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经过暴雨或洪水的冲洗而获得新生的是厄秀拉。她比母亲安娜更加激进。安娜虽然不满于威尔的控制,和他在精神上厮杀了多年,但是最终在生儿育女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圆满。厄秀拉不满足于家庭的琐事,她要走进社会和男人争取平等的权利。她痛恨社会的陈规陋习,讥讽所谓的民主时政,认为男友安东是权贵的代表。最后她发现自己已有身孕并打算向安东和解,谁知安东却和别的女人闪电般成婚。所以劳伦斯再次使用了洪水这一意象,让无路可走的厄秀拉忘记往事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心态迎接未来。
布朗文一家三代都经历了暴雨或洪水的洗礼,获得了自己的新生。这些故事都说明劳伦斯对洪水这一意象的使用既有承袭也有颠覆,从中体现了他自己独到的创意。
与洪水相关的另一意象是方舟。劳伦斯把这一意象使用在安娜和威尔的婚姻中。结婚后,威尔从精神到肉体都强烈地依赖安娜。起初对于威尔来说,这种感觉是很幸福的。关于这一点小说是这样描述的,新婚后的第二天,威尔起床时:
已经是午后一点半了。他望着寂静的厨房,这里从昨天晚上就没有人动过,由于窗帘拉着,里面光线很暗。……他觉得自己是多么幸福啊!他的房子是多么安静、多么与世隔绝啊!世界上只有他和她。
但是当他半裸着身子打开门往外看时,他觉得自己鬼鬼祟祟,有一种负罪感。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世界还存在着。然而,他觉得那么安全,好像他的房子就是洪水中的方舟,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在洪水中淹死了。
对于他来说,他们的洞房就是方舟,所以这里的方舟代表他们的婚姻,代表自己的另一半安娜,代表性。但是,威尔像无助的孩子一样强烈地依赖安娜,安娜就是一切,除了安娜之外他一无所有。他把自己和安娜紧紧地拴在一起,安娜外出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时,他就觉得紧张不安甚至愤怒。这种令人窒息的依赖让安娜觉得恐怖。因此,“她要甩开他、不理睬他”。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始了,威尔拼命地想抓住安娜、依赖她、控制她,而安娜却极力想从精神上摆脱他,让他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安娜代表了劳伦斯的观点:“他认为婚姻应该是女人的全部,而男人应该有婚姻以外的活动,因为男人的主要动机不应该是性,而是创造和宗教。”
从他们的故事可以看出,劳伦斯把婚姻比作了让人摆脱灾难的方舟,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婚姻中双方必须保持彼此精神上的独立,否则,方舟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庇护功能,而成为夫妻双方厮杀的战场。
虹在《圣经》中主要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创世纪》中。该书第九章中讲述,上帝连降大雨四十九天,用大洪水惩罚了人类罪恶之后,只有奉上帝旨意躲进方舟的义人挪亚、他的家人以及他精心挑!的各种动物而幸免于难。上帝说:“我在云中放置一道彩虹,作为我和世人盟约的标志。我会记住你、我及所有生命之间的这一盟约,我再也不用洪水来淹没世界摧毁生命。”于是,人类开始在地球上生殖繁衍,生生不息。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现在《新约》的《启示录》第四章的第三节和第十章第一节中。这时的虹,分别是“围绕在天庭宝座的祥云”和圣・约翰有幸所见的新世界的象征。
在《虹》这部小说中,虹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标志着安娜和威尔之间的和解,确切地说它标志威尔向安娜的妥协后的太平。威尔被安娜在精神上征服之后,烧掉了自己没能完成的木雕,“放弃了对争夺优越感和控制权的努力,甚至不要安娜对自己有意识的、公开生活给以尊重,他只靠安娜对自己肉体的爱而活着”。而安娜则把自己全部的幸福寄托在生育上,她从中得到了满足,于是她似乎看到远方出现了“一道像拱桥一样彩虹, ……日出、日落是这道彩虹跨越白昼的双脚”。安娜和威尔就成这道彩虹的两条支柱,他们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片和平。在这里,虹也是一种盟约,是安娜和威尔之间的盟约。劳伦斯在此承袭了虹作为盟约标志的功能,但是《圣经》中的虹是上帝与人之间盟约的标志,安娜和威尔两个凡人之间的盟约也用彩虹作标志,是劳伦斯对《圣经》的又一颠覆,说明他再次把天堂搬到了人间。
虹在这部小说中的另一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结尾处。就像《启示录》中的虹一样,它也是新世界的象征。厄秀拉和安东分手后在暴雨中遭遇一群烈马的蹂躏,以至于失去腹中的孩子,可是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她看到窗外出现了一道彩虹,这道彩虹就是她对新生活的向往,而且这场暴雨似乎冲走了她与过去的一切联系,使她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她找到了自己的新生。《启示录》中的虹是圣・约翰因信奉基督教而看到的新世界的标志,厄秀拉的新世界却是靠她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而得到的。这一颠覆进一步说明劳伦斯自己的观点:重生不在于来世,而在于今生,只要对生活坚守信念,幸福就在前面。
张中载先生曾经说过:“我国的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觉得(《虹》)这部小说又好读又难读。”笔者认为“好读”是因为它讲述的是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三代人的婚姻故事,是传统的主题,而且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难读”是因为它对西方文学传统的基石《圣经》承袭的同时,对它进行了大量的颠覆。“承袭”引人进入传统的思维轨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把这部小说与《圣经》联系在一起;“颠覆”让人发现与众不同的新视野和新观念。在承袭和颠覆的交叉使用中,劳伦斯就像牧师一样向读者娓娓阐释了自己对爱情、婚姻、政治尤其是宗教的独特观点。他在给妹妹阿达的信中说道:“对我来说似乎是这样的:耶和华是犹太人心中的上帝,不是我们的。基督是无限的好,不过他像我们一样会死。还有一个上帝,但是他不是某个人的上帝,他是一种巨大的、闪光的推动力,朝着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波浪似的前行。他关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可见,劳伦斯心中的宗教是与众不同的,他关注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因此,劳伦斯采用对《圣经》既承袭又颠覆的方法使《虹》成为具有反传统思想和创新意义的、劳伦斯版的《圣经》。
参考文献:
[1] The Holy Bible.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hingHouse. P. 2
[2] Lawrence, D. H. The Rainbow. Kent: Wordsworth Classics, 1995. P. 144
[3]Cary, John. “D. H. Lawrence’s Doctrine”. D. H. Lawrence: Novelist, Poet, Prophet. Spender, Stephen.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3.
[4]Hardy, Barbara. “Women in D. H. Lawrence’s Works”. Novelist, Poet, Prophet. Spender, Stephen.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3.
[5]Kelly, Lionel. “Introduction”. The Rainbow. Kent: Wordsworth Classics, 1995.
[6]梁工.《基督教文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7]Steward, Jack. The Art of D. H. Lawrence Vision and Expression.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01.
[8]Trilling, Dianna. ed. Selected Letters of D. H. Lawrence.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61.
[9]Wright, T. R. D. H. Lawrence and the Bibl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