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6日在清华大学开班。确定讲读班隔周周六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日程安排。
2000年8月19日至22日,由艾兰、李学勤、李伯谦三教授在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各地新出简帛的介绍,二是对马王堆汉墓帛书《式法》与郭店楚简的讨论。
走马楼吴简的部分资料公布之后,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见诸报刊。其中高敏先生有一系列论文在《郑州大学学报》、《文物》、《史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对吴简中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问题展开讨论。胡平生和王素两先生先后在《文物》1999年第5期和第9期发表文章对三份文书中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随后,两人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系列商榷文章。相信随着走马楼简牍资料的陆续公布,研究将会不断走向深入,我们对东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001年8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沙市文化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数十个单位协办的“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新世纪简帛学研究的一次国际性盛会,与会的学者中,许多都是国内或国际简牍学界的领衔人物,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学勤、谢桂华,北京大学的裘锡圭,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东京大学的池田知久,韩国汉城大学的李成珪,英国剑桥大学的鲁惟一等,代表着当今简帛研究的最高水准。第二,国外学者与会踊跃,参会人数几与国内学者平分秋色,反映了简帛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第三,会议代表中老、中、青三代阵容齐整,反映了简帛学研究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在这次简帛学世纪检阅的盛会上,学者们对百年简帛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简帛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及其分枝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外学者之间,大陆与港台学者之间,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开展了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三、几点感想
我们知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了简帛金石电脑全文检索资料库(参见~liutk/shih/)——由于有了这项成果,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居延汉简补编》的简影和释文。大陆各地保存着如此之多的简帛资料,人才资源也远比台湾为多,如何充分调动大陆人才资源,建立更好更全面的简帛资料库,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课题。目前,还有大量的简帛文书有待于整理公布。那么,在整理的过程中,能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或许可以一劳多得,避免许多重复劳动。
在简帛研究方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研究,这是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子。
另外,日本的简牍讲读班的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高兴地看到,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也联合举办了“简帛讲读班”。我们希望全国各地有更多这样的讲读班,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推动简帛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本文原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1年第2期,后来略加修改被《南都学坛》2002年第1期采用,由于本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够准确,加之本人的疏忽,文中存在一些纰漏,蒙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陈文豪先生指正,在此致谢。
2000年8月19日至22日,由艾兰、李学勤、李伯谦三教授在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亚洲、美洲、欧洲的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各地新出简帛的介绍,二是对马王堆汉墓帛书《式法》与郭店楚简的讨论。
走马楼吴简的部分资料公布之后,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见诸报刊。其中高敏先生有一系列论文在《郑州大学学报》、《文物》、《史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对吴简中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问题展开讨论。胡平生和王素两先生先后在《文物》1999年第5期和第9期发表文章对三份文书中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随后,两人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系列商榷文章。相信随着走马楼简牍资料的陆续公布,研究将会不断走向深入,我们对东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001年8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沙市文化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等数十个单位协办的“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新世纪简帛学研究的一次国际性盛会,与会的学者中,许多都是国内或国际简牍学界的领衔人物,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学勤、谢桂华,北京大学的裘锡圭,香港中文大学的饶宗颐,东京大学的池田知久,韩国汉城大学的李成珪,英国剑桥大学的鲁惟一等,代表着当今简帛研究的最高水准。第二,国外学者与会踊跃,参会人数几与国内学者平分秋色,反映了简帛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第三,会议代表中老、中、青三代阵容齐整,反映了简帛学研究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在这次简帛学世纪检阅的盛会上,学者们对百年简帛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简帛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及其分枝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外学者之间,大陆与港台学者之间,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开展了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三、几点感想
我们知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了简帛金石电脑全文检索资料库(参见~liutk/shih/)——由于有了这项成果,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居延汉简补编》的简影和释文。大陆各地保存着如此之多的简帛资料,人才资源也远比台湾为多,如何充分调动大陆人才资源,建立更好更全面的简帛资料库,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课题。目前,还有大量的简帛文书有待于整理公布。那么,在整理的过程中,能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或许可以一劳多得,避免许多重复劳动。
在简帛研究方面,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研究,这是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子。
另外,日本的简牍讲读班的经验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高兴地看到,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也联合举办了“简帛讲读班”。我们希望全国各地有更多这样的讲读班,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推动简帛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本文原载《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1年第2期,后来略加修改被《南都学坛》2002年第1期采用,由于本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够准确,加之本人的疏忽,文中存在一些纰漏,蒙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陈文豪先生指正,在此致谢。
上一篇:《登科记考》所载五代状元补正
下一篇: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