。即以文字而论,字的形、音、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也不断
演变着。”[(21)]为了使后人能读懂前人的著述,客观上需要注释。而“排除语言文字的障碍,是注释
的第一要义,而释词语则是注释的核心”[(22)]。注释古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汪耀楠先生在《注释学
纲要》一书中明确指出:“注释应当有明确地要求,这个要求就是以今释古,以浅释深,以普通话释方言,以
具体明确的内容解释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些要求可以视之为注释的原则。”[(23)]《尔雅》正是一部“
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的注释专书。
《尔雅》还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注释古书的方法和条例。这些方法、条例是在
该书的编排以及词义解释中表露出来的。
1、众词一释。
古籍中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可以用当时能够普遍理解的一个词来进行解释,《尔雅》中这一方法运用
得最多。《尔雅》的第一个词是“初”,训“始也”。这就是说,“初”的概括词义是指某一时段的开端。“
初”在《左传》中有特殊的含义,但其概括意义仍是“始”。具有“始”的意义的词还有“哉”、“首”、“
基”“shū?⑤”、“落”、“权舆”、“肇”、“祖”、“元”、“胎”等,其具体意义各不相同:初,
裁衣之始;哉,通才,草木之始;首,人体之始;基,筑墙之始;shū?⑤,品德之最高者,引申有始义;
落,庙堂宫室建成之始;权舆,植物生长之始;肇,开门之始;祖,人类之始;元,人体之始;胎,人生之始
。《尔雅》作者将它们同义的共性抽象出来,而以当时通用的“始”加以解释。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
文籍注释方法和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训诂学曾经经过了一个以随文释义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因此,注释
家们多注重使用状态中的具体词义,而很少归纳和抽象地解释词义,使得有些材料离开了原文很难理解。《尔
雅》高人一筹的地方就在于对众多语词进行了抽象、归纳。仅此一点,在注释学上当功不可没。
2、释词与被释词互释。如:
(1)《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尔雅·释诂》:“遐,远也。”又:“远,遐也。”
注释的要求本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以已知释未知,让当时的人能够通晓明白,所以,像
上述二例的“互释”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作为一部通释语义的专书,不仅应成为雅正之人阅读古书的工具
,也当为方俗之人所用,因此,站在方俗之人的角度看,雅正也当不是“雅”、“正”,而是“方”、“俗”
了,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正如近人刘师培所云:“盖互训之起,由于义不一字,物不一名。其所以一义数字
,一物数名者,则方俗语殊,各本所称以造字。”[(24)]所以,“互释”的存在不是没有理由的。在《
说文》所释9353字中,互释就有114组之多,这就是明证。
3、数词递释。如《尔雅·释言》:“流,覃也。覃,延也。”“煽,炽也,炽,盛也。”这种释义方式
,简洁明了且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为注释家常用。如《诗·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毛传:“苍苍,盛也。”“萋萋犹苍苍也。”“采采犹萋萋也。”其中,“苍苍”、“萋萋”
、“采采”在一首诗中三处出现,其意义是表现“蒹葭”的“盛貌”。毛氏采用这种“递释”方法,很简洁地
说明了这些意思。

4、一词数释,即一个词有多个解释。
这种释义方式的形成是由词义的具体性决定的,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在同一
句中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如《尔雅·释诂》:“wú?⑥、庞,大也。”又:“wú?⑥、庞,有也。
”这种同字之下的不同解释之间常有义同或义近的关系。郝懿行《尔雅义疏》指出:“‘wú?⑥、庞’既训
‘大’,又训‘有’者,‘有’、‘大’义近,故复为‘有’。‘有’之为言‘又’也,亦言‘富’也。《易
·杂卦》云:‘大、有,众也。’‘有’与‘大’皆丰厚之意,故其义相成矣。”运用《尔雅》的这种方法注
释古书,常常更能明了原书及其作者的旨趣,使解释更贴切、更合理。
5、反释,即用反义词来解释。
这种释义方式是郭璞通过对《尔雅》的研究而最先发现的。如《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
又:“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
’,此义相反而兼通者。”由于词义的引申或字的借用,形成一字一词多义,甚至其几个义项中出现“义兼正
反”。当然,一旦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有一方面的意义了。
6、定义式的说解,即义界。
这一释义方式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去阐述字义、词义的界限。它在《尔雅》中被广泛应用。如《尔雅·释
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义界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事物的种属、
形状、颜色、数量、形制、大小、情态、声音、质地、材料、用途、产地、相关时间等各方面下定义,设立界
说。《尔雅》编排井然有序,可见作者是下了精心加工、改造制作功夫的。《尔雅》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初
步的理论基础,当是毋庸置疑的。

《尔雅》通过有系统地汇总古注,不仅成为后人阅读古书的津梁,而且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成为注释之学的工具,同时也是辞书的鼻祖,开了“雅学”的先河。
关于《尔雅》的功用,历代颂词不绝于书。晋代郭璞《尔雅注·序》说得最为淋漓尽致:“夫《尔雅》者
,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辞,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
者之潭奥,擒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1、《尔雅》是阅读先秦文籍的“阶路”。
注释学研究始终不渝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注释古书,使其文辞晓畅且贴近古人原旨,从而
使古籍得到有效的整理,让今人吸取其精华,弘扬其优良传统,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建设。《尔雅》正是通过
对注释实践的研究,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为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
先秦古籍提供了“金钥匙”。如:《释诂》是“博举古人之语而以今语释之”[(26)];《释言》是“约
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释训》是“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迭字,累载于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主要是解释连绵字或叠音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大量的上古汉语词汇。
《尔雅》对先秦古词古义的保留,更成为我们阅读先秦古籍的“津涉”、“钤键”。例如《释诂》释“介
”为“大”,《楚辞·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汉王逸注:“介,大也。”这就是用的《释诂》释“介
”为“大”这一意义。再如《释言》中有“宜,肴也”条,这是对《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
子宜之”中“宜”字的解释。“肴”指做熟的鱼肉等。“宜”在古书中一般都解释为合适、适宜,没有“肴”
的意义。从甲骨文、金文看,“宜”字像砧板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